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擲彈兵的象征,德軍二戰(zhàn)Sd.Kfz. 251半履帶裝甲車小史
這篇是狗子嘗試一下裝甲車領域的內容,翻的是二戰(zhàn)露面比較多的德軍sd.kfz.251半履帶裝甲車的牌子。本來吧,我覺得這車露面這么頻繁,德軍在二戰(zhàn)時裝備應該挺多的,但一查資料才發(fā)現(xiàn)這貨的產(chǎn)量也就15252臺,相比5萬臺左右的坦克總產(chǎn)量真的少得可憐。
半履帶車主要是發(fā)給裝甲師下邊的裝甲擲彈兵用的,而且即便是在裝甲擲彈兵師中,也是那些需要隨坦克作戰(zhàn)的機械化步兵才有資格坐半履帶,其他機動步兵撐死了也就是坐卡車。
早期的251在人員艙前后各有一個用于安裝MG34的支架,但并沒有機槍護板,當時這種設計是主要用來防空的,而且在早期的戰(zhàn)術學說中,裝甲擲彈兵并不是坐車作戰(zhàn),而是靠251運抵戰(zhàn)場后下車作戰(zhàn),更像是一臺裝甲運兵車。
雖然我們整天在電影或者紀錄片中看到251,但這貨的實際產(chǎn)量比想象中的要少很多,裝備時間也很晚。
第一批251在1939年6月交付給了裝甲1師,這批車后來去揍了波蘭。但產(chǎn)量很少,39年只有232臺,在1939到1942年間,這批車總共才生產(chǎn)了2508臺,與此同時,德國生產(chǎn)了超過1萬臺坦克。
251有從A到D四種主要型號
A和B型的區(qū)別很小,光是看外觀的話可以從有沒有后視鏡上區(qū)別,A型有,B型取消,畢竟這類裝甲車的后視鏡沒啥卵用,另外在1940年的B型上,德國人開始給前方機槍架安裝護板。
(圖為1940年的251/1 Ausf.A,注意兩個機槍支架、后視鏡以及發(fā)動機前護板的形狀)
揍完法國之后251改到C型,主要特征是發(fā)動機前護板變成了平板,取消了保險桿
(C型,注意發(fā)動機護板)
1943年,251又改到了D型,這批車也是最終的量產(chǎn)型,總產(chǎn)量不少于10602臺,它的特征是尾部不再呈菱形,而是一條外傾的斜邊。
以Sd.kfz 251/1,Ausf.D型為例,參數(shù)如下。
正面裝甲14.5mm,側后8mm,頂?shù)?.5mm,四周均有一定傾角,能抵御7.92x57mm毛瑟鋼芯穿甲彈的襲擊(基本免疫當時所有的常規(guī)步機槍穿甲彈)。
長寬高就不解釋了,下邊一個是轉彎半徑11米。
空重7噸,最大質量8.5噸,載重1.5噸,牽引能力2.7噸
4.2升邁巴赫直列6缸汽油發(fā)動機給它提供100馬力,推重比算不上出色。甚至低于三號坦克和T34,四個前進檔,一個倒擋。公路的最高時速是52.5公里時,越野為21.2公里時,也就是差不多能跟著IV號以及虎式作戰(zhàn)的水平,豹都跑的比他快(不管是豹坦還是真豹)
當然,251的各種功能型非常多,最常見的是251/1,就是標準的運兵型,車前后各有支架能安兩挺機槍那種。座艙能坐10個大頭兵,恰好是德軍一個裝甲擲彈兵班
另外還有20多個變種,比如外掛火箭的251/1 II型
帶81mm迫擊炮的251/2型
帶大功率電臺的251/3,6指揮型
強化牽引能力的251/4型
帶架橋功能和充氣艇的251/5,7型
作為救護車用的251/8型
帶75mm榴彈炮的251/9型
帶37mm反坦克炮的251/10型
專門用來鋪電話線的251/11型
12到15以及18型是一系列炮兵觀察車
漢斯最愛的251/16型火焰噴射車
搭載20mm防空炮的251/17防空車(用來反步兵和反輕裝甲同樣酸爽)
用于前線維修電臺和電話的251/19電氣輔助車
帶大型主動式紅外探照燈,配合吸血鬼夜視儀使用的251/20夜間探照型
帶三聯(lián)MG151(反正那會兒德三空軍也用不上)防空炮的251/21型防空車
帶75mm反坦克炮的251/22型,這種車產(chǎn)量很大,起碼有1200臺,但251本身的底盤不是很吃得消75mm反坦克炮的后坐力,所以機械故障超多。
帶20mm kwk 38型加農炮和小炮塔的251/23偵察型。
總的來說,Sd.kfz.251從1937年到研發(fā)到1945年戰(zhàn)敗,在用途上經(jīng)歷數(shù)次變化。
比方說1939年時的251還主要用作裝甲運兵車,但打完波蘭之后就發(fā)現(xiàn)這貨在配合坦克進攻時不需要讓步兵老遠就下車,而是可以伴隨坦克進入戰(zhàn)場之后再放步兵一同作戰(zhàn),再等到法國投降后,德軍認為這貨完全可以是個多功能半履帶車。再到陷入蘇聯(lián)困局以后,251開始裝上諸如37反坦克炮、75榴彈炮等坦克上淘汰下來的裝備,強化251的戰(zhàn)斗用途。從這會兒開始,251又成了一臺多功能半履帶戰(zhàn)車...
你說251這種半履帶好不好吧,只能說在二戰(zhàn)環(huán)境中算有用,畢竟它比純履帶戰(zhàn)斗車輛便宜,能有效補充履帶車輛的不足,但到戰(zhàn)后,半履帶就越來越?jīng)]地位了。
你想,半履帶本身是為了結合履帶式的承重能力、越野性能和輪式車輛的簡單維護,傻子都能開。那么確實,半履帶車比輪式更適合在泥地上走,尤其是配合坦克進攻時很必要。半履帶的操作以及生產(chǎn)也比履帶式更簡單,便宜。
但同樣的,半履帶的公路性能不如輪式、制造維修不如輪式,越野和載重又不如純履帶,所以說繼承優(yōu)點的同時也把缺點繼承了下來。所以到戰(zhàn)后,裝甲車把科技樹點在了履帶式和輪式兩線并存上面,和坦克一起干臟活上履帶的,要快速反應救火的上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