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琉璃藝術(shù)
介休琉璃藝術(shù)
《文物季刊》 1992年04期
師延齡(介休市博物館)
歷史上的介休,為太原、河?xùn)|、西河三郡的交叉地帶,是溝通三晉南北及陜西北部的交通樞紐。商業(yè)興隆,經(jīng)濟發(fā)達,是山西有名的富庶之鄉(xiāng)。介休東南的丘陵地區(qū),不僅有豐富的森林煤炭資源,而且伴生有燒制陶瓷的必備原料——坩泥。從而使琉璃的制作生產(chǎn)成為可能。
介休的琉璃制作歷史可謂 源 遠 流長。1979年在洪山鎮(zhèn)唐宋古窯址的南面丘陵上,出土了《大唐貞元十一年(795)法興寺界限碑》(圖一),碑為雙面刻,背面又刻有《天會十四年(970)洪山寺重修佛殿記》(圖二),“天會”為五代北漢劉繼元的年號。兩碑相距175年,但引人注目的是兩碑的碑文中都有“琉璃”二字?!斗ㄅd寺界限碑》中有“西至琉璃寺,北至石佛腳”之句《洪山寺重修佛殿記》中有“椽鋪玳瑁,瓦凳琉璃”的記載。表明在重修的洪山寺佛殿木椽的前面已用上了質(zhì)如“玳?!钡牧鹆ЙF面,并在屋頂上裝飾了琉璃。以此印證《法興寺界限碑》中的“琉璃寺”也應(yīng)該是一處用琉璃裝飾寺內(nèi)屋頂?shù)慕ㄖ?。山西省博物館現(xiàn)藏有北魏時期的綠釉菩薩,據(jù)說為抗戰(zhàn)前修筑同蒲鐵路時于介休地段出土的。(見一九六二年《文物》4、5期合刊中高壽田《山西琉璃》一文)。根據(jù)上述材料分析,介休極可能在隋唐,甚至北魏時期已經(jīng)開始琉璃燒造的歷史。
隨著建筑藝術(shù)要求的增強,琉璃工藝技術(shù)和發(fā)展水平也在不斷得到提高,到了明朝,介休地區(qū)的琉璃燒造已達到極盛,遺留下來許多優(yōu)秀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有空王殿、城隍廟和廣濟寺。
一、空王殿。位于南距城區(qū)10公里的龍鳳鄉(xiāng)張壁村北。面闌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琉璃剪邊,脊獸、大吻俱相當完整。所有琉璃構(gòu)件均施黃、綠及孔雀藍釉,以孔雀藍釉為主,至今仍鮮艷奪目。正殿脊剎為一樓閣式塔;塔身雙層;每層龕內(nèi)均塑有佛像,塔剎由仰蓮、覆缽、華蓋及葫蘆形寶珠剎桿組成,總高2.8米,左右各立一牌,上題有施銀善人和琉璃匠人銘記,牌 外 設(shè) 吞口,上置基座和獅馱寶瓶。鴟吻高近2米,造型兇猛生動(圖版伍,5)。脊筒上是騰躍的行龍和飛翔的鳳鳥,間以雷公和牡丹枝蔓,頂部為威風(fēng)凜凜、神態(tài)各異的騎馬武士,整個作品色彩絢麗,造型生動,氣勢磅礴,在燒造技術(shù)和造型藝術(shù)上均達到很高的水平,是明代琉璃遺存中的代表作。大殿廊下東西各立一通琉璃碑,兩碑高度相同,通高225厘米,寬68厘米,螭首高54厘米,碑座46厘米。螭首施黃釉,碑身施孔雀藍,座為瓜皮綠釉。碑文字用黑釉書寫。其中有“萬歷四十一年六月十六日吉造,琉璃匠人喬京、喬天科、喬天恩、喬汝貞題記”。與屋脊琉璃題記相同(圖版伍,6)。
二、城隍廟。位于介休城內(nèi)東大街,占地2637平方米,是一處四進院落的宏偉建筑。
大殿面闊七間,四周圍廊,重檐歇山頂,東西各建有三間懸山頂式的朵殿。在大殿、朵殿及原后院的東西配殿頂部(已毀于“文革”時),保存了較完整的明嘉靖時的琉璃作品,原后院東配殿立牌內(nèi)有“嘉靖二十七年義常里喬登造"的題記。已故的原山西省博物館副館長高壽田先生認為城隍廟大殿及東西朵殿的鵬吻、脊剎、獅瓶、脊筒以及懸魚、博風(fēng)板上的琉璃飾件均為明嘉靖時遺物。其突出的作品為大殿的龍吻和獅瓶。龍吻高2 米,施黃綠釉,大吻頂部又衍生出一小龍,弓曲昂首,造型生動,形態(tài)逼真。獅瓶亦高2米,為脊剝的附屬物。兩獅相背,作騰空躍起狀,各由一力士牽引,可謂匠心獨具。
三、廣濟寺。位于義棠鄉(xiāng)師屯北村。從唐代始,即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佛教寺院,現(xiàn)存有天王殿、配殿、大殿,均為明代所建。除大殿屋頂為綠琉璃剪邊外,其余建筑均為黑琉璃剪邊。鴟吻、脊剎、垂獸等枸件均樸素大方,拙稚可愛。尤為可貴的是在正殿、北配殿、天王殿脊剎的立牌中均有琉璃匠人的題記(圖版伍,7)。
四、介休地區(qū)的琉璃匠人
廣濟寺所在的師屯北村,歷史上屬于義常里(即現(xiàn)今義棠鎮(zhèn))。義常里盛產(chǎn)煤炭和坩泥,不僅是明清直至近代燒造黑瓷(粗瓷)的地區(qū),而且也是琉璃匠人層出不窮的地方。他們父子相傳、師徒舊授,創(chuàng)造了不少佳作,在陶瓷燒造史和藝術(shù)史上留下了灶爛篇章。廣濟寺天王殿正脊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題記中云“黨琉璃匠喬伯能、侄男喬璨;本村琉璃匠候景中、侄候士謙、候□本村琉璃匠王士虎、王士□”。在與介休接壤的靈石縣靜升鄉(xiāng)蘇溪村資壽寺大雄寶殿正脊立牌和垂脊有明成化、嘉靖時題記“時成化十三年五月吉日,修造獸,義常里琉璃匠喬耐、男喬智”。大雄寶殿前檐東垂脊題記中有“嘉靖三年五月初一日……匠人喬志旻、喬志囗”。介休縣城內(nèi)城隍廟后院東配殿立牌明嘉靖二十七年題記中的“義常里喬登”介休縣張壁村空王殿正脊立牌題記和廊下琉璃碑題記中的“琉璃匠人喬京、喬天科、喬天恩、喬汝貞”。
除實物資料以外,見于其它資料的還有∶高壽田的《山西琉璃》一文中提及的"文水縣馬村洪福寺(此寺已毀于"文革");中殿有成化元年介休琉璃匠題記彩釉琉璃立牌,菩薩獅瓶一套”。陳萬里《談山西琉璃》中提及的“侯氏承造沈陽宮殿陵寢,燒造地點在海城縣缸窯嶺,說是明萬歷三十五年間從山西介休縣賈村移來”。
從以上資料可見,介休地區(qū)的喬氏一脈歷正統(tǒng)、天順、成化、嘉靖、萬歷等朝,人丁興旺,傳之不衰,可謂是琉璃世家,其活動范圍以義常里為中心,在介休一帶享有盛譽。此外,又常里的匠人還有正統(tǒng)時師屯北村的侯景中、侯士謙,王士虎、王士□兩脈。賈村侯家,可能是又一大家。陳萬里先生提及的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遷徙至沈陽,承造沈陽宮殿、陵寢的,即是介休賈村侯姓。侯氏作品在介休一帶遺存較少。介休賈村東南五里的史村有凈土寺,建于隆慶四年,現(xiàn)存的三間大殿均用黃綠琉璃剪邊,院內(nèi)曾有一高4米的黃綠琉璃塔(已毀),從殘片分析,亦為明隆慶四年物,這些作品很可能出口賈村侯氏之手。
清代介休地區(qū)的琉璃建筑遺存,無論從規(guī)模和數(shù)量上均遠遠超過明代,且多宏觀巨制。規(guī)模最大,顏色造型也最復(fù)雜的,首推介休城內(nèi)后土廟道教建筑群。
后土廟古建群前后五進院 落,包括 影壁、山門、護法殿、東西廊房、三清樓、鐘鼓樓和后殿。屋頂多用重檐,氣勢宏大,尤其是三清樓至后大殿均用黃、綠、藍琉璃覆頂,更顯得金壁輝煌(圖版伍,1)。主體建筑三清樓,三重檐轉(zhuǎn)頂結(jié)構(gòu),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為一包括三清觀大殿、后土廟戲樓和八字影壁的綜合性建筑?,F(xiàn)存琉璃構(gòu)件 多 為 清嘉慶、道光 年 間 作品。鴟吻、樓閣、獅瓶、脊筒為黃、綠、藍釉燒造,高大雄偉,色澤純正,脊筒上的牡丹開合俯仰,各盡其致。懸魚、博風(fēng)板上也飾以琉璃; 戲樓前八字影壁的博鳳 板上以黃、綠、紫色釉燒造的松鼠拖葡萄裝飾,從題材造型及色釉上均較前代有所突破。
后土廟大殿三間,重檐歇山頂,東西各帶有懸山頂?shù)娜g廊房,正黃琉璃屋頂,堂皇富麗。懸魚上的葡萄,博風(fēng)板上立體的荷花、牡丹尤顯莊重典雅(圖版伍,4)
后土廟前的二影壁琉璃頂、脊筒吻獸的燒制極精,特別是內(nèi)外四個琉璃照壁心的設(shè)計和制作,反映出匠師們在藝術(shù)和技術(shù)上的造詣俱臻絕妙。三清觀前的影壁也是古建群主軸線前的照壁,臨街一面照壁心為方形,二條黃龍上下翻騰于海水波濤之中,中間一夜叉持珠立于海面,畫面簡潔,氣勢磅礴,兩者造型生動,相互照應(yīng),動感極強。照壁心以黃、綠色為主調(diào),間以孔雀藍釉。右上角有“道光十五年乙未五月造”的題記。內(nèi)照壁心為圓形綠色釉為主調(diào)的“麒麟鬧八寶”圖案(圖版伍,2),麒麟居中,占去了三分之二畫面,其它的月亮、雙圈、海螺、羚羊角、鹿茸、靈芝、雙菱、元寶、帶翅的錢串、松、鳥環(huán)布于麒麟周圍,錯落有致。內(nèi)照壁心右上角也有“道光十五年題記”。后土廟古建群東的影壁也別具特色,黃琉璃頂小巧玲瓏,照壁心為正方形,中嵌雙竹節(jié)串珠,外鑲?cè)祁^花邊的圓心。其造型、題材更為生動、精致。臨街一面為“蓬萊仙島”,圖中孔雀綠的仙山占去一半畫面,山上點綴著施黃釉的殿堂樓觀,山腰一條曲折懸空的鳥道,上面有幾個行進中的仙人。道下為滾滾的波濤,海螺和魚隱現(xiàn)其中,儼然一副意境深遠,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內(nèi)壁心也為正方形,中鑲嵌雙竹節(jié)和串珠,外鑲?cè)祁^花邊的圓心。圓心高出壁面12厘米,立體感極強。圖案的右上方為二龍戲珠;左下方為海濤鱗介;龍施中黃寶藍、孔雀綠及黑釉,波濤和魚分別施黃、瓜皮綠、黑及葡萄紫釉;中間及中右的空間以黃色的荷花、淺綠的荷葉填補空間(圖版伍,3)。整個作品造型生動,構(gòu)圖新穎,色釉亦純正明快。左下角有“張仁德造”的題記。
縱觀后土廟古建群的琉璃作品,可分為兩種不同風(fēng)格。以三清觀影壁到三清樓,以中黃深綠為基調(diào),內(nèi)容亦以寺廟建筑中常見的龍、鳳、麒麟為主,莊嚴沉著,和三清觀中主宰武功、文治、天堂地獄等神祇的內(nèi)容相統(tǒng)一,達到宣傳神權(quán)至上的目的。后土廟的影壁和大殿則以中黃、少黃色釉為主;間以象牙、中綠、黑、紫等釉色,造型活潑,色彩明快,更符合后土這個主宰人口、土地、山川及生靈萬物的女神形象。
五岳廟在介休城內(nèi)草市巷,坐北向南,和后土廟同為介休全真教的兩大道觀。據(jù)光緒十六年(1890)重修碑記,廟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5)。清乾隆十五年(1750)、道光十二年(1832)、光緒十六年(1890)均進行過較大修葺。廟為兩進院,入影壁旁兩小門,迎面為窯洞五孔,上置戲樓及鐘鼓樓通過窯洞即為正院,占地面積雖不大,但殿宇宏偉,樓閣高聳,十分森嚴。戲樓三間,單檐歇山頂和東西十字歇山造,與鐘鼓樓設(shè)置在一起,建筑結(jié)構(gòu)實際為五間,又在明間出卷棚歇山頂抱廈一間,結(jié)構(gòu)奇特,是一座別具一格的舞臺建筑。東西配殿各五間。硬山頂。中間獻殿三間,進深二間,卷棚歇山頂,明間又出一間單檐歇山頂?shù)淖o法殿,獻殿后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硬山頂?shù)拇蟮?,大殿與獻亭之間抱廈總深度達7間,近30米,設(shè)計布局匠心獨運,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達到雄偉高大、深邃莫測的效果。五岳廟琉璃除獻殿明間前的抱廈、影壁為琉璃頂外,其余均為琉璃剪邊,其精華亦在抱廈、影壁及戲樓、鐘鼓樓的屋頂上。所有脊吻均施黃、綠、藍釉,以孔雀藍釉為主,從仙人、蟠龍、飛虎、牡丹的造型、色釉來看,在介休琉璃遺存中均為上乘之作。獻殿前抱廈樓閣背面立牌有
"晉省山頭,道光十二年九月吉立"。其年代和后土廟題記的時間相續(xù)。山頭為太原山頭馬莊。陳萬里先生在《談山西琉璃》一文中提及太原市馬莊村燒造琉璃的藝人蘇杰談到∶“北京一帶的琉璃活,就是姓蘇人做的?!笥终业轿迨邭q的蘇榮老藝人,他說在此燒琉璃已經(jīng)四輩子了……”1955年上距道光十五年(1835)一百二十年,應(yīng)該是蘇榮老藝人曾祖的時代,可以證明后土廟古建群三清觀的影壁是太原馬莊蘇姓(蘇榮的曾祖)燒造。后土廟影壁上“張仁德造”的題名,也應(yīng)是馬莊的張姓。道光十二年(1832)五岳廟的琉璃,同樣是馬莊蘇、張二姓的作品。
三結(jié)義廟在城內(nèi)順城關(guān),被譽為三晉名樓之一的玄神樓,即是此廟的舞臺和山門,樓南突起部分又是順城關(guān)大街的過街樓,廟內(nèi)現(xiàn)存玄神樓、獻殿和大殿。據(jù)康熙十三年碑記,廟始建于宋,據(jù)傳系文潞公為玄神所建,以后屢有興廢?,F(xiàn)存大殿、玄神樓為康熙七年(1668)重建。獻殿為乾隆五十一年(1786)新建。屋頂均為琉璃剪邊。但獻殿、大殿的琉璃為近年維修時燒制。玄神樓上的脊剎樓閣和鴟吻還是康熙七年的原物,為黃綠藍釉,戲樓上樓閣背面立牌有“大清康熙六年八月□日吉造”題記,脊筒旁亦有“康熙六年”題記。
距城區(qū)2.5公里的宋肱鄉(xiāng),有兩處琉璃建筑。一是韓屯村的關(guān)帝廟,只存大殿三間懸山頂,屋頂黃綠藍琉璃剪邊。懸魚、博風(fēng)亦以黃、孔雀綠的龍鳳、花卉飾面,十分精致。脊筒上有橋梁,脊筒和橋上置以關(guān)公系列故事。樓閣背面有“雍正四年五月吉日造"題記。另一處是西段屯村夫子廟,大殿三間,硬山頂,孔雀藍琉璃剪邊,釉極明亮。正脊樓閣背面有題記∶“吉日造,雍正十三年四月,琉璃匠蘇萬柱、張國太?!?/p>
距城區(qū)東南7.5公里的洪山鎮(zhèn),現(xiàn)仍存有許多清代琉璃建筑,時代多為清嘉慶以后。惟源神廟山門前八字影壁上的圓形高浮雕琉璃照壁心(黃、綠、藍釉),其造型色釉均遠出其它作品之上,為此道中的佳制。時間可能是明代。
介休城西南7.5公里的小靳村東的東岳廟,坐北向南,中軸線為山門、戲臺、獻殿、大殿、寢殿,三進院落,中院的東西為窯洞。占地面積雖不大,但頗有氣勢。主體建筑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周設(shè)圍廊大殿前獻殿為單檐歇山頂,四面石刻望柱欄板。兩殿屋頂均設(shè)黃、綠、藍三色琉璃剪邊,脊吻、走獸保存完整。特別是大殿四角的角神,更是精致異常。據(jù)寺內(nèi)碑記應(yīng)該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大修時燒造的。
介休城西北20公里的北辛武村保存有一處琉璃牌坊,其原為真武廟中軸線上的建筑小品。牌坊面闊三間,四柱三樓,其下為高一米的石雕基座,樓為單檐歇山頂,枋、柱、橡、檁均為木結(jié)構(gòu),斗拱為琉璃品。立柱外用磚實砌成1×1米的方柱,外貼以素孔雀藍貼面,中嵌琉璃燒成的對聯(lián)(內(nèi)外各二幅),普拍枋闌額上亦飾以透雕的琉璃貼面,透雕的琉璃穹形雀替形成三個券形拱門,顯得分外秀雅。門上的匾亦均為琉璃制品。整個牌坊富麗堂皇,更襯托出真武廟當年的顯赫神圣。在中門右邊方柱下端有“光緒丁酉年造”的題記,據(jù)傳真武廟所用琉璃匠人都是從太原等地調(diào)來的高手。
介休的建筑琉璃藝術(shù)及遺存除上述所及者外,尚有城內(nèi)和后土廟東面連接的純陽宮、關(guān)帝廟、土神廟,東街關(guān)帝廟、龍 泉觀,南街學(xué)巷文廟。洪山鎮(zhèn)的三官廟,石屯村的源神廟、玉皇樓,南兩水吉祥寺,龍鳳村的介推廟、三明寺、關(guān)帝廟等近二十余處。這些珍貴遺存為研究介休,乃至山西琉璃燒造的歷史、藝術(shù)、技法工藝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