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夏日記憶)
“哭諸葛”,是《三國演義》里極具氣勢的一場戲,漫天飛舞的紙錢與綿延不絕抬棺的隊伍,整體恢宏壯麗,但《三國演義》劇組巧妙地利用后主劉禪的跪拜與孟獲的吊唁來體現(xiàn)丞相高大完美的人格,加之以劉歡老師的歌曲,丞相逝世所帶來的悲傷氣氛幾乎要扼住人們的咽喉,導(dǎo)致這個情節(jié)在觀眾眼中一直是十分壓抑的。
事實上,“哭諸葛”之所以感動人,不僅僅是因為劇組肯花錢營造場景氛圍,還兼有前五十集的人物塑造,以及諸葛亮作為建立季漢的諸人中最后一個離去的成員,也好似給一個時代畫上了句號,再回想當初三顧茅廬、火燒博望坡、舌戰(zhàn)群儒、火燒赤壁、奪西川、取漢中又是何等的意氣風發(fā),六出祁山而無功,又是多么地哀傷,“悠悠蒼天,何薄于我”,丞相臨終一語,聞?wù)邿o不潸然淚下。
可如今,有那一班庸才,自以為是,污蔑丞相,若是與他講演義,便說演義為虛,做不得真,若是與他說正史,便又說季漢無史官,陳壽所言,多是以訛傳訛。
貽笑大方。
不過是呵,話語權(quán),話語權(quán),表達也是一種權(quán)利,那群豬油蒙了心的蠢物能說出“我比羅貫中更懂《三國演義》”這種話來,也真是時代進步,人人平等,容得下狺狺狂吠。
唐、宋、元三代武廟,白起、韓信尚且有被替下之時,而能三代不移者,止兵家孫武與丞相二人而已,難道還不夠證明什么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