西安西郊棗園唐墓清理簡報
西安西郊棗園唐墓清理簡報
《文博》 2001年02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棗園位于西安市郊西北部,北臨棗園西路,東接漢城北路,南望大慶路,西有阿房路(圖一)。附近的民居和村落分別有棗園西坊、金家堡、曹家堡及和睦村等,唐墓處于前兩者之間地帶,南臨西安遠東機械制造公司。
近年來,此地改造民居中常有古墓暴露,1997———1998年,我所曾先后兩次派隊,在此處南部清理唐代墓葬30余座。1999年10月———11月,又清理唐墓27座。前兩次的資料正在整理之中,現(xiàn)僅將后一次的清理結(jié)果簡報于下。
一 墓葬形制
這批墓葬平列分布于4個建筑基礎(chǔ)之內(nèi),排列基本有序,相互之間極少有疊壓、打破關(guān)系(圖二)。清理之前,基礎(chǔ)內(nèi)的堆積土層已被機械掘至3.50—4.20米,周邊空地幾被新掘黃土覆蓋而無法工作。我們僅對坑底平面進行了全面普探,探孔間距1米,次排退位布孔。所有墓葬均按發(fā)掘順序依次編號,全部清理。
墓葬的總體結(jié)構(gòu)為單室土洞墓,均有墓道和墓室,墓道設(shè)在墓室東南,完整墓道均呈豎穴式,底部朝墓室方向斜下。多數(shù)帶有甬道。封門多用土坯,土坯較硬,包含物有褐色土塊、小瓷片、碎瓦片等,外表附著草木灰。
因墓道上部及墓室頂部已被掘毀,開口層位不詳。從殘存跡象觀察,墓葬均呈南北布局,墓道南開,墓室北設(shè),方向在170°—195°之間,70%以上主要集中于180°—185°之間(附表)。依其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形制可分3型。
A型5座(M3、5、8、12、13)。墓道和墓室的東壁大體處于一條直線上,俗稱直背刀形墓。分2亞型。
Aa型4座(M5、8、12、13)。墓道和墓室微呈梯形,兩者之間有短小甬道,墓室在營造時略為粗糙。99ZYD27M12,方向185°?,F(xiàn)存開口距地表3.50米,豎穴墓道斜向墓門外0.74米處變平,坡長1.66米,坡度11°。封門殘存土坯一層,系縱向立砌。墓室底部通鋪一層朱砂,西側(cè)置單棺。棺和人骨已成粉沫,其形難辨(圖三,A)。
99ZYD22M8,方向183°。墓道未完全清理,封門僅存兩層土坯殘塊,砌法較亂。墓室西側(cè)設(shè)一棺床,東側(cè)用土坯橫向立貼,床表僅留4塊平鋪條磚,床內(nèi)為原生土臺。棺床上有兩具骨架,仰身直肢,頭北足南。骨架殘缺部分,已被擾至上層填土(圖三,D)。99ZYD21M5,方向184°,已盜。墓道殘存坡長0.80米,未見封門、遺物,室內(nèi)人骨散亂(圖三,B)。
Ab型1座。墓道和墓室均呈長梯形,北寬南窄,兩者通過墓門連為一體,無甬道,墓室基本規(guī)整。99ZYD21M3,方向180°,盜擾一空。墓道殘存坡長3.30米,坡度25°,坡面微起弧脊,中高側(cè)低,北端比南端寬出0.54米(附表)。封門側(cè)邊殘高0.60米,橫向平砌,中部被擾,殘塊擾至墓道。墓室高度1.40米,從距底1米處開始起拱。底部殘存木棺朽渣、骨質(zhì)粉沫及草木灰等,其形難辨(圖三,F(xiàn))。
B型4座(M16、19、20、24)。整體略為規(guī)整,類甲字形,墓道設(shè)置偏東,墓道和墓室通過略長的甬道相連。除M20外,余在室西設(shè)有棺床。99ZYD27M16,方向180°,受擾。墓道坡長2.46米,坡度29°,至甬道口變平,未見封門遺物。甬道、墓室均自距底0.80米處起拱,頂弧。室西殘留7塊條磚,正面繩紋,背為素面,磚上有朽棺木、棺釘。頭骨擾至西南部填土中,器置東部(圖三,C)。99ZYD27M20,方向180°,遭盜,形制同M16,室內(nèi)無磚,器置東側(cè)。M18的墓道疊壓于M20墓室之上,盜洞穿過M18的墓道,直抵墓室中部(圖三,E)。99ZYD27M24,方向185°,受擾。
墓道坡長1.52米,坡度18°,北壁收分明顯。封門留兩層條磚,橫向錯縫平砌。墓室大致呈圓角長方形,東壁北部西斜,西半部設(shè)棺床,東側(cè)用條磚橫向立貼,床表用方磚
平鋪,床沿外出2厘米,壓在側(cè)磚之上。頭北面上,余擾(圖四,A)。99ZYD27M19,方向185°,遭盜,形制同于M24,唯墓室西壁略短,床表及封門均用條磚。有棺痕,單人一次葬,足朝南,有棺痕。
C型18座(M1、2、4、6、7、9~11、14、15、17、18、21~23、25~27)。較前兩型短小,除兩座無甬道外,余由墓道、甬道和墓室構(gòu)成,三者東壁不在一條直線上。墓道和墓室均呈梯形,寬底相對于中部,俗稱折背刀形墓??煞?亞型。
Ca型2座(M11、22)。無甬道,墓道與墓室直接錯位相接。墓室西壁微直或里端西斜,刀背斜弧折。99ZYD27M11,方向184°,被盜。僅見斜坡墓道,坡殘長1.82米,坡度32°。土坯封門,殘高0.62米,橫向錯縫平砌,層間夾草拌泥。墓室東、西兩壁,在距底0.60米處起弧內(nèi)收,至0.90米處弧收明顯。室西置單棺,寬端朝北。東、北兩壁留有盜洞(圖四,B)。
Cb型3座(M1、9、10)。有甬道,墓室西壁向東內(nèi)收略甚,刀背微折。99ZYD22M9,方向193°,僅見斜坡墓道,坡長2.83米,坡度20°。墓門下邊有0.40米的夯土,夯土之上留一層土坯(圖四,C)。M1、10的墓室東壁中部向外弧凸,唯此墓東壁向內(nèi)弧曲。單棺抵西壁放置、兩端留有空隙。
Cc型13座,余墓皆屬此型。甬道寬短,墓室西壁或直或西斜,東壁大多向西北直斜,折背略甚。99ZYD21M6,方向183°,受擾。豎穴斜坡墓道,坡長2.76米,坡度32°,北壁收分明顯,余壁平直。封門殘高0.60米,用土坯橫向錯縫平砌,多殘斷,上下不直,向墓室方向傾斜。墓室西壁中部外凸,室西置單棺,寬端朝北,人骨多擾至棺外(圖四,E)。99ZYD26M25,方向185°,殘存斜坡墓道,坡長1.92米,坡度38°。封門高1.06米,用土坯橫向平砌。墓室東、西兩壁西折較甚,室西置單棺,寬端朝北。在甬道及墓室東南部,有一個下深10厘米的凹坑,用途不詳(圖四,D)。
其他未列出示圖的墓葬,墓道多似M6,墓室多似M25,唯墓室底平或向北微呈下坡。下列幾座墓葬,也屬Cc型,略有特點,一并介紹。99ZYD27M17,方向180°,被盜。豎穴斜坡墓道,南北寬差較大,坡長2.50米,坡度21°,北壁收分較甚,余三壁直,近南端的東西兩壁,挖有三個三角形腳窩,東一西二,上下錯位而設(shè),間距0.85米。墓道北底,低于甬道12厘米,封門高2.30米,用青灰色條磚橫向錯縫平砌。甬道高1.60米,從1.20米處開始起拱,形成弧形拱頂。墓室的高度、拱高同于甬道,西南角向外斜伸,底表自南向北略呈下坡,室西用繩紋手印磚及印紋團花磚平鋪數(shù)排做為棺床,床上置單棺。墓門上部及墓室北壁發(fā)現(xiàn)盜洞各一(圖四,F(xiàn))。99ZYD21M4,方向184°,殘存斜坡墓道,坡長1.66米,坡度21°,封門僅存土坯一層。該墓特點是墓室東、西兩壁平行西折,形成平行四邊形。室底平鋪一層朱砂,室內(nèi)人骨、隨葬品、青灰磚塊散置。磚塊疑用于支墊棺木(圖五,A)。99ZYD27M18,方向177°。豎穴斜坡墓道,坡長2.36米,坡度16°。其特點是墓道和甬道較為規(guī)整,墓室東壁向西北弧折,西壁中部內(nèi)凹,大有偷工之嫌。室西置單棺,為單人仰身直肢葬。墓道盜洞直入M20墓室(圖五,B)。
二 葬具葬式
這批墓葬多遭盜擾,葬具皆朽,僅可辨其殘跡。凡用葬具,均為木質(zhì)棺材。依據(jù)保存較好的朽跡外形測量,木棺長度1.92~2.30、平均2.13,寬端寬度0.65~0.72、平均0.69,窄端寬度0.50~0.60、平均0.54米??恐霉字?,常有朽斷棺釘出土。有五座墓葬,在墓室西側(cè)設(shè)有棺床、棺置床上。無棺床者均置木棺于墓室西側(cè),有的在墓室底部鋪墊一層草木灰,有的在室底通鋪一層0.5~1厘米厚的朱砂,多數(shù)則是直接將木棺置于室西地表。
木棺寬端,均朝北放置,加之未經(jīng)擾動、殘留原處的人骨判斷,死者均為頭北足南,面部多向上。除了M8為雙人合葬、M2疑為屈肢二次葬外,余均為單人一次仰身直肢葬。
隨葬物品,多數(shù)置于墓室的東北隅,或放在棺外東側(cè)中部;銅錢多置于棺內(nèi),位于左股骨中段外側(cè)或左肩部。有的在墓室西南角放置陶罐,或在封門內(nèi)側(cè)放置一些小件物品。有些陶器原似置于棺蓋之上,位置不定,多偏木棺寬端。
三 隨葬器物
此次清理,共獲陶、瓷、鉛、銅、鐵、石等質(zhì)器物153件,可復(fù)原和能觀其形者148件。按質(zhì)料依次分述。
(一)陶器
共70件。器形有罐、俑、硯。
1.陶罐連同附件共50件??煞譃樗焦蓿êw、座)、帶蓋罐、弦紋罐和鼓腹罐。
塔式罐 26件,出自11個單位。由蓋、罐、座三部分組成一套,也稱三節(jié)罐或帶座罐。實際出土蓋10、罐7、座9件,能完整組合者僅有三套,缺座者2例,缺罐3例,缺蓋者1例,余為單件。除1蓋1座分別為泥質(zhì)灰陶和泥質(zhì)橙黃陶外,其余均為泥質(zhì)紅陶。所有器物外表,均在燒成以后遍施白色粉衣,白衣極易脫落。蓋有實、空心之別,各占一半;罐有5件在白衣上畫有彩繪,2件留指壓凹弦紋。座有5件飾凹弦紋,3件有彩繪,1件為抹光??煞?型。A型14件。蓋紐呈空心圓錐體,表里均留指壓凹弦紋,紋寬0.6~1.2厘米;罐體略顯高瘦,鼓腹,底表留渦旋紋理;罐座瘦高,臺面平出于體外。M12∶5、7、8,整套。蓋為子扣、扣口向內(nèi)折收,蓋輪緣邊上翹;罐呈直口,方唇,矮領(lǐng),圓肩,上腹外鼓,下腹斜收,底微上凹。唇施一周細弦紋,自肩至底飾稍淺的凹弦紋;座呈空心倒喇叭狀,臺唇斜收,臺表有兩處對稱下壓,底緣方圓,弦紋自上而下呈逆時針旋轉(zhuǎn)。蓋高11、輪徑12、罐高25.7、口徑7.4、底徑9.4、紋寬0.7、座高13.5、臺徑8.9、底徑15.8厘米(圖六,1)。M2∶1、2,缺座。蓋輪外侈,緣圓;罐的中腹外鼓,平底。蓋高8.8、輪徑9.6、紋寬1.1、罐高23.9、口徑9.0、底徑10.5、紋寬0.6厘米(圖六,2)。M25∶2、3,缺蓋。罐呈斂口,圓唇,矮領(lǐng)弧肩,鼓腹,底上凹。白衣之上繪有上體褐、下體黑的雙色彩繪,圖案為覆蓮、曲折紋和水波紋帶。座的臺面橢圓,底緣上卷。罐高24.7、口徑10.8、底徑9.8、座高13.6、臺徑8.7~9.4、底徑16.2、壁厚0.6、紋寬0.8~1厘米(圖六,5)。M5∶1,僅有罐,斂口,圓唇,束頸,弧肩,鼓腹,底微上凹。唇沿施一周細弦紋,頸至底繪有紅底褐線的蓮紋圖案,多已脫落。器高25.1、口徑8.4、底徑8.3厘米(圖六,11)。
B型12件。蓋紐呈實心尖錐體,下為圓餅狀蓋輪,子扣平底;罐體肥胖,圓腹;座體肥胖,臺面尖伸,與身連為一體。蓋柄施凹弦紋,蓋、罐底表及座臺表面,均留渦旋紋理。M16∶2、11、12,整套。罐呈直口,圓唇,圓肩,圓腹,凹底。唇施一周細弦紋,腹部白衣上繪有紅底黑線雙色四瓣花圖案;座底緣微上卷,施一周細弦紋,外表下部白衣上繪有紅色蔓草圖案。蓋高8.6、輪徑9.8、罐高25.8、口徑7.5、底徑10.6、座高20.2、臺徑10、底徑18.5厘米(圖六,8)。M12∶4、9 10,整套。罐呈侈口,方唇,圓肩,圓腹,底微上凹。唇施一周細弦紋。器表粗糙,白衣上繪黑色覆蓮、團花圖案,大部分脫落。座的底緣微上卷,緣邊施細弦紋,壁留凹弦紋。蓋高10.6、輪徑10.5、罐高26.1、口徑7.3、底徑11.5、座高19.2、臺徑10.5、底徑20厘米(圖六,10)。M19∶1、3,缺座。蓋殘,紐中部有2小孔,輪表白衣之上勾有黑色蓮瓣彩繪;罐口微侈,方唇,下腹微曲收,底微上凹,肩至底白衣上繪有紅底黑線團花圖案,環(huán)底一周蓮瓣紋。蓋殘高6、輪徑9.7、罐高28、口徑9.7、底徑11.2厘米(圖六,3)。
帶蓋罐8件,出自4個單位。M8出土2套,余為單件。M8∶1、6,紅胎釉陶。蓋呈小圓紐,空心,出輪,子扣,表色如罐,內(nèi)色粉白;罐呈直口,圓唇,圓肩,圓腹,下腹弧收,假圈足平底,器表略澀,白底施紅褐釉,內(nèi)表自領(lǐng)以下施醬紅釉。蓋高5.3、輪徑9.4、罐高25.7、口徑8.4、底徑11.8厘米(圖六,4)。M8∶3、5,與前器幾同,唯罐口微侈,肩頂斜平,上腹露白底,下腹紅褐釉。蓋高5.2、輪徑11.6、罐高25.7、口徑8.7、底徑11.8厘米(圖六,7)。有兩件泥質(zhì)褐陶器蓋,同出一墓,形制雷同。M25∶7,折沿淺盤狀,寬沿,方唇,平底,上部中央有一小乳釘紐。上表及輪底施白衣。高2、輪徑9.6、壁厚0.5厘米(圖六,6)。還有2件泥質(zhì)灰陶罐,器形類似M8帶蓋罐,故歸此類。M16∶1,直口,圓唇,鼓肩,圓腹,平底。素面。器高19.9、口徑7.5、底徑8.6、壁厚0.4厘米(圖六,9)。M12∶2,形制與M16∶1相似,器高19.5、口徑7.4、底徑8.3厘米。
弦紋罐13件。完整。出自12個單位。均為泥質(zhì)陶,11件呈桔紅色,另有外紅內(nèi)灰和灰色各1件。整器略顯瘦長,器呈侈口,束頸,鼓腹,平底。器高16.5~19.8、口徑9.2~11.6、底徑5.6~7.7、壁厚0.3~0.5厘米。表、里均有拉坯時留下的指壓凹弦紋,一般外深內(nèi)淺,由底向肩,器表紋飾呈順時針方向盤旋上升。紋飾寬度窄者0.4、寬者1.6、一般0.8~1.2厘米。器底常見渦紋。多數(shù)在燒成以后,器表施過白衣,衣至外頸,或遍施至內(nèi)頸以上。依其形態(tài)可分3型。
A型5件。大侈口,溜肩外鼓,底似
假圈足。M27∶1,圓唇,微束頸,底微凹。紅陶,施衣。高16.6、口徑11.2、底徑6.7、紋寬1.3~1.6厘米(圖七,7)。M1∶1,下腹斜收,平底。紅陶,白衣及至內(nèi)頸。高16.8、口徑10.2、底徑6.4厘米(圖七,9)。
B型6件。侈口,斜肩,上腹外鼓,凹底。M2∶4,方唇。紅陶,未見施衣。高18.3、口徑10.1、底徑5.6、紋寬0.8~1.2厘米(圖七,5)。M18∶2,圓唇。紅陶,衣至內(nèi)頸。高16.9、口徑9.2、底徑6.3、紋寬1.2~1.5厘米(圖七,8)。
C型2件??谖⒊?,沿稍曲,弧肩,中腹外鼓,底平或凹。M25∶5,圓唇,底微凹?;姨?,施衣,多落。高19.8、口徑9.2、底徑7、紋寬1.1~1.3厘米(圖七,4)。M21∶1,圓唇,平底。紅陶,未見施衣。高18.9、口徑9.3、底徑7.7厘米(圖七,2)。
鼓腹罐3件。矮領(lǐng),鼓腹,平或凹底。陶質(zhì)粗糙,表、里均留指壓凹弦紋,紋寬0.6~0.9厘米。器表施白衣,底留渦紋。M8∶2,直口,圓唇,凹底。泥質(zhì)灰陶,陶色不勻。高25.4、口徑7.9、底徑8厘米(圖七,1)。M17∶2,斂口,方唇,平底。泥質(zhì)紅陶。高26.3、口徑8.2、底徑8.7厘米(圖七,3)。M27∶4,微侈口,方唇,平底。泥質(zhì)灰陶,唇施一周細弦紋,唇沿留朱紅色彩繪。高26.5、口徑9.8、底徑11.2厘米(圖七,6)。
2.陶俑多殘斷,復(fù)原19件。僅見與墓主人家居生活相關(guān)的俑和動物俑,俑有男、女侍俑,動物俑以家畜、家禽為主。紅陶,模制。
俑13件。形體較小,略顯清瘦,刻劃簡單,表情多呆滯。實心,前后合模而制,雙肩及體側(cè)有切削痕跡。分2型。
A型 7件。男侍俑。又分2亞型。
Aa型5件。幞頭俑。M6∶4,幞頭硬裹,身著曳地長袍,腰束寬帶。表情凝重,雙手拱于胸前,右足側(cè)出露于袍外。通施白衣,下底有一小圓孔。高12.3、寬3.5、厚2.2厘米(圖八,1)。M16∶5,面目不清。身著窄袖長袍,束腰,雙手拱于胸前。高10.6、寬3、厚2.2厘米(圖八,2)。
Ab型2件。風(fēng)帽俑。M20∶2,正視微笑貌,身著交領(lǐng)長袍,腰束帶,左手貼身下垂,右手置于腹前,腹微鼓,雙足并立,足下踏有薄板。風(fēng)帽朱紅,長袍紅褐。高21.8、中寬5.9、臀厚4.4、踏板側(cè)5.5、正4.7厘米(圖八,3)。M20∶4,頭帶風(fēng)帽,外著至膝窄領(lǐng)長衫,內(nèi)著曳地長袍,腰束帶。左手貼身下垂,右手曲貼腹前,腹微鼓。通涂褐色。高22.2、寬6、底厚5.4厘米(圖八,4)。
B型6件。女侍俑。分3亞型。
Ba型3件。雙刀髻俑,均出自M20。頭發(fā)上梳,呈蝶翅狀分于鬢頂,身著曳地長裙,背附齊腰帔帛,左手貼身下垂,右手握拳貼于腹前,眼線稍長,表情呆滯。發(fā)髻涂黑彩,余施白衣。M20∶3,通高22.2厘米(圖八,9)。
Bb型1件。單刀髻俑。M20∶5,髻向右上,尖微后傾,上著袒胸長袖褶衫,下系曳地長裙,腰束帶于胸腹之間。右手隱袖貼身下垂,左手曲貼腹前,雙足并立,笏頭履尖裸露。面目清秀,表情凝重。髻涂黑彩,余施白衣。高26、肩寬4.5、底寬6.3厘米(圖八,6)。
Bc型1件。高髻俑。M16∶6,上著窄袖襦衫,下著曳地長裙,腰束帶,雙手交貼胸前。面目模糊,裙涂紅彩。高9.7、厚2.5厘米(圖八,8)。
動物俑6件。有豬、狗、羊、雞、鼠。線條簡單,刻劃粗放。皆泥質(zhì)紅陶,模制而成。
豬1件。M16∶7,整體略肥,短足平立,長吻稍尖,眼部圓凸,雙耳下重,高鬃直立,短尾斜貼左后。腹空,留手指按窩。通涂黑彩。高6、長12.5、寬4.7厘米(圖九,1)。
狗1件。M20∶7,體呈盤臥狀,全身消瘦。吻部自然前伸,前肢盤環(huán)吻下,眼睛外凸,雙耳下垂,背微上弓,后肢前屈,短尾斜貼左后。中底上凹,留手指按窩。通體粗糙,有干裂紋痕。高3.5、長9.9、寬5.5厘米(圖九,5)。
羊2件。M16∶10,跪臥狀,首瘦體肥,吻微下垂而前伸,眼凸,雙羝下曲前伸,前肢跪臥,后肢伏于腹下,尾直下垂。通施白衣。腹空,留手指按窩。高7.8、長11.6、寬5.1厘米(圖九,7)。M20∶8,伏臥狀,頸直粗短,短吻前伸,雙羝后彎前伸,小耳后傾,貼于羝中,遍施白衣。腹留指窩,高7.5、長10.6、寬4.5厘米(圖九,4)。
雞 1件。M16∶8,自然站立貌。短喙,矮冠,圓胸,長尾,又足立于臺座。實心,橢圓座。喙部切削,尾羽線刻。翅白,尾黑,余紅。高6.4、長9.5、寬4.2厘米(圖九,2)。
鼠1件。M16∶9,體瘦,盤足側(cè)臥狀。尖吻前伸,雙耳下垂,眼凸,前肢盤于頭下,后肢伏于腹下,長尾曲貼于左側(cè)。通涂黑彩。內(nèi)底上凹,留指窩。高3.4、長11.4、寬4.9厘米(圖九,6)。
3.陶硯僅出1件。
M2∶3,器呈弧舌圓背畚箕狀,前底附有方錐形二足,著案時舌口上抬。也稱風(fēng)字硯。泥質(zhì)灰陶,通體磨光。通高2.8、足高1.7、口徑6.4、中寬5.9、長10.1厘米(圖九,3)。
(二)瓷器
共5件。有雙耳罐、碗、唾盂、粉盒及注子。釉色有黃、白、黑、青四種。制作均顯粗糙。
1.雙耳罐1件。M1∶2,微侈口,圓卷唇,直短領(lǐng)、斜肩,直腹,大平底,肩頂附貼對稱豎耳。褐胎,下腹以上為灰白底施黃芝麻釉,內(nèi)表為深灰底施黃芝麻釉。下腹飾兩周劃紋。底表留渦紋。高19.4、口徑7.8、底徑11厘米(圖一○,2)。
2.碗 1件。M1∶3,敞口,卷圓唇,斜壁下收,壁底。除底表外,整器施白釉。高4.6、口徑15.3、底徑7.5厘米(圖一○,1)。
3.唾盂 1件。M18∶5,大敞口,圓唇、細頸,斜肩,折腹,上凹底?;野滋?,折腹以上均施黑釉,底有渦紋。高10.4、口徑12.8、底徑8.8厘米(圖一○,4)。4.粉盒1套。M4∶2,由蓋和身組成,子母扣。蓋呈母扣,蓋頂微鼓,蓋輪下折,直壁。盒身子扣,斂口,直壁,下腹折收,平底。蓋頂繪有四瓣花圖案,花朵中部及花心涂有黑彩。底和子扣無釉,余遍施白青色釉。蓋高1.5、底徑5.1、盒高2.1、口徑4.4、底徑3厘米(圖一○,3)。
5.注子 1件,明器。M4∶3,敞口,細頸,弧肩,微鼓腹,平底。肩附弧柱曲扳,另側(cè)肩有圓錐短流。底以上遍施白釉,流口被釉堵塞。高5、口徑1.9、底徑2厘米(圖一○,5)。
(三) 鉛器
共14件?;野咨?,皆朽蝕。器型有俑、 A型6件。薄片狀,皆出自M9??煞?亞型。
Aa型2件。男侍俑。M9∶5,站立狀,體態(tài)微側(cè),頭裹幞頭,右角巾曲垂至肩,身著圓領(lǐng)寬袖長袍,袍擺曳地,隱足。雙手拱插胸前,表情凝重。腰束帶,帶钅夸清晰。器背素面,下角殘缺。高13.8、寬3.5、厚0.1厘米(圖一一,6)。M9∶2,與前器相似,唯幞頭圓滑,幞巾前飾花帶,角巾殘斷,交領(lǐng)衣袍。高13.6、寬3.5、厚0.1厘米(圖一一,7)。
Ab型4件。女侍俑。M9∶4,體態(tài)豐腴,身微側(cè)立,頭發(fā)上梳,擾為小髻,余發(fā)側(cè)垂。身著敞胸、交領(lǐng),曳地長裙,隱足。表情悅而不露,雙手隱袖拱貼胸前。背為素面。高13.6、寬3.6、厚0.1厘米(圖一一,8)。M9∶3,面部豐滿,體微消瘦,稍寬袖曳地長裙,腰束帶,帔帛齊腰,帛角分于體側(cè)。雙臂參貼腹前,表情沉郁。背為素面。高11.1、寬3.6、厚0.1厘米(圖一一,9)。另有兩件殘器,僅存下部,觀其陽紋裙褶,1件同于M9∶4,1件同于M9∶4,1件同于M9∶3。
B型2件。立體狀。扁橢體,體空,合模鑄造。M17∶7,正立前視,頭戴小冠,身著圓領(lǐng)、寬袖、垂地長袍,腰束寬帶。表情微悅,側(cè)須外撇,雙手抱拳拱貼胸前。耳側(cè)留有溢鉛薄片,前下部殘,背部線條模糊。高11、寬3、厚2厘米(圖一一,1)。M17∶8,與前器幾同,唯見履底于袍下,耳側(cè)無溢鉛。頂部微殘。殘高10.1、寬2.9、厚2厘米(圖一一,5)。
2.鉛碗4件。明器,出自M16,形制相同。M16∶3,敞口,平沿,弧壁,圜底。內(nèi)飾兩周凸紋紋外飾一周凸弦紋,似假圈足,余素面。高0.4、口徑1.9厘米(圖一一,2)。
3.鉛盤2件?;ò隊?。M16∶6,八菱花形,敞口,斜沿,弧壁、圜底、假圈足。內(nèi)、外底及外沿各飾一周凸弦紋,內(nèi)壁飾凸連弧紋。高0.35、口徑2.3厘米(圖一一,3)。M16∶17,圓瓣四花形,敞口,平沿,弧壁,平底。沿邊飾一周連珠紋。高0.35、口徑2.4厘米(圖一一,4)。
(四)銅器
共40件。器型有鏡、鐲、帶钅夸、鉈尾、眉夾、溜金飾、笄及錢幣。
1.銅鏡3面。M4∶1,正方形八卦鏡,紅銅。橋紐,背以連珠紋分內(nèi)外兩區(qū),分別鑄有“福財宜合”和八卦圖案,卦字之間以點式梅花相隔。背緣及圖案均陽凸。通鍍薄層水銀,多落。邊長12.5、緣厚0.2、肉厚0.1厘米(圖一二,2)。M24∶1圓形,紅銅。扁柱形紐,紐上有2小孔。素面。直徑5,葵花形。質(zhì)重,一半殘。橋紐,連弧緣,背鑄陽凸花枝,素緣陽凸。直徑24.5、緣厚0.5、肉厚0.2厘米(圖一二,1)。
2.釧、鐲2件。M13∶1,環(huán)片狀,中部較寬,環(huán)向扣處漸窄,扣孔外卷,近扣處繞有薄片纏絲。中寬3.6、扣寬0.5厘米(圖一三,2)。M17∶3,四股環(huán)柱體,每股均用細扁銅絲編織而成,近扣處繞有薄片銅絲??傞L18、徑0.7厘米(圖一三,4)。
3.帶銙、鉈尾4片,分屬3個個體。均薄片狀,泛棕綠色。M26∶2,方形,單片。近角處有釘孔、中側(cè)有長方條孔。長3、寬2.9、釘孔0.2、條孔1.6×0.29厘米(圖一三,6)。M26∶4,鉈尾,2片,馬蹄形,底角及弧頂有釘孔,留圓銅釘2顆,近底處有長方形條孔。底長3.2、高3.2、釘長0.3、條孔1.6×0.3厘米(圖一三,5)。還有一片為單片,形狀及規(guī)格與M26∶4完全相同。
4.眉夾1件。M17∶4,體呈薄片,尾部扁圓,中部分張,頭部曲對,頭寬尾窄。長7.7、頭寬0.5、尾長徑0.2厘米(圖一三,3)。
5.笄2件,1件殘斷。M16∶7,細圓柱體,敞彎,有首尾之分,尾略粗。光滑,紅銅??傞L13.7、尾徑0.2,尖徑0.12厘米(圖一二,4)。另有一件,體呈圓柱,尾呈片狀,殘斷10節(jié),具體不詳。體徑0.15厘米。
6.鎏金銅飾1件。M17∶6,片狀,圖案為雙鶴對喙、羽翮互撫,翩翩欲飛,下襯祥云。表凸背凹,似鏤孔浮雕。銅質(zhì),器表鎏金。長7.8、寬2.8厘米(圖一三,1)。
7.錢幣 27枚。圓片狀,中有方穿。錢文有開元通寶和乾元重寶。直徑2.35~2.6、穿徑0.65~0.8、廓厚0.09~0.12、一般為2.5、0.7、0.1厘米。黃銅9枚,余為紅銅。
開元通寶26枚?!巴ā弊直橙鈳孪艺?枚。僅以較易辨別的“元”字一劃和四劃差異,可分4型。
A型1枚。未見一劃,四劃直筆帶折,勾粗、上挑。M7∶1,穿角不正,紅銅泛綠。直徑2.5、穿徑0.65、廓厚0.1厘米(圖一四,1)。
B型9枚。一劃較長,四劃無折,勾筆內(nèi)挑。M24∶2,“通”背有下弦,黃銅,正面附著紅色顏料。直徑2.42、穿徑0.7、廓厚0.09厘米(圖一四,2)。M25∶1,合范偏差,背廓離心,紅銅,略殘。直徑2.5、穿徑0.7、廓厚0.1厘米(圖一四,3)。
C型10枚。一劃稍短,四劃微內(nèi)曲,勾筆上挑。M4∶4,紅銅,暗綠。直徑2.4、穿徑0.7、廓厚0.1厘米(圖一四,4)。M8∶4,穿錢背粗正細,紅銅,暗綠。直徑2.45,穿徑0.7,廓厚0.1厘米(圖一四,5)。M9∶1,“通”字下邊有一小孔,紅銅。直徑2.5、穿徑0.7、廓厚0.1厘米(圖一四,6)。
D型4枚。一劃略長,四劃起筆微直,勾筆外挑。M5∶2,黃銅,暗綠。直徑2.5、穿徑0.7、廓厚0.12厘米(圖一四,7)。
有2枚字跡較模糊。M11∶2,制作粗糙,“元”字變形,錢背的廓與肉層次不清,黃銅。直徑2.4、穿徑0.68、廓厚0.1厘米(圖一四,8)。
乾元重寶1枚。M26∶3,斷為兩半。直徑2.5、穿徑0.7、廓厚0.15厘米(圖一四,9)。
此外,在M24出土一件綠色薄銅片,變形且殘斷,似屬裹附某器柄部之物,形不可辨。
(五)鐵器
共2件。皆朽蝕嚴重,器型有剪和鐵鏵尖。
1.鐵剪1件。M6∶2,柄為圓柱體,呈“8”字形環(huán)交,刃尾相參,直背斜刃,至尖漸尖。長35.2、刃長16.2、刃寬3.2、柄徑0.8厘米(圖一五,5)。
2.鐵鏵尖1件。M1∶5,僅存尖部,底部弧平,上部中間微起棱脊,銎部多已殘斷。翼角85°,正背脊角32°。殘長7.6、殘寬7.5厘米(圖一五,4)。
(六)石器
共3件。器型有梳背和卵石。
1.梳背2件。均殘,磨制,圖案線刻,淺浮雕。M17∶9,片狀,形以寬而短的馬蹄,直底弧背,雙面雕花,花紋幾同。圖案為3朵花下襯有寬肥葉片。底邊磨有鑲嵌鈍刃?;|(zhì),色乳白略帶淡黃。底長14.7、寬5.9、厚0.25厘米(圖一五,16)。M6∶6,形似前器,兩面均雕花。玉質(zhì),質(zhì)地細密,乳白。殘長8、寬4.4、厚0.25厘米(圖一五,1)。
2.卵石1件。M19∶2。扁橢體,保持自然巖面,未見加工痕跡,整器粗澀。花崗巖,淺褐,遍布暗綠麻點,器置東北角。長徑8.2、短徑6.2厘米(圖一五,3)。
(七)其他
共14件。器型有料珠、蚌殼、泥餅。1.料珠10顆。出自M18棺東的朽漆器內(nèi),漆器難辨其形,僅收料珠。器呈小圓珠,均有穿孔,器表光滑??煞?型。
A型1顆。M18∶4,最大,球體。體呈淡青色,不透明,器表有彩繪。圖案為直線和圓圈組成的環(huán)帶,白色勾線,黃色填充。直徑1.2、孔徑0.25厘米(圖一五,7)。
B型1顆。M18∶7,扁圓晶體,暗白色,半透明,長徑圓心穿孔,素面。長徑1.1、短徑0.8、孔徑0.25厘米(圖一五,8)。
C型1顆。M18∶8,淡綠色,不透明,不規(guī)則扁圓體,一邊圓,一邊扁,穿孔偏扁方。長徑1.1、圓徑0.8、扁處厚0.4厘米(圖一五,9)。
D型7顆。扁圓體,白色,不透明,長徑圓心穿孔。長徑0.5~0.7、短徑0.25~0.5厘米(圖一五,10~14)。另2顆與圖一五,10同。
2.蚌殼2件。子、母扣各一,分屬兩個個體,色乳白,雜赭褐,外表有紅褐折紋和點紋,點紋呈輻狀,可見腐蝕斑塊,內(nèi)表光滑無紋。出自M12甬道西側(cè),用意不詳。M12∶1,母扣。長6.2、寬5厘米。M12∶6,子扣。長5.3、寬4.4厘米(圖一五,6、15)。
3.泥餅2枚,均出自M25。圓形餅片,泥質(zhì),未燒,捏制。遍施白衣,衣已脫落。M254,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緣邊有疤痕。置于棺內(nèi)左手位置,以泥代金。直徑4.5、厚0.9厘米(圖一五,2)。另一枚殘,約剩1/2,厚1厘米,余似前器。
四 結(jié) 語
(一)年代推斷
這次在4個建筑基礎(chǔ)內(nèi)共清理墓葬 27 座,均為單室土洞墓;依其形制、方向、葬式及隨葬器物判斷;均屬唐代墓葬。
墓葬多呈平列分布,墓志資料未見一例,這就給我們判定墓葬的絕對年代和墓主人的社會身份帶來一定困難。我們只能通過有限的資料對比;結(jié)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唐墓在承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時間規(guī)范,對墓葬的相對年代做出大致的推斷。
Ab型 M20∶2陶俑形態(tài),分別相似于西安三爻村 M1∶7①、西安熱電廠 M86∶1②、西安白鹿原 M43同類器物③;M20∶8羊俑分別和西安熱電廠 M25∶17、西安郊區(qū)M586∶129近似④,Bb型陶俑的發(fā)式被認為是初唐之髻式,與乾封二年西安段伯陽墓陶俑發(fā)式雷同,考慮到與Ba型陶俑相近的發(fā)式,又見于永泰公主墓石槨線雕中9、故將該墓的年代訂于初唐中期至盛唐初期較為合理。與 M20形制相近的 M16、19、24,也當(dāng)屬于此期,其中 M16∶5Aa 型俑、M16∶1 陶罐分別與耀縣柳溝 M4 同類器物較為相似⑤,M16、M19的塔式罐,又和西安白鹿原Ⅱ型罐有相似成分,此斷當(dāng)無大誤。
M18的墓道疊于 M20 之上下限絕不早于盛唐初期。M18∶5唾盂與西安郊區(qū)M411∶1接近;在排此序列中屬于晚唐器型⑦,墓葬形制具有唐代晚期墓葬的構(gòu)造特征、故該墓年代當(dāng)屬晚唐。與此墓同型的M2、4、6、7、14、15、17、21、23.25. 26、27也應(yīng)屬于晚唐,考慮到 M26 出土乾元重寶,葵花形瑞花鏡在中、晚唐時期流行④,以及用作與上述墓葬材料參照對比的、原有墓葬斷代的寬泛性和不確定性,上述部分墓葬的下限年代,可能進入了中唐時期。
Ca、Cb型的M1、9、10、11、22的墓葬形制與Ce 型接近(2相對年代應(yīng)相仿II 其中 M1∶3碗與西安白鹿原M14∶14 較為接近∶M9所出的鉛俑;在前次發(fā)掘也有發(fā)現(xiàn),墓志上有死者"卒于咸通十三年"之載便是佐證。
M12的形制類似于白鹿原 M39,相近的墓形也見于陜西三印廠的 M2、西安郊區(qū) M301和 609 等,各處所斷出入很大,M39訂為初唐,M2訂為初盛之交,M609 訂為中晚唐,M301未斷∶M12自身斷代材料尚不過硬,與之同型的 M8出有兩件釉陶帶蓋罐,以其形態(tài)而論,符合唐中宗一德宗時期的產(chǎn)品特征①,鼓腹罐也帶此時的時代特征,故 M8似可斷歸盛唐時期,與之同型的 M5、12、13也當(dāng)屬此時段,由干遺物及墓形略有差異,四者之間或有相對早晚關(guān)系。
M3盜擾一空,尚難斷言。(二)信息總匯
究其墓葬祖型,是否與齊家文化相關(guān);不同時段的墓葬密布一地而極少疊壓,當(dāng)有專業(yè)人員司事;弦紋罐及塔式罐座的凹弦紋,系拉坯時手指壓坯所致,自底至□呈順時針上旋, 制陶陶輪應(yīng)呈逆時針旋轉(zhuǎn);陶器粗糙且格式化, 俑、獸俑模制而成,明顯帶有明器商業(yè)化的氣息;紅陶占有統(tǒng)治地位,是返撲歸真還是不洗泥的蘿卜;部分墓室鋪陳朱砂,意義何在∶原稱"鉛泡"應(yīng)予正名,實屬金銀碗、盤明器代用品;鉛器和泥餅的使用,指示了當(dāng)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亡者之間,關(guān)系何如。
唐長安城周圍的中、小型墓葬資料.以往多限于東郊和南郊,西郊相對較少,初、盛唐較多∶中、晚唐較少,此次發(fā)掘∶無疑為彌補這一缺憾、研究其分布特點和規(guī)律增添了新的資料,尤其是鉛俑資料屬首次發(fā)表,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l Elec西棗園跑唐長安城開遠門西去不遠se近d 幾年已在此地及附近區(qū)域清理唐墓近百座,出有大量陶器、三彩器、金屬器及墓志等,此處應(yīng)屬唐長安城墓葬集中分布區(qū)域之一。過去的鉆探資料顯示,棗園村和新西北一帶,多發(fā)現(xiàn)唐代宮女墓葬3〇1,此次是否有宮女墓葬,請大家分析研究。
(三)問題提出
近幾十年來,唐墓的資料積累了不少,需要研究的問題也不少。微觀上,有如器物的統(tǒng)一定名,器物用途的詳細詮釋、某些字形的時代特征等問題。宏觀上,有地區(qū)之間的文化互動、家族墓地、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就拿唐墓資料的分期問題來說,由于各人的切入視角和觀察對象各異,所得出的結(jié)果也不盡相同,目前分期有2、3、4、5、6期說,大有百家爭鳴之勢;如何縱覽全局,做到遺跡與遺物統(tǒng)一、遺存與文獻統(tǒng)一,盡可能地取得較為一致的意見?
此外,在學(xué)科研究和公布資料方面,存在偏大墓而疏小墓、重視特殊性而忽略普遍性的問題,甚至有時存在獵奇色彩,在此一并提出。
參加發(fā)掘工作的有閻毓民、石磊、張農(nóng)、張振鵬和胡小亭。工地現(xiàn)場得到了西安市勞教十一大隊和棗園小區(qū)基建單位的友情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修復(fù)∶張農(nóng)、張振鵬、胡小亭、徐瑛
繪圖∶馮力榮、張振鵬、李佑生、董補順
拓片∶張農(nóng)
執(zhí)筆∶石磊、閻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