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魚鷹社】一戰(zhàn)法國陸軍

2022-01-05 20:20 作者:格林機銃  | 我要投稿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286號:法國陸軍(1914年-1918年)-The French Army 1914-18。原作者Ian Summer,繪圖Gerry Embleton。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1:中將,法國,1914年

他穿著對于法國高級軍官來說相當簡單的常服,常服上裝飾金色紐扣和金色刺繡的肩章,與上衣搭配的還有帶皮護腿的馬褲以及短靴。他的軍銜通過袖子上的星星和他的將官用平頂軍帽來展示,后者帶有銀色編織線織成的傳統(tǒng)線條裝飾,這指示他是一名指揮一個軍團的少將。一些將軍首選穿著騎兵式短上衣,繞在胸前的七條黑色帶子以及袖子上的黑色編織體窄帶子的奧地利式繩結為其特色。

騎兵師的將官頭戴適合他們身份的頭盔。騎兵斗篷則是大多數(shù)將軍首選的大衣類服裝,袖子上的將星則被移到了領子上。

A2:下士,第50步兵團,法國,1914年

可能只有這支部隊像圖中軍人這樣戴平頂軍帽,軍服沒有肩章而呈現(xiàn)出1870年以來的步兵風貌。另外,下士在左臂上佩戴神射手徽章。

理論上,軍官穿著與士兵大衣同樣材質的上衣,以使自己盡量不太顯眼。但實際上并不有效,因為真正情況下很多軍官穿著近黑色上衣,上衣上還帶有金色刺繡裝飾。那種樸實的服裝從未普遍流行過,以至于很多軍官穿黑上衣或士兵的大衣。軍官戴類似于士兵用黑色平頂圓筒軍帽的帽子,但是帽墻上的帶子由黑色變?yōu)樗{色,上面帶有金線繡成的數(shù)字,深藍色的絲線滾邊則代替了原來的金色編花樣式。平頂軍帽的帽套也有使用,但在帽子前方開洞讓滾邊裝飾顯露出來。常服馬褲是首選穿著的褲子,一條寬45毫米的黑色帶子裝飾在外面,褲腿則掖在皮護腿和短靴里。許多殖民地軍官在1911年裝備了上述那種上衣,但他們出于顯示自己威望的目的而很少穿著。

第14和第15陸軍軍區(qū)的某些戰(zhàn)列步兵團(第97、157、158、159和軍團預備團)裝備了不同于其他部隊風格的更接近于山地部隊的瘦版制服。第97團的穿著和山地狙擊兵極為相像,只是深紅色褲子變成了灰藍色;軍銜徽章也是戰(zhàn)列步兵的款式,貝雷帽上則有深紅色的炮彈圖案。其他團的常服由貝雷帽、藍色運動衫式上衣和腰帶、綁腿以及山地靴所組成,其他方面則和戰(zhàn)列步兵一致。上述這些團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組成了第44步兵師。

A3:輕步兵,步行團暨第2輕步兵團,法國,1914年

輕步兵的制服和戰(zhàn)列步兵一樣從19世紀中葉以來就鮮有變化。在歐洲戰(zhàn)場上,他們放棄在北非的夏天通常穿著的棉制服而改穿非洲人的冬季制服。他們的帽子是圓筒絨帽,這種帽子有時會套上藍布帽套,其顏色和戰(zhàn)列步兵的圓筒平頂軍帽的套子的顏色類似,裝備時間是1914年9月以后。剩下的制服還包括了一種短款無領的帶彩色(顏色是識別4支輕步兵團的標志,它們分別為深紅色、白色、水仙花黃色和淺藍色)環(huán)形編織物裝飾的上衣。套在這件上衣外面的是同樣顏色的一件無袖背心(sedria),腰上則纏著一條寬腰帶。白色棉制或深紅色布制的松垂的sarouel式褲子也出現(xiàn)在了法國的戰(zhàn)場上,但由于它們的可視性太高,所以在野戰(zhàn)中往往被深藍色布料或燈芯絨的版本所取代,褲腳則掖在深藍色綁腿里。

至少從1914年初開始,上述這些服飾就開始被土黃色服裝所取代。留在北非的各個營則仍然長期地保留著戰(zhàn)前的那些制服。

從北非來的輕步兵們通常攜帶比都市部隊更大的背包,這是由于他們所來自的地區(qū)水和食物的供應很不穩(wěn)定,大背包能更大量地攜帶它們。規(guī)章規(guī)定在北非通常需要攜帶的帳篷片段和扎帳篷的栓子到了歐洲就成了非必需品,但它們還是經(jīng)常被帶上。除了肩帶以外,其他裝備往往是黑色,材料則是純皮的,例外的是他們的上衣下面的水壺和干糧包的背帶則并非純皮制作。相比戰(zhàn)列步兵的做法,這些輕步兵團更習慣將彈藥包配在更靠近腰帶中心的位置。水壺則保留了2升裝的非洲版本,而不是都市部隊的1升裝版本。

第2輕步兵團作為一支步行團在1914年組建,它由第1和第5正規(guī)營以及一支本土組建的預備營所構成。

B1:追擊兵自行車手,第29徒步追擊兵營,法國,1914年

至少從風格上來說,徒步追擊兵的制服與戰(zhàn)列步兵的類似,但深藍色加水仙花黃色的色彩搭配則是它們自身的識別標志(這些團傳統(tǒng)上會預防使用采用黃色識別色的字樣,就像戰(zhàn)列步兵幾乎從不使用代表他們的紅色的字樣一樣,這些字樣以所謂的“藍莓色”——bleu cerise作為替代)。他們的裝備也和戰(zhàn)列步兵的一樣,但裝備上的所有金屬部分為白色而不是戰(zhàn)列步兵的黃銅色。雖然被看作是輕步兵,但從他們所負重的裝備的重量上并沒得到反映,因為他們的個人裝備與戰(zhàn)列步兵沒什么區(qū)別。另外,山區(qū)部隊還會在包裹里攜帶一把登山杖。

山地追擊兵的制服相比于其他追擊兵來說屬于改良的版本,并且巨大的貝雷帽代替了平頂圓筒軍帽,一片用黃色布料裁剪的(軍官則為金色絲線縫制)狩獵號角徽章則出現(xiàn)在貝雷帽的前方偏右的位置。他們原來的背心被一種采用更厚的布料制作的帶翻卷袖口和寬領子的被稱為vareusedolman的上衣所取代,但其他追擊兵通常的標志性物件則沒有變化。這種生產于1914年9月,采用發(fā)藍的鐵灰色色調的上衣一直被使用到戰(zhàn)爭結束(除了1915年11月到1916年3月的短暫時期外,當時采用了藍灰色版本,但由于軍團的強大精神慣性讓這一新的版本未能普及,進而很快的被淘汰)。

自行車大隊下轄三個連,依附于騎兵師名下。他們的裝備與山地營類似,例外的是vareusedolman上衣被改良為領子后面帶防水斗篷的款式,平頂圓筒軍帽也再次被使用,上面帶有自行車大隊所屬營的數(shù)字番號。除了干糧包和水壺(分別背在左右肩頭)以外,他們的個人裝備也和山地營一致。他們的自行車是可折疊的款式,由杰拉德中尉于1893年設計,重14.5公斤,能夠在后座上攜帶士兵一切所需。此外,這些人的武器是步兵用步槍。每個自行車大隊下轄一個工兵班,他們的服裝與大隊中的其他人類似只是識別色由水仙花黃變成了猩紅色,武器則是1892年版炮兵用卡賓槍。

B2:下士,第2馬上追擊兵團,法國,1914年

除了第5團以外,短筒帶帽飾的平頂軍帽被大多數(shù)團所使用,并搭配以本應在1914年裝備各團但卻因戰(zhàn)爭而延遲的新式頭盔。頭盔的一般樣式與胸甲騎兵和龍騎兵所使用的類似。這種鋼盔帶有黃銅色頂飾和前方的圓盤徽章。圓盤徽章帶有白色金屬狩獵號角背景為四射光芒的圖案。羽飾和尾飾也和重裝團類似但是不帶盔頂?shù)乃⒆邮接鹈b飾。黃銅片疊加式樣的脖帶則帶有黑色皮制背板。

軍官的穿著與士兵類似,單上衣的顏色有明顯的不同。按規(guī)定士兵們穿所謂的天藍色上衣,但照片顯示它的顏色幾乎是發(fā)白色。錐形筒的平頂軍帽采用黑色脖帶而不是銀色。上衣的領子相比騎兵更高更直,紐扣則是帶狩獵號角圖案的銀色款式。

戰(zhàn)爭爆發(fā)后,新裝備的頭盔(現(xiàn)在配備上了藍色裹布)被重新使用,但它們在1915年1月僅供應給第1、第13、第15和第20馬上追擊兵團,而且供應的速度一直緩慢。與許多部隊不同他們在得到這些頭盔后并沒有在1915年末得到更新的艾德里安式頭盔。1914年-15年的冬天開始這些追擊兵團替換掉自己的深紅色褲子改穿寬松的棕色燈芯絨褲子(理論上講褲線接縫還帶有一條深藍色滾邊)。

圖中這名下士的兩個袖扣上個帶有一圈深紅色滾邊,這代表他在服役期滿之后又被重新征召入伍。

輕騎兵擁有與馬上追擊兵相似的穿著習慣。錐筒平頂軍帽帶的毛料帽帶為白色而不是黑色,而代替號角帽章的則是3毫米寬的白色編織帶組成的奧地利式繩結。他們的制服為全天藍色,但在領子上帶有深紅色的數(shù)字徽章。紐扣也采用奧地利式繩結設計而不是帶號角圖案。1914年版頭盔則僅被第6輕騎兵團所使用,那上面帶有騎兵用五角星徽章(軍官為八角星)以代替號角圖案帽徽。

為了解決如何將一直被騎兵團中的號手所使用的灰色戰(zhàn)馬顏色變暗的問題,軍人們在它們身上涂上了高錳酸鉀。

B3:騎兵,第16龍騎兵團,法國,1914年

圖中的帽具是1874年版的頭盔,它通常裝備給胸甲騎兵和龍騎兵,磨光的鋼制盔頂上帶黃銅色頂飾,正前方則是曲線的銅牌和黃銅色的脖帶扣。在和平時期,在盔頂?shù)那岸搜b飾短的紅色刷子型羽飾,而一支裁剪的羽飾(除了軍樂隊使用猩紅色外其他人使用紅色和白色羽飾)則位于左側。刷子型羽飾(綽號為“絨猴”)和裁剪的羽毛裝飾戰(zhàn)時被取消,但下垂的尾飾得到了保留。另外頭盔可以整個套在1901年開始采用的頭盔套子里面。

深藍色上衣與胸甲騎兵的款式一致,但顏色組合則保留了普法戰(zhàn)爭之后不久龍騎兵所使用的樣式,而編織體的肩章則替代了垂流蘇的肩章。

軍官的穿著習俗與士兵類似,但是黑色上衣取代了藍色上衣。頭盔上的黃銅色裝飾則改為金色;上校團長佩戴一支白鷺羽毛裝飾,而那些團部的軍官則佩戴三色的剪切羽毛。他們更愿意穿馬褲而不是褲子,褲腿則掖在帶馬刺的黑色皮靴里。軍官的手槍套則是磨光的黑色皮革制作。

C1:飛行員,飛行部隊,法國,1914年

飛行部隊和熱氣球部隊都穿基于他們的母體部隊——工兵而發(fā)展出來的制服。復雜地細分起來他們由兩類人員組成:直接加入的和從其他兵種抽調過來的。

戰(zhàn)爭爆發(fā)后,那些直接加入的人員穿著工兵制服(如圖),并配以飛行部隊的紅色領章和藍色數(shù)字。在熱氣球部隊服役的人員的領章和數(shù)字的顏色調過來。所有那些不具備飛行員加銜資格的人員在右肩頭到肘部的中間位置佩戴刺繡徽章。職業(yè)和資格章則按通常的方式佩戴在左臂上。

那些擁有飛行員資格或熱氣球乘員資格的人佩戴特種領章。飛行員徽章采用帶飛翼的星星與飛行部隊數(shù)字番號相疊加的圖案;熱氣球飛行員的徽章則為帶飛翼的嵌齒輪與部隊數(shù)字番號疊加的設計;飛機和熱氣球乘員則采用相應顏色的帶飛翼的圓盤上加數(shù)字的徽章設計。

不執(zhí)行飛行任務時,飛行部隊成員也會穿類似于山地追擊兵的vareuse式外衣——一種在1916年被廢止的外衣類服裝。飛行服裝包括了黑色皮夾克、褲子和頭盔以及深藍色的繞在胳膊上的袖標或繞在頭盔上的帶子(兩者在1916年被廢止)。作為上述的補充還有一些私人購買的皮毛夾克、手套、圍巾和靴子以備不時之需。

在飛行或熱氣球上服役的人員可以保留他們原來所在兵種的制服,但不執(zhí)行飛行任務的人員則需要用金色或銀色(依據(jù)他們制服紐扣的顏色而定)絲線縫制的帶紅色炮彈圖案的領章代替原來的領章,而同樣的炮彈圖案徽章也會出現(xiàn)在圓筒平頂軍帽上。此外他們還要配適當?shù)幕照略谟疑媳凵稀_@些獲得了飛行資格的人員在與制服同色的領章上(來自阿爾及利亞騎兵的軍官則使用深藍色領章)佩戴他們的徽章,軍官的徽章都采用金色或銀色的絲線或飾片制作。

在1916年9月,種類繁多的金屬加銜章開始被采用,這些徽章佩戴在普通夾克的左胸前,并往往搭配(非正式)的中隊徽章。

C2:主瞄準手,第54炮兵團第4中隊,法國,1914年

附屬于某支騎兵師的這只75毫米炮炮兵連的這名火炮瞄準手,他的中隊是戰(zhàn)爭爆發(fā)后少數(shù)幾只得到金屬頭盔以代替平頂圓筒軍帽的部隊之一(另外的部隊是第13團的兩個連)。由于金屬頭盔并不屬于戰(zhàn)時服裝規(guī)定的一部分,所以滯后一年才得以重新裝備。頭盔頂部附有鋼制和銅制裝飾。

這名炮手的制服也不同尋常具有唯一性,它通常裝備給高級士官,但有些得到新式頭盔的部隊也把它們分發(fā)給所有級別的士兵。由于他所在的部隊附屬于一支騎兵師,所以他被列入騎兵人員的行列,并裝備了一件卷起跨在胸前的騎兵大衣。同樣,作為一名騎兵,他穿著護腿而不是綁腿,并使用純皮裝備(注意,野戰(zhàn)炮和重炮部隊的士官、司號手和司機、騎兵師下屬各團的司機、炮手、技師、醫(yī)務兵和擔架手以及所有獸醫(yī)都被歸入騎兵部隊)。

士兵穿著的較普通的制服包括比步兵短一些的深藍色上衣,它帶有9顆銅鋅合金的紐扣,領章則是猩紅色帶藍色圖案的設計。

不騎馬的人員在左肩頭斜背斗篷,而斗篷和披風直到戰(zhàn)爭爆發(fā)前都是深藍色布料制作的,戰(zhàn)爭爆發(fā)后它們慢慢被標準的鐵灰色版本取代。這些人穿普通的褲子、步兵用護腿和靴子,并使用黑色皮裝備。領章是唯一識別他們身份的標識。

騎馬的人員將他們的水壺懸在右肩頭,背包也背在左肩或掛在馬鞍上;非騎馬人員則將兩者背在左肩。騎馬的人員還裝備一把左輪手槍,它裝在手槍套里,槍套的繩子跨在左肩,有時馬刀也會被使用;不騎馬的人還裝備1892年版卡賓槍,腰帶上附兩個彈藥包。

戰(zhàn)前的制服在開戰(zhàn)后按規(guī)定一直被保留著直到1915年淺藍灰色制服的采用(褲子和馬褲上的雙紅條褲線則在1914年12月就被取消了),但是炮兵團這樣的部隊各種服裝仍在混搭使用,但在戰(zhàn)壕作戰(zhàn)時則會優(yōu)先使用淺藍灰色布料的服裝。戰(zhàn)前短暫裝備的鋼盔被頂部帶淺帽冠的被涂成淺藍灰色的艾德里安式頭盔所取代,頭盔上帶有銅制帽徽和帽冠。

負責火炮及相關裝備制造的炮兵參謀的制服與他們所來自的兵種的制服一致,但佩戴的領章是金色炮彈圖案。

C3:軍士,第19鐵道兵中隊,法國,1914年

鐵道兵的制服基本上以炮兵的制服為藍本,但顏色采用鐵灰色(實際上是一種深藍色色調,與步兵大衣的顏色接近)和深紅色,金屬紐扣和編織裝飾為白色。軍官和高級士官所穿的制服比士兵的顏色更深,幾乎接近黑色。另外鐵道兵被作為騎兵編制在軍隊中。

D1:列兵,第15步兵團,法國,1915年

彩圖中的人物形象示例般地反映了為了大量生產而簡單化的戰(zhàn)前服裝以及降低它們可見度的努力的成果。平頂軍帽為簡化版本,采用官方的所謂藍灰色,并被許多種顏色版本的套子包裹,套子的顏色要依其布料的出產國——法國、英國、西班牙或美國而定。代表團數(shù)字的圖樣也采用類似布料裁剪,縫制在紅色矩形(或者類似于1884年版平頂圓筒軍帽輪廓形狀)的底板上。原先的大衣也被簡化版本所取代,它采用單排扣而不是原來的雙排扣,并用6顆巨大的紐扣扣緊,而這些紐扣后期被包上了布片作為加固之用,或者被牛角或象牙果木制作的版本所取代。大衣的領子也改為寬翻領而不是原來的硬立領,另外只有一個口袋加在了胸前一側并用紐扣扣緊。在1914年11月到12月間生產了許多版本的這種大衣,它們都省略了胸前的口袋或者只保留一個。所有這些版本的大衣領章上都帶有代表各個團的數(shù)字,它們往往取自舊版的大衣上面,但后期的改良款式只代之以簡單的矩形領章。大衣的下擺通常向后折起并用紐扣固定,但在戰(zhàn)爭最初幾個月,一些團將折起的下擺放下以便遮住他們的紅褲子。我們的主人公用燈心絨褲子代替了他的紅褲子,皮護腿則按照1914年10月的規(guī)定被綁腿所取代。

D2:列兵,第2外籍團,法國,1915年

外籍軍團的穿著和戰(zhàn)列步兵類似,但也有一些細微之處的區(qū)別。在歐洲戰(zhàn)場上服役的外籍軍團最初重新裝備了1升裝水壺以代替在非洲所使用的2升裝版本。一條藍色腰帶圍在腰間,但更通常情況下它是圍在大衣下面所以難得一見。在法國的部隊保留了它們原來所在團的制服元素。這些團最初被視作是大城市步兵,因而在1915年重新穿著了新的蒼藍色制服,但之后又改為土黃色。頭盔上帶有炮彈圖案,軍銜徽章和服役V字章則是綠色而非制式的紅色。

在前線的其他外籍軍團部隊保留在北非使用的1903年版沙地色棉制服。這是一種帶六個黃銅色紐扣和下擺位置有兩個帶蓋口袋的簡單上衣,上衣采用立領設計,領子上裝飾帶有藍色數(shù)字的紅色圓齒邊領章。褲子的剪裁風格類似于戰(zhàn)列步兵,但也采用沙地色棉布料。他們也可以穿著護腿,雖然藍色或灰色的綁腿更為常見。他們的帽具則包括了平頂圓筒軍帽和帶沙地色套子的1905年版殖民地頭盔。1916年時,這些部隊也改穿了土黃色制服。

D3:海軍輕步兵,法國,1915年

標準海軍版制服和水手帽出現(xiàn)在圖中,帽子上相應的還出現(xiàn)了代表“海軍輕步兵團”番號的數(shù)字。在作為禮服時,白色脖帶會繞在帽子的上方,但在戰(zhàn)壕戰(zhàn)時則往往被拆掉。下級軍官和現(xiàn)役軍官戴前方有金色海錨圖案帽徽的藍頂帽子,他們的軍銜通過金色的窄條編織體裝飾來體現(xiàn),海軍將官的帽徽上方采用橡樹葉刺繡圖案裝飾,圖案中間有一到三顆星星來指示將官的軍銜。

水手們顯然保留了他們的海員上衣,至少在不當班的時候是這樣。這種海員服穿在橫條襯衫外面并搭配制式褲子。最初海軍們穿皮護腿,但后來就被深藍色的綁腿替代了。陸軍步兵大衣也被穿著(同時一般不會穿著海員上衣),并在右上臂位置配上交叉海錨圖案的軍銜徽章,而其他的特種徽章則出現(xiàn)在左臂上。在改為采用陸軍的淺藍灰色之后,這種顏色的綁腿和大衣的確出現(xiàn)在了海軍人員的身上,但他們顯然也保留了自己的海軍制服甚至有些延續(xù)到了戰(zhàn)爭結束。另外沒有證據(jù)表明他們在大衣上使用了任何款式的陸軍用領章。步兵裝備也是他們所攜帶的物品,而他們所裝備的艾德里安式頭盔配上了海錨圖案帽徽。

E1:下士,第137步兵團,凡爾登,1916年

圖中這名男子穿新式的淺藍灰色制服。大衣斗篷的領章上展示著團的番號,理論上還有一個小圓盤展示在上面,它的顏色指示著佩戴者屬于哪個營,深藍色代表第1營、深紅色代表第2營,水仙花黃色代表第3營,但這種小圓盤往往被省略掉。

土黃色鋼盔裹布后來被染成淺藍灰色的款式所取代。指示服役軍區(qū)(大多數(shù)為法國北部和東部)的左臂上的條紋裝飾在1916年4月被采用,每一條代表著6個月的服役期。圖中背景中的擔架員則來自一支地方團。他們被前線大量雇傭,至少在起先他們只執(zhí)行通信工作,但是隨著前線工作的日益繁重,他們或被組成地方師或直接被納入正規(guī)部隊。這些人通常穿預備役團的制服,但是平頂圓筒軍帽、大衣和外套上的數(shù)字由深紅色變成了白色。擔架手所推的一人用推車作為撤退傷員的工具于1898年開始采用。盡管做得相當平坦,但實際上在沒有道路的地方根本不管用。為了減少額外的載荷,擔架手只裝備一把手槍而不帶步槍。這些團通常的制服風貌是領章被從大衣上移除掉,因為上面的白色數(shù)字太顯眼了。

法國醫(yī)療部隊經(jīng)常被龐大數(shù)量的傷員壓得喘不過氣來。倉促的準備、細菌戰(zhàn)和醫(yī)療裝備的陳舊讓他們不堪重負。

E2:列兵,第1阿爾及利亞步行狙擊兵團,法國,1916年

狙擊兵最初的制服類似于輕步兵,但是顏色不同。紅色圓筒形絨帽帶著淺藍色的帽穗,但在后期帽子上套上了淺藍色的套子。他們的淺藍色上衣帶有黃色邊條裝飾。無袖背心也同樣是淺藍色的,邊緣的鑲邊也是黃色,腰帶則是紅色。燈籠褲采用白色棉布或較厚重的帶黃色滾邊的淺藍色布料制作。此外同樣的,狙擊兵的裝備與輕步兵類似。

圖中士兵穿著的是最終版本的執(zhí)行攻擊任務時穿著的土黃色制服。和法國本土團的方式類似,他的vareuse式上衣外面不套大衣。燈籠褲則被帶黃色滾邊的俄國式褲子所取代。他的鋼盔起先被涂成淺藍灰色,現(xiàn)在則是土黃色。攻擊狀態(tài)下的最小化裝備包括了腰帶和彈藥包、防毒面具、水壺和繞在肩頭的毯子。

第1阿爾及利亞步行狙擊兵團由8個營組成,其中第2營是新組建的。?

E3:上尉,第5步行胸甲騎兵團,法國,1916年

在1914年,胸甲騎兵所穿的制服與龍騎兵的基本一致。肩章只在和平時期提供使用,總動員之后就廢棄掉了。在制服外面穿的是1860年版的不染色的帆布加厚馬甲,再外面是紅色邊緣突出的胸甲。胸甲本身是1854或1855年的款式,并在1891年得到改良。它采用鋼制,帶固定在皮制背板上的黃銅色肩部鏈條,一條黑色皮帶繞在前方。注意:號手和軍樂隊并不穿著它。

戰(zhàn)爭最初幾周穿戴锃亮的頭盔和胸甲做造成的高可見性便宜了敵人的神槍手(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曾經(jīng)試圖廢除胸甲,但因感情因素而未實行)。大多數(shù)團不再將它們擦亮;圖爾斯的守衛(wèi)部隊的一個團(第5或第8團)的團長命令將它們全放在兵營的院子里,告誡他的手下把它們從身上移除,盡快努力讓自己別再閃閃發(fā)光。一種藍布做的頭盔胸甲護套被采用,但直到1915年1月前它都是非正式的。根據(jù)照片證據(jù),一些團完全遺棄了他們自己的胸甲,雖然這種做法直到1915年10月才成為正式規(guī)范。刷子式的羽毛頂飾也從大多數(shù)團的頭盔上移除掉,被藍色或土黃色套子包裹的頭盔也不再暴露在外。到了1915年10月,所有戰(zhàn)前的頭盔被很多騎兵團廢棄掉,它們轉而專寵艾德里安式頭盔。

和龍騎兵的軍官一樣,胸甲騎兵軍官的穿著也和士兵們類似,但顏色是黑色而不是深藍色,頭盔則是鍍金色的。

步行胸甲騎兵的制服與他們的同兵種的騎兵戰(zhàn)友們基本類似,但是胸甲被廢棄,騎兵大衣也被改良來適合于行軍(再不穿著時它將被卷起以背囊的形式背在肩頭)。護腿有時候會代替綁腿。一種特殊的頭盔于1916年開始采用,它的設計如同去掉頂飾的舊式頭盔加上了艾德里安式頭盔的帽冠。

盡管是在戰(zhàn)壕里處于徒步的服役狀態(tài),圖中這名軍官還是保留了他的去掉頂冠裝飾的舊式頭盔以及騎兵大衣。他仍然佩戴著胸甲騎兵的領章,但在1917至1918年時,由于加上了第三條黃色的編織體帶子,它的樣式起了變化。另外,他時刻準備戴上他的M2式防毒面具。

F1:中尉,第176步兵團,薩洛尼卡,1916年

在薩洛尼卡這個團是從加里波第撤退的部隊中的一支。這名軍官穿著一件作為1915年的過渡性制服的典型款式上衣,但上面帶有常見的可分拆的黃銅色輪廓的團的番號而不是縫領章在上邊。他戴著1886年款熱帶頭盔,這是裝備給達達尼爾海峽地區(qū)的軍隊的,并被一直戴到馬其頓。

F2:小號手,第1非洲追擊兵團,薩洛尼卡,1917年

非洲追擊兵穿著歐洲式的制服。他們在正式場合戴盔式無邊帽,非正式場合則戴taconnet式帽子,后者是這一兵種首創(chuàng)且獨一無二使用的,其款式類似于本土輕騎兵所使用的平頂圓筒軍帽。它的顏色與平頂軍帽一樣但帽墻為紅色并帶一圈天藍色帶子和黃色滾邊,帽子正前方還佩戴狩獵號角徽章(騎兵們佩戴在天藍色帶子上方,軍官則佩戴在帶子上)、帽章和絨球。戰(zhàn)爭開始之后,一種白色帽套開始采用。另外,他們的軍便帽是紅色的圓筒形絨帽,帽穗的顏色代表著各騎兵中隊。

制服上衣采用帶水仙花黃色領子和黃色V字型袖帶裝飾的短版天藍色上衣,衣服前襟有9顆半圓形錫制紐扣。天藍色領章上帶有用水仙花黃色布料剪切出的團的數(shù)字。兩肩頭各帶有一條和大城市團所使用的類似的肩章帶,只不過顏色由天藍色變?yōu)榱税咨?。腰間的紅色寬圍帶經(jīng)常被疊在左腰間顯出條紋狀式樣。

非洲追擊兵團在1915年-16年開始改穿土黃色制服。圖中男子一直戴著帶有帽套的taconnet式帽子,這種情況相比法國來說在馬其頓更為常見,因為在法國艾德里安頭盔才是標準帽具。他的帽子前方還有代表他的中隊,即第一中隊的絨球。樂手用緞帶在1914年的制服上是環(huán)繞在領子上的,現(xiàn)在則成為隱藏在袖口上的一小片。

F3:騎兵,第4摩洛哥北非步行騎兵團,薩洛尼卡,1917年

北非騎兵團的法籍軍官的穿著和其他輕騎兵團的軍官穿著類似,但是紅色上衣和淺藍色馬褲的顏色對調并搭配真皮靴子和裝備。本地軍官穿深紅色短夾克和天藍色坎肩;他們的猩紅色斗篷帶有黑色絲線條帶裝飾,天藍色的布片則綴在胸前。

法國和當?shù)氐钠胀ㄜ娙艘彩穷愃频拇┲L格。深紅色上衣帶黑色鑲邊,坎肩和燈籠褲則是天藍色帶黑色鑲邊。白色的斗篷穿在外面,再外面一層則是件深紅色斗篷。一條腥紅色寬腰帶則圍在腰間。用白色棉布(士官使用帶藍色條紋的)圍成的頭巾或帶藍色帽穗的圓筒絨帽(本地人的帽子不帶帽穗)是他們的帽具。本地人更喜歡用用棕色駱駝鬃毛扎好的白色長方形包頭布代替穆斯林式的頭巾。

本地各級別軍人和法國籍的士兵使用的所有皮制件都采用天然的摩洛哥皮革制造,并經(jīng)常帶上戳印裝飾。本地人穿他們自己的靴子,它的靴靿比法國貨更軟些。

華而不實的腥紅色和藍色制服很快被淘汰掉代之以我們圖中所見。方頭巾被無裝飾的穆斯林頭巾取代,無領夾克被長套衫替換,而新的服裝都采用同樣的棉布材料制作。他們的裝備包括1903年版撒哈拉部隊用武裝帶、腰帶上的小的彈藥包以及背帶,每條背帶上別著供1892式卡賓槍使用的三發(fā)裝彈夾。刺刀也更多的是固定在背帶上而不是腰帶上。和陸軍的其他部隊一樣,護腿和靴子仍然是純皮制作的。

F4:列兵,塞內加爾狙擊兵團,法國,1918年

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從摩洛哥而來的塞內加爾軍團在登上法國本土時部分被重新裝備。帶天藍色帽穗的紅色圓筒絨帽得到保留(后來加上了藍色套子)。他們還保留了戰(zhàn)列步兵的大衣,但紐扣是殖民地的版本。由于塞內加爾人不喜歡把領子立起來,所以大衣被改良為翻領,而從1915年開始,代替它們的則是更寬的一種立/翻領。在大衣里面是1898式深藍色無領上衣,上衣帶環(huán)繞脖子的黃色編織裝飾和袖口上的V字形徽章,并用四顆半球形銅鋅合金的紐扣扣緊。上衣藍色領章的前角帶有腥紅色的TS(塞內加爾狙擊兵)字樣。環(huán)繞上衣腰部的是紅色腹帶,但要穿在大衣里面。他們穿帶黃色滾邊的深藍色褲子,并搭配深藍色綁腿和黑色靴子。個人裝備與其他的團一樣,但代替包裹的是裝所有個人用品的塞內加爾人的barda,也就是一種卷筒布,或許它也可作為帳篷片段來使用,卷起來時以背囊的形式繞在肩頭。還有一件額外的物件,那就是裝在皮刀套里別在腰帶右前方的一把砍刀。

這些塞內加爾營在1914年到達法國,1915年初從前線撤出,并重新上船駛往加里波利。在那里他們恢復使用了自己的沙地色棉制服。這身制服包括了和上述深藍色制服同款的上衣和褲子,綁腿也是深藍色的。一只沙地色的圓筒絨帽的帽套也得到裝備。稍后他們又得到了圖中的土黃色制服,其由雙排扣寬外套和褲子所組成。

在1915年新到法國的營一開始穿藍灰色服裝,但很快被寬外套所取代,而這一切又在1916年春被土黃色版本取代。藍灰色和土黃色版本都帶有海錨徽章加編織物的裝飾。圖中人物臉上的多處刀疤則證明他是名達荷美人。

馬爾加什狙擊兵所穿的制服和塞內加爾人類似,但是領章上的字改成了TM(馬爾加什狙擊兵的縮寫)。印度支那安南狙擊兵和(越南)東京狙擊兵穿著類似款式的上衣,但環(huán)繞在胸前紐扣孔的編織條紋較細,顏色也和制服類似;他們的帽子被稱為salacco,這是一種竹條編織的帽子,通常在它外面會套上土黃色套子。所有這些部隊都采用和塞內加爾人類似的土黃色制服作為冬裝。

G1:將官,法國,1917年

法國的將官在淺藍灰色制服開始采用后一直穿著這種顏色的樸素制服。袖子上的星星是得到保留的軍銜徽章,同樣的圖案還出現(xiàn)在平頂圓筒軍帽(雖然戰(zhàn)前的版本仍然在使用)或者鋼盔的正前方。

G2:參謀部軍官,法國,1916年

總參謀部的軍官穿著他們所來自團的制服,但團的番號徽章被一種同紐扣顏色相同的程式化的飛翼加閃電圖案的徽章所取代。他們這樣的軍官通常在左臂戴顏色各異的袖標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圖中這種袖標指代了一支步兵師的參謀部)。它們采用絲制,在頂端和底部帶有金色絲線縫制的滾邊,并用一條帶金屬夾的皮帶或布帶固定在胳膊上。上邊的圖案也采用金屬色絲線刺繡而成。

G3:司機,汽車部隊,法國,1916年

在1914年,參謀部汽車駕駛員穿總參謀部工作人員的制服,卡車駕駛員則穿鐵路制服,兩者都配相應的臂章。

在所有駕駛員的都改穿鐵道兵的淺藍灰色制服之后,他們的領章用深紅色字母A代替了帶中隊番號的款式。1915年他們被編入鐵道兵,但他們的領章則采用金線縫制的炮彈圖案,彈體上帶有字母A。1918年4月,他們開始采用帶金色編織裝飾和炮彈圖案的黑色平頂圓筒軍帽。汽車兵的機械師們穿著一身藍色帆布外套,腳上則是一雙木底鞋。在冬季,司機裝備種類繁多的毛皮大衣和手套。女司機則穿vareuse式上衣、裙子,腿上綁綁腿,頭戴警察式無邊女帽,而這一身全是淺綠色的。

H1:列兵,第177炮兵團,法國,1918年

第176到第179這四個炮兵團被改編為戰(zhàn)壕炮兵團。他們與其他野戰(zhàn)炮兵團僅通過左袖子上的迫擊炮炮彈圖案的臂章來加以區(qū)分。

戰(zhàn)前所有的士兵都裝備一種白色的帆布工作服,但是戰(zhàn)爭爆發(fā)后它由于高可見度而容易被攻擊。漸漸地,一款淺藍灰色工作服被采用并取代前者。這種工作服很少能在前線被看到,盡管它被公認適合炮兵們的工作環(huán)境。多次洗滌會讓它逐漸掉色而變得容易被看到,最后的結果是這些服裝幾乎白的和戰(zhàn)前那一款的顏色一樣了。

H2:列兵,特種炮兵,法國,1918年

坦克部隊的成員穿著炮兵的基本服裝,但他們也有自己著裝的獨特之處,比如領章和貝雷帽。他們的貝雷帽是“比利牛斯式”的,相對于較大的“阿爾卑斯式”要相對小一些。直到1917年9月之前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正式兵種徽章。新采用的兵種白色金屬徽章采用交叉的加農炮炮筒中心疊加騎士頭盔的圖案。這種徽章出現(xiàn)在貝雷帽或刺繡在上衣的袖子上,在它采用之后,各種不同的其他非正式版本的徽章也仍然在被使用,其中最流行的是一種噴火的火蜥蜴圖案的金屬或琺瑯質徽章,它同樣出現(xiàn)在貝雷帽或上衣袖子上。另一種徽記是一種刺繡的撲克牌徽章,黑桃、紅桃、方塊和梅花分別代表第1至第4連。這些撲克花色上有時候還帶有AS字樣,這代表著特種炮兵(Artillerie Speciale)。此外,帶布制領子的皮大衣原是提供給汽車部隊穿著的。這些炮兵也會戴鋼盔,鋼盔上帶有炮兵或上面提及的坦克部隊的徽章。另外,一些人在坦克內還使用英國版的鎖子甲保護面具。

H3:列兵,摩洛哥殖民步兵團,法國,1918年

和平時期那些殖民團的制服和法國本土駐扎的戰(zhàn)列步兵的制服本質上沒什么兩樣,唯獨例外的是他們的制服上衣是所謂的paletot式雙排扣版寬外套。這種寬外套帶有裝飾紅色海錨圖案的藍色領子,袖口一圈為紅色滾邊,扣子是黃銅色,上面戳著海錨圖案,此外沒有什么指示這個團的特殊標志了。在海外服役的團采用沙地色的棉制服和帶土黃色套子的殖民地頭盔,套子前方帶有海錨徽章。在歐洲服役的殖民地團從1915年以來則采用淺藍灰色制服;從1918年5月開始,經(jīng)認可他們換上土黃色制服,但一些部隊直到停戰(zhàn)前仍保留著淺藍灰色制服。

圖中男子身穿進攻狀態(tài)下的制服。他的部隊沒有番號,所以領子上只顯示簡單的海錨領章。摩洛哥殖民步兵團獲得過陸軍所有部隊中最多的榮譽,也就是10次嘉獎。紅色的肩頭飾帶是因為1916年凡爾登戰(zhàn)役中奪回杜奧蒙要塞(Fort Douaumont)的表現(xiàn)而獎給這支部隊的。士兵的裝備是一支VB槍榴彈發(fā)射器;發(fā)射器的發(fā)射口可以放在腰部的彈藥包里,槍榴彈則放在左胯部巨大的背包里。

殖民地炮兵團的制服也和本土大城市團的制服極其相似,只是寫在領子上的團的番號被海錨圖案代替,而圓筒平頂軍帽正前方是一枚炮彈圖案的帽徽。

殖民地志愿軍官穿殖民地步兵的制服,但領子和平頂圓筒軍帽的前方佩戴金色五角星徽章。而在頭盔上,五角星帽徽被橡葉和月桂樹冠裝飾所環(huán)繞。殖民地醫(yī)療人員的穿著也和殖民地步兵的類似,但雙蛇權杖圖案的領章是識別他們身份的標志,海錨徽章則仍然出現(xiàn)在圓筒平頂軍帽上。醫(yī)療部隊行政人員在領子、頭盔和圓筒平頂軍帽上佩戴十角星圖案徽章,在頭盔上還會加上橡樹葉加月桂樹冠的裝飾。


【魚鷹社】一戰(zhàn)法國陸軍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什邡市| 电白县| 利津县| 呼图壁县| 都兰县| 始兴县| 时尚| 临猗县| 麻江县| 平山县| 赫章县| 平定县| 蚌埠市| 青田县| 开化县| 肃宁县| 高密市| 都兰县| 马关县| 措美县| 白玉县| 察雅县| 临沧市| 滁州市| 山阴县| 三都| 盐亭县| 社会| 武冈市| 绵竹市| 洛隆县| 阿荣旗| 渝中区| 登封市| 湛江市| 安陆市| 阿鲁科尔沁旗| 二手房| 根河市| 同江市| 太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