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展覽資訊(北京)

11月展覽資訊(北京)
1.御瓷新見——景德鎮(zhèn)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

時間:2020.09.22-2020.12.20
地點:故宮博物院景仁宮
簡介:
中國瓷器生產(chǎn)發(fā)展到明代,從唐、宋時代眾多窯口“百花爭艷”的態(tài)勢,經(jīng)由元代過渡以后,基本演變?yōu)榫暗骆?zhèn)窯“一枝獨秀”的局面,景德鎮(zhèn)被譽為“天下窯器所聚”之地。明、清兩代五百多年,至精至美的瓷器多出于景德鎮(zhèn)。特別是景德鎮(zhèn)御窯瓷器,長期代表中國乃至世界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洪武二年(1396年)朝廷在景德鎮(zhèn)設陶廠(后更名為“御器廠”、“御窯廠”),拉開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帷幕。鑒于這樣的歷史背景,全國的能工巧匠不斷匯聚于景德鎮(zhèn),以高標準、嚴要求、不斷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源源不斷地為宮廷燒造了大量品類豐富、質(zhì)量精湛的瓷器,這些瓷器主要被用作皇家的日常飲食、陳設雅玩、祭祀與賞賚等。而燒窯所產(chǎn)生的殘次品,則被打碎后掩埋在御器廠內(nèi),長期不為世人所知。

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進行過多次正式考古發(fā)掘和搶救性發(fā)掘,出土的御窯瓷片數(shù)以噸計。經(jīng)過考古人員的整理、拼對、修復,一大批明代御窯瓷器得以“重見天日”,這為景德鎮(zhèn)市人民政府與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奠定了基礎。自2015年以來,雙方合作分別舉辦過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等五個明代御窯遺址出土瓷器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品對比展,另外還舉辦過一個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與故宮博物院最新考古成果展。這六個展覽,展示了許多珍貴的景德鎮(zhèn)御窯瓷器。
隨著對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出土瓷器標本整理工作的持續(xù)推進,又不斷有重要遺物被發(fā)現(xiàn)、修復,本次展覽就是以“新見”為切入點,將一些新發(fā)現(xiàn)且未曾展出的重要出土瓷器予以展示,同時也對以往歷次展覽內(nèi)容進行補充,從而向公眾更全面地展示明代景德鎮(zhèn)御窯瓷器生產(chǎn)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
2.?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時間:2020.09.10-2020.11.15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
簡介: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天子“象天立宮”,紫禁城被譽為地上天宮。
紫禁城宮殿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實行對國家的統(tǒng)治。紫禁城繼承唐宋規(guī)制,與城市功能、山水形勢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在600年的傳承中,其將“天人之際”“禮樂復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fā)揚光大,既體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學東漸的文化特質(zhì),是“有容乃大”文化情懷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宮殿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中最輝煌的篇章,歷來是中國古代營造的重點所在,歷代帝王借此以突出國家政權的至高無上、懾服天下,紫禁城宮殿更是宮殿建筑發(fā)展的集大成者,代表了當時建筑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巍峨壯麗的宮殿建筑群不僅滿足了封建帝王的物質(zhì)與文化需求,而且成為國家政權神圣莊嚴的象征。

本展覽是參觀故宮的“序廳”,我們希望通過18個歷史節(jié)點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向您介紹紫禁城規(guī)劃、布局、建筑、宮廷生活,以及建筑營繕與保護的概況,方便您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建筑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span>
3.?疏影暗香——紀念張書旂誕辰120周年藝術展

時間:2020.10.01-2020.12.16
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
簡介:
?張書旂先生是著名旅美華人藝術家,1900年生于浙江浦江,畢生專注于花鳥畫創(chuàng)作和研究,與徐悲鴻、柳子谷并稱“金陵三杰”。他注重寫生、師法造化,將西畫的寫實技法和色彩理論與中國花鳥畫的獨特韻致巧妙結合,畫作力求色彩與水墨的融合,善用**,能“粉分五色”,計白當黑,使強烈的單一對比化作柔和多變的層次變化,形成簡潔靜雅、恬淡柔美的畫面意境。

張書旂先生同時也是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大半生孜孜于此,桃李遍天下,以其特有的方式培養(yǎng)了艾青、艾中信等大批美術人才。1932年,張書旂和潘天壽、諸聞韻、吳茀之、張振鐸等諸位先生一道,創(chuàng)辦在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美術社團——白社,為推動中國藝術事業(yè)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張書旂還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深沉家國情懷的藝術家。1940年,抗日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后,張書旂先生歷時數(shù)月創(chuàng)作近百幅精心之作,舉辦籌款展覽,并將義賣所得全部用于支持設立張自忠將軍獎學金基金,以激勵幫助青年學子攻讀“國防科學”。1941年,張書旂先生作為文化交流使者遠赴北美,宣傳抗戰(zhàn),先后在加拿大、美國多地舉辦籌賑畫展,傳播中國藝術,轟動一時,并將售畫所得四萬美金分送國內(nèi)多所大學,支援戰(zhàn)時教育,先生義舉深受國人敬重。1957年,張書旂先生與世長辭,他在最后時刻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兄死無足惜,唯祖國新興氣象,不能一睹,家人不能最后一別,老母不能送終”,讀來令人潸然。
值此張書旂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疏影暗香——紀念張書旂誕辰120周年藝術展”,就是希望通過系統(tǒng)回顧張書旂先生獨特的藝術人生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彰顯一代藝術名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國情懷,引導觀眾切身感受老一代藝術家筆下文化傳統(tǒng)的血脈和當代生活的底蘊,更加自覺地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4.格物匠心-福建傳統(tǒng)工藝展

時間:2020.08.30-2020.12.14
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
簡介:
工藝美術作品集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和審美追求于一體,凝結著歷代勞動人民和匠師藝人無與倫比的工匠精神和造物精神,是人類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發(fā)展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歷來為中國社會各界所珍視。福建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技藝精湛,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域特色,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聲譽。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省文物局承辦,福建博物院協(xié)辦“格物匠心——福建傳統(tǒng)工藝展”,就是要通過工美作品這一獨特載體,充分展示福建當?shù)厮囆g家們精湛高超的傳統(tǒng)工藝創(chuàng)作水平,彰顯中華文化的精美絕倫和絢麗多姿。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形多山,歷史上多次成為中原人民南遷的目的地,又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航地,“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中熔煉出深厚悠久的地域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深受閩越文化熏陶、堅守“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信念的福建藝術家們,繼承弘揚雕刻、漆藝、瓷塑等傳統(tǒng)技藝,精心描繪祖國壯美山河與人民幸福生活,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與文化,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特別是近代以來,頻繁多元的對外交流使福建成為著名僑鄉(xiāng),赤誠火熱的革命斗爭孕育了光輝的蘇區(qū)紅色文化,它們與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起構成了豐厚的文化滋養(yǎng),共同凝結成為民居裝飾、木雕、漆藝、石雕、瓷塑等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作品。此次展覽分藝韻百態(tài)、工致精巧、千文萬華、石以名志、東方神韻等五個單元,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不同時期不同門類的工藝美術作品200余件(套),充分展示了福建傳統(tǒng)工藝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與豐富內(nèi)涵。其中,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立像及文昌帝君坐像、清刻白芙蓉石羅漢坐像、清沈紹安脫胎壽星立像、近代沈正鎬脫胎竹根瓶、現(xiàn)代壽山石雕“閩西組雕”等都是難得一見的工藝珍品,既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共性風格,又蘊含著濃郁的福建地域特色,散發(fā)著深厚的藝術魅力,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yōu)秀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能力和水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衷心希望廣大觀眾能夠通過此次展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更加深刻地體察工匠精神的深厚底蘊和豐富內(nèi)涵,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匯聚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磅礴力量。
?
5.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

時間:2019.12.21-2020.12.20
地點: 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O展廳(水景庭院)
簡介:
北京有一條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軸線。它始于元朝,如“書脊”一樣,貫穿南北,形成了北京兩翼對稱,莊嚴肅穆的城市格局。梁思成先生把這條軸線定義為中國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統(tǒng)帥全局的軸線,稱中軸線。

“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擇國之中而立宮” 。 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靈魂,嚴謹、中庸、秩序,體現(xiàn)了尊卑有序的價值觀以及天人合一的信仰,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這條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匯集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精髓,蘊含著華夏文明的精彩印記,也發(fā)生了不少鮮為人知的神秘故事,留下了至今未解的歷史懸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穿越時空,探古訪今,一同開啟北京中軸線上的探秘之旅。
?
?
6.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

時間:2020.09.25-2020.12.27
地點: 中國園林博物館
簡介:
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是2019年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舉辦園說首展的文化脈絡延續(xù)。展覽共計展示各類文物208件/套、資料品190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過2千年,從戰(zhàn)國跨越至近現(xiàn)代,其中近六成的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墻”面向公眾展出。同時,本次開幕活動也是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頤和園與大運河的水系脈絡在展覽中將有專題呈現(xiàn)。

“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作為首次針對頤和園歷史變遷和園林藝術的大型專題文物展覽,全面立體地展示了以頤和園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一號臨展廳和二號臨展廳共同展出。展覽共匯集頤和園各類文物珍藏208件/套及190件資料品,以及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首都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黑龍江省博及保利藝術博物館的數(shù)十件文物首次集中亮相。包括“山稱萬壽水清漪”、“無雙風月屬昆明”、“中間宮殿排云起”、“觀魚勝過富春江”四個單元,重點圍繞歷史沿革、園景變遷及功能演變等多重脈絡,多角度、深層次、系統(tǒng)性地展示了270年來頤和園的精彩、磨難和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