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破唾壺
唾壺擊碎
擊碎唾壺
? ? ? ?《世說新語·豪爽》
【原文】
王處仲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p>
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今譯】
(唾壺:古代痰盂一類盛唾沫和痰液的器物,形用罐狀。)
晉代的大臣王敦(王處仲)每次喝醉酒后,就吟誦魏武帝曹操《龜雖壽》一詩,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
意思是說:老驥雖然躺在馬棚里,年老的千里馬伏在槽邊,但它的志向仍然遠大,還有馳騁千里的志向;胸懷壯志的人雖然年邁,壯士到了晚年,但他的雄心猶在,不減當年。
王敦一邊吟詩,還一邊用手中的如意(用骨器或玉器做成,用于瘙癢、賞玩等)敲打唾壺以和節(jié)拍,以致把唾壺邊沿敲出許多缺口。
【賞析】
“唾壺擊缺” 是王敦每于醉后吟唱詩,一邊拿著如意敲打唾壺,壯志未酬的形象,后來成為歷史典故。
這則典故又稱 “唾壺歌” 、“擊唾壺” 以表示壯懷激烈、渴望施展才干的舉動,散發(fā)著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豪邁,傲視千里的抱負。
此后歷朝各代抑郁慷慨悲歌的文人也多引用此典,來抒發(fā)其憤恨不志的情懷。
此典又見于 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九八.王敦傳》,以及 晉·裴啟《語林》
王敦是東晉建國功臣之一,出身于北方高門瑯琊王氏,他與堂兄王導(dǎo)都是東晉重要人物,王導(dǎo)負責朝中輔政,王敦則負責在外領(lǐng)兵征伐。
初期,晉元帝積極籠絡(luò)他們,仰賴王氏兄弟協(xié)助安定局勢,但隨著偏安江南政局的逐漸穩(wěn)定,皇帝對于王敦帶有重兵開始起了疑心,朝廷派官員劉隗等人前往監(jiān)督、牽制王敦。
此舉引來王敦的不滿,讓他有“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的感嘆。每當王敦喝醉酒時,心里的不滿就靠著酒意,慷慨悲歌,宣泄內(nèi)心怨言。
成語 “擊缺唾壺” ?、“擊缺唾壺” 把痰盂的邊沿都敲碎了 knock a spittoon to pieces. 形容對詩文的高度贊賞,give high praise on sb.'s literary works,后用以表示壯懷激烈、渴望施展才干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