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篇【認知偏差】

上一篇我們講到,究竟什么人屬于弱者,人們的觀點并不一樣,造成分歧的原因之一,是人的認知偏差。那么,人為什么會存在認知偏差呢?
孩子們肯定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出現(xiàn)在佛經中。隨著佛教在中國傳播,逐漸演化為中國的成語。這個成語的確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用它諷刺那些以偏概全的人。其實,佛經記載這個故事,意在說明,人類自身在認知上具有極大的局限和偏差,就像盲人摸象一樣。
以今天的觀點分析,導致人的認知偏差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感官的局限。人類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人的視覺不如鷹,人的嗅覺不如狗,人的聽覺不如鼠。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加上各種干擾因素,眼見、耳聽都不一定為實。
第二,欲望的驅動。我們不會全方位感知客觀世界,只會在一個特定時間和場合,對一個對象感興趣。在這大千世界,你究竟對哪種事物感興趣,取決于你當下的欲望。比如,饑餓的時候,你對食物的嗅覺特別靈敏。
第三,利益的左右。人們看問題,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比如,古希臘有一位歷史學家,工作的時候,聽到窗外有人吵架,他無法繼續(xù)工作下去,只好走出來過問一下,發(fā)生了什么事。他問了三個當事人,居然描述的完全不同。因為,他們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來描述剛剛發(fā)生的事情。此事幾乎讓這位歷史學家從此擱筆,因為他對手頭掌握的第一手資料的可信度,產生了高度的懷疑。
第四,心理的作用。人們的情緒會影響對世界的感知。比如,考試太緊張,直接降低你的閱讀能力;等待一位非??释姷降娜?,你會覺得時間特別慢;傷心的時候,平常的美景全然變了樣子。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總之,人想純粹客觀地把握世界是不可能的。
孩子們可能會問:了解人的認知偏差有什么意義呢?這個問題,我們在下一篇中,繼續(xù)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