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高喊“當家庭主婦是她們的自由”

張桂梅校長的一句話,又在網(wǎng)上掀起了讓人看得頭昏腦脹的戰(zhàn)爭。
在那段引起爭議的采訪視頻中,她提及了一段有關自己與學生的往事——
當舊日的學生領著丈夫和孩子打算回母校捐款時,她得知了這名學生已經(jīng)做起全職太太,于是不留情面地直接轟人。
在視頻里她甚至直言:“(我說)你給我滾出去!”
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人覺得張桂梅是恨鐵不成鋼,也有人覺得這是在用另一種“歧視”剝奪學生選擇人生的自由。
疑似當事學生今天作出回應稱,自己當時是因為孩子太小沒去上班,第二年已經(jīng)考上了某小學的特崗教師。
她還解釋說,校長當時拒絕自己捐款的時候說的很委婉,而這次視頻中的激烈表態(tài)是“話丑理正”。
畢竟,身為一所免費公辦女子高中的校長,張桂梅看多了身邊的女孩因為早早嫁人而喪失人生自主權的悲劇。

然而真正激起網(wǎng)友情緒的,卻是由此引申出的另一個問題:“女性究竟該不該去做家庭主婦?”
這是一個老問題了。
然而跟其他的性別議題一樣,相關討論最后基本上都會化身成各方互指鼻子的人身攻擊;
稍微理智一點,則大多結束于那句挑不出毛病的“尊重個人選擇”,順便呼吁一下對家庭主婦的保障。
然而,這真的只能是這項討論所能得到的唯一結果嗎?
至少,作為大多數(shù)女性或多或少都會面對的困境,我們該做的絕對不只是把一切都推給“自由選擇”這面大旗。
01
呼吁“尊重家庭主婦”,
是最沒用的答案
要討論該不該,首先要知道家庭主婦是個什么樣的“工作”。
大多數(shù)人頭腦中對于這身份的第一次“糾偏”,應該源自于新垣結衣主演的那部現(xiàn)象級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在此之前,出現(xiàn)在輿論中的家庭主婦形象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嫁給有錢人后什么都不用干,每天只需要逛街、健身、美容的闊太太;
一種是要伺候一家老小,每天忙忙碌碌還要被丈夫看不起的“黃臉婆”。
而新垣結衣飾演的森山實栗,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主婦形象——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是更貼近于“職業(yè)”的形象。

不是渾渾噩噩、毫無章法地去做永遠干不完的瑣碎活,而是為自己制定全面的工作計劃以及一系列類似KPI的標準;
能拿到與勞動價值對應的報酬,所以不會一邊干一邊抱怨老公,而是會以面對工作的態(tài)度來對待每一項具體的家務活。

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理想化的主婦形象似乎變成了一份很對年輕人胃口的工作——
既不是混吃等死的寄生蟲,也不是累到半死的老黃牛;
付出的勞動有價值、有成就感,同時還能保證時間自由,甚至避免職場上的各種不合理壓榨。
那為什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家庭主婦大多慘兮兮?
人們尋找到了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答案:因為家務勞動的價值沒有得到重視,同時社會缺乏對她們權益的保障。

經(jīng)常被強調的,是外人對家庭主婦工作的漠不關心。
這也是很多呼吁“尊重家庭主婦勞動”的網(wǎng)友最簡單的初衷——既然她們困境是因為付出不被承認,那我們就號召大家給予尊重。
然而在現(xiàn)實中,家庭主婦的痛苦遠遠不止于精神層面上被看低。
或許是因為新垣結衣勾勒的生活圖景過于美好,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主婦可以成為某種集私人管家、金牌教師、理財顧問為一體的“全能型”工作。

然而事實往往并非如此。
我們不是要否定家庭勞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涉及到育兒問題時,父母能夠提供的情感需求,是保姆、育兒師這些商業(yè)化的照料服務所替代不了的。
但這并不能掩蓋掉,這種大多數(shù)情況下呈現(xiàn)為瑣碎化、低腦力的重復性勞動,對于普通人的身心所造成的摧殘。
《逃避雖可恥卻有用》中,男女主的一拍即合建立在非常理想的情況下;
一個是沒時間卻對生活舒適要求很高的程序員,一個是能在整理家務中獲得無盡快樂的“廢柴”,需求完全吻合。

然而有關女性生活狀況的報告卻告訴我們,“全職主婦和退休/下崗/無業(yè)者的幸福感評價指數(shù)處在同一水準,都是最低的?!?/p>
枯燥是很重要的問題。就算再怎么“精益求精”,也很難從重復的工作內容中解脫出來。
就像是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就算是領導天天夸你螺絲擰的完美無缺,但依然無法擺脫機械的痛苦。
更糟糕的是,家庭主婦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基本上都要通過他人的成就來體現(xiàn)。
把家庭照顧的井井有條,是讓丈夫能夠更好地投入工作;投入大量精力教育子女,為的是讓孩子變成“人中龍鳳”。
但問題是,沒有人能夠真的控制別人的情緒和成就。
或許你承包了所有的家務,但丈夫的收入?yún)s越來越少;每天陪著做作業(yè),跟孩子的關系反而越來越緊張。
職業(yè)女性也可能面臨類似的問題,但當這些抓不住的東西成了唯一衡量你價值的標準,問題就來了——
要么接受付出與結果不匹配的常態(tài)化,要么成為一個讓全家都感到窒息的“控制狂”。

02
家庭主婦“職業(yè)化”,可能嗎?
你看,即使全社會都承認并正視家庭主婦的勞動價值,這依然不能算是一份“好工作”。
于是有人提出——既然無法改變她們的工作內容,那么更應該在福利方面提供保障,比如按勞計酬、強制繳納五險一金等;
換句話說,讓家庭主婦成為一種“真正的職業(yè)”。
然而稍微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這根本不現(xiàn)實。
最簡單的一點是,當家庭主婦成為要繳稅、交納社保的職業(yè)后,反而增加了家庭的負擔。也就是說,丈夫需要更高的收入才能維持原本的生活水平。
而勞動的實際價值也很難評估——
只按照市面上的家政服務價格來計算,顯然忽視了家庭主婦所提供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情感付出;
那么服務質量的標準在哪兒?孩子考多少分算是輔導工作達標?丈夫升職了有多少是妻子的貢獻?
再進一步,家庭本身是作為利益共同體而存在的,在其內部劃分雇傭關系,兩者從根兒上就是沖突的。
還是用大家心中的理想模板《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舉例。
整個故事成立的前提在于——在大部分時間里,男女主都只不過是“假結婚”的狀態(tài)。

這不僅意味著男女雙方之間并沒有情感糾葛,也意味著女主除了工資之外,無權插手男主剩余的財產。
然而在真實的夫妻生活中,家庭財產是共有的,所謂的“發(fā)工資”也不過是左手換右手。
那么允許家庭主婦勞動所得不計入共同財產?拜托,職業(yè)女性賺到的錢,不也屬于夫妻共有嘛。
換句話說,不是法律不承認家庭主婦的勞動,而是現(xiàn)有的家庭模式下,很難用勞動法的邏輯,對這部分付出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
而就算把“保障權益”說破天,家庭主婦想要在家庭中掌握財產和地位的主動權,最終還是只能通過與家庭成員的博弈才能實現(xiàn)。
即使是常常作為“維護家庭主婦權益”的日本,也只是在離婚之后丈夫才會支付妻子贍養(yǎng)費——而且還建立在女性找工作難度極大的現(xiàn)實背景下。
其實仔細想想,與職業(yè)女性相比,家庭主婦們的安全感缺失往往并不僅來自于財產本身,更來源于“賺錢能力不足”。
一個相反的例子就是《三十而已》中的顧佳——盡管打著“全職太太”旗號,但丈夫的公司全是她在背后出謀劃策。
這樣的顧佳是不怕離婚的。她的能力價值可以被市場所承認,即使夫妻感情破裂了,她照樣能拿著一半的家產東山再起。
因此扮演者童瑤才能硬氣地在微博上宣布,“全職太太算獨立女性”。

但如果你看到她轉發(fā)的那條微博中提及的幾種“職業(yè)角色”——保姆、廚師、清潔工——或許才是大多數(shù)家庭主婦的日常工作。
更要命的是,這些勞動中積累的經(jīng)驗和能力不僅不被市場承認,在婚姻中的價值也是會發(fā)生變動的。
畢竟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家庭主婦本人,還是享受她們勞動成果的丈夫。
張桂梅其實用大白話講出了這個道理:他現(xiàn)在覺得你照顧家庭很好,時間久了就嫌棄你跟他沒有共同語言了。

在正常的職場上,公司與員工都有足夠多的選擇、足夠完備的收支體系。一旦合作不下去了,該賠錢賠錢,該跳槽跳槽。
但家庭主婦往往沒有退路。
當你每天把家里收拾的整整齊齊,作為“甲方”的丈夫卻開始嫌棄你的控制欲讓他窒息——

《絕望的主婦》中的完美主婦Bree,“盡職盡責”到即使跟丈夫吵架也要幫他收拾好行李,反被全家人批評為“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指責男人“沒良心”當然很容易,但把一切都寄托在良心上顯然沒那么穩(wěn)當?shù)摹?/p>
要么接受自己的付出對方永遠“不領情”的現(xiàn)實;
而一旦解除“服務關系”之后,也很難像職場人一樣,選擇一份新的“工作”。
所以,盡管網(wǎng)友們整天為“家庭主婦是不是職業(yè)”吵到不可開交,但現(xiàn)實問題往往不是靠一個定義就可以改變的。
當“家庭美滿”成為某個人群的職業(yè)追求,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個結構中被困住的,是每一個人。
03
那些用“個人選擇”回避不了的問題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家庭主婦在現(xiàn)實中不是一個理想的職業(yè),本質上也很難成為理想職業(yè)。
那么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女性究竟該不該去做家庭主婦?”
涉及到具體的個例時,我們當然應該尊重每一種生活狀態(tài),即使它看起來問題多多;
但當它在公共輿論中出現(xiàn)的時候,把一切討論都歸于“個人選擇”,似乎顯得太過輕飄飄了。
當人們大談“要尊重女性做家庭主婦的自由”時,真正被討論的人是誰?
是資產千萬,每天只需要插花品茶的貴婦嗎?

還是懼怕職場競爭,夢想著靠婚姻躲進避風港的年輕人?
不,真正的大多數(shù),是那些沒時間照顧孩子卻又付不起保姆費用,無奈只能妻子辭職的雙職工家庭;
是不想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但又必須靠丈夫進城打工來維持生計的底層女性。

很難反駁的事實是,少有人是因為“喜歡”才成為家庭主婦的。
一項針對全職太太的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女性選擇離開職場的原因,是子女養(yǎng)育和就業(yè)歧視。
當夫妻雙方都無法平衡事業(yè)與家庭,而家庭收入又不足以承擔保姆、育兒師之類的支出,首先被考慮的就是放棄職業(yè)前景較差一方的事業(yè),以達成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換句話說,她們并非“選擇”,而是“放棄”。
我們習慣性地甩出一句“別人的人生關我屁事”,看似充滿著對自由意志的尊重,實際上也在無視這些犧牲。
而這些犧牲是必須的嗎?
為什么明知家庭主婦是一項高付出、高風險、低回報的工作,很多人還是不得不成為其中的一員?
為什么大多數(shù)雙職工家庭不靠老人,就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完成對家庭的照顧和子女的養(yǎng)育?
為什么很多進城務工家庭,必須在與孩子分離和放棄工作之間二選一?

這不只關乎女性單方面的權利,也關乎每一個家庭的兩難處境。
張桂梅反對學生當全職太太的理由很簡單,她希望被貧窮困住的女學生在走出大山后,能夠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而如今吵成一片的網(wǎng)友,大多依然只關心“我在精神上支持/不支持家庭主婦”,反而很少看到選擇背后的難題;
有人指責張桂梅的觀點是“新的性別歧視”,又有人恨鐵不成鋼地想要“罵醒那些不獨立的女性”。
但說的再多,也只不過是在兩個錯誤答案中,選擇沒那么離譜的而已。
我們需要更便宜、便捷的兒童托育服務,職工休息日、假期能得到保障,進城務工的女性能夠得到基礎的技能培訓。
在鼓吹“女性有做家庭主婦的自由”之前,是不是應該首先想想看,人們有沒有不做選擇的自由。
畢竟在直面現(xiàn)實生活后,不難發(fā)現(xiàn)——
比起空談嘴上的自由和尊重,真正關心每一個選擇背后的困境,或許是更有意義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