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搭子,已經散伙了

多數人工作后的社交關系:沒有新朋友,只有新同事。
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跡,渴望社交卻害怕被社會毒打的心理狀態(tài),讓打工人們只好“就近”拓展“新感情”,一種主打垂直細分、輕量精準型陪伴的關系——搭子由此誕生。

吃飯搭子、摸魚搭子、旅游搭子、廁所搭子……無所不搭、無所不能搭的年輕人好像得了那么個搭子饑渴癥。
食不知味、寢不能安,一旦離開自己的搭友,就覺得渾身不得勁。


步入工作的社會新人小A就表示,支撐自己職場中生存的是一堆陌生又熟悉的“朋友”。他們天天相見,日日共處,生活中相互陪伴,但對彼此互不了解。

去年入職的她說,在公司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自己就是從尋覓吃飯搭子開始和同事們產生交集的。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到下班時間就開始蠢蠢欲動,盡管肚子還沒餓也要提前詢問飯搭子的干飯意向成了小A的每日慣例:
“你中午打算吃什么?”
“聽說菜市場那邊的牛雜很好吃,要不要去試一試?”
“好啊,好啊。那晚餐你們怎么安排?”

要想生活過得去,早C(coffee,咖啡)晚A(alcohol,酒精)還得續(xù)。隨著工作量的逐漸加大,小A意識到,只要自己早上沒有喝咖啡就無法開啟活力滿滿的打工狀態(tài)。
但僅憑自己微薄的薪水每天一杯全價咖啡也挺肉痛,于是她把目光望向了同樣有咖啡需求的同事身上。
“聽說早上加多1塊錢能有多一杯咖啡呢,不如明天我們一起拼兩杯?”
“好呀,好呀,我也正愁沒人拼呢?!?/p>
久而久之,咖啡搭子又誕生了。

美好的早上9點,一杯冰美式下肚,咖啡因與水的完美結合讓腸胃鬧起了意見。小A默默給自己的咖啡搭子發(fā)了句:
“要不要一起去趟廁所?”
順便,廁所搭子也誕生了。

神清氣爽后,小A發(fā)現了幾位姍姍來遲的打工人。明明已經晚到的他們卻毫不慌張,怎么回事,他們對遲到這件事好像習以為常了?

他們來自不同部門,卻看起來一副十分熟絡的樣子。因為這幫人總是在相近的時間踏入公司大門。“原來是遲到搭子,怪不得他們能相互寒暄!”
工作一陣后,一句“你在干嘛”把小A從停滯的腦袋里扒出來,原來是自己的摸魚搭子來給自己提供精神馬殺雞了。

無論你是朝九晚五還是早八晚十,打工人的工作時光,因搭子的出現而變得豐富多彩。

走出職場,年輕人在學業(yè)、生活中都在尋找自己的搭子。
明朝學者董其昌早在400多年前就提出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概念。人唯有見多識廣、飽讀詩書后方能獲得高質量人生。
學生在選課的路上,會尋覓志同道合的上課搭子。
“編程課選不選?剛好能替代數學課呢!”
“好哇,只要你跟我一節(jié)課就行。不然我自己肯定掛科的?!?/p>
“人呢?”
“不好意思,我退課啦,這門課根本學不下去呢?!?/p>

人與人的信任危機,往往就是我聽你的選擇了,最后你全然退出我卻毫不知情。
學習工作什么的需要搭子,游戲就不需要嗎?

與游戲搭子最像的,是旅行搭子,此類搭子的要求更高,許多情侶都無法經受住一起旅行的考驗。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亦能抵達黃山之巔,亦能感受溪水潺潺。一個人出行會被價格勸退,但在和旅游搭子AA的情況下,大家能共同承擔美景背后的高額花銷。
旅行費錢費力,不如一起運動強健體魄?也許我們來自天南海北,高矮胖瘦各異,但只要我們都減肥,哦不是,健身塑形,那我們就可能成為搭子。

在上課搭子面前,沒有讀不懂的詩歌;在旅游搭子面前,沒有到不了的遠方;在游戲搭子面前,沒有打不通的關卡;在健身搭子面前,沒有組不成的飯局。
在一切追求快、狠、準的時代,搭子的出現成功填滿了無數人索然無味的時光。
需求之上,朋友未滿。搭子就主打一個垂直細分領域精準陪伴,滿足多方面需求的同時還不會被對方精神內耗。

它的優(yōu)勢就在于輕量、無負擔,既能滿足人作為群居動物渴望與他人連接的原始心理需求,又能為都市人的獨處和自由留足時間與空間,弱化了情感成本。
職場搭子,下班就不聯系;旅游搭子,工作日不聯系;上課搭子,不趕作業(yè)不聯系。

但它的劣勢也很明顯:僅提供精準陪伴,無法提供情緒價值,可替代性強。換句話說,可以吃喝玩樂,但不能交心,彼此角色可替代、可更換。你可以說它是一種很“成年人”、很現代的關系。
“搭子”的流行,本質也是成年人渴望情感,卻害怕被傷害,從而越來越謹慎付出,只愿意淺嘗輒止的結果。
所以,搭子不是朋友。那些可以一起同仇敵愾、互訴衷腸,為你遮風擋雨的關系,才是朋友。那個失戀、失意時總是無條件對你說“來我這,包吃包住”的人,才是朋友。
但搭子與朋友可以共存。有了搭子的我們,物理上不再孤單。有了朋友的我們,心里會更充實。
搭子很好,也不要放棄對朋友的繼續(xù)搜尋哦。

撰稿?瑞亞
編輯?王中中
校對?黃思韻
排版 張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