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也命也,竺延風遺憾離任,在最壞的時候告別東風

竺延風退休了,圈里圈外議論聲很大。
其實1961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經(jīng)62歲了,符合退休年齡。大家猜測、議論的點無非是,央企副部級干部最多可以干到63歲,為何竺延風會提前退場?是不是和他在東風汽車集團執(zhí)掌不力有關?
關于后者,批評者可以指出一系列問題,比如說東風汽車集團近年來下行趨勢明顯,自2016年達到427.67萬輛銷量高峰后,便一路下滑,到2022年,銷量縮減至246.07萬輛,離2025年商用車、自主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分別年銷百萬的目標距離甚遠。
比如說,東風汽車集團品牌矩陣由強轉弱,曾經(jīng)它掌握最多的國際資源,后來東風悅達起亞、東風雷諾解體,神龍汽車一蹶不振,東風英菲尼迪舉步維艱,就連東風日產(chǎn)與東風本田如今也江河日下。
而自主陣營里,東風汽車集團就更無強勢品牌了,尤其在這一輪由智電浪潮孵化的超車紅利中,東風雖有布局,但并沒有吃到紅利,起碼目前來看收效甚微。
但若僅以上述事實為由,判定竺延風“無能”、“平庸”,也過于片面,縱觀他的職業(yè)生涯,不乏閃光點。
他在38歲的時候,就擔任一汽集團董事長,開創(chuàng)了中國大型國有企業(yè)最年輕掌舵者的歷史,至今無人突破。而在一汽集團期間,他優(yōu)化組織架構,關掉效益疲軟的板塊,并購了當時中國最大的經(jīng)濟型轎車企業(yè)天津汽車,促成一汽與豐田的合資,并帶領一汽集團成為中國第一家年銷百萬級車企。
竺延風任職一汽的最后一年,一汽銷售收入達1880億元,利潤達123億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給他的一汽生涯畫上圓滿句點。
另外,他曾經(jīng)在2002年時,高瞻遠矚地說過一句話,“自主品牌發(fā)展要耐得住寂寞20年”,當時這句話引起了不少負面評議。
但20年后再回過頭來看,竺延風并無說錯,過去的十幾二十年,是合資車企的黃金年代,自主車企無論如何也攻破不了它們設下的核心三大件防線。在耐得住寂寞的日子里,如果將心思與精力花在技術自研、未來路線摸索、市場風向捕捉上,待時機成熟后,國產(chǎn)車企自會迎來春天,目前的比亞迪、奇瑞不正是如此嗎?
耐得住寂寞的本質是儲蓄力量、培養(yǎng)定力,以求奮起超車。可當竺延風2015年回歸汽車行業(yè),并任職東風汽車集團一把手以后,還是出于慣性思維,過度依賴合資,而沒有去撬動自主陣營的發(fā)展活力,為其沖向一線做足準備。因此當中國車市經(jīng)歷由高歌猛進到急轉直下、合資品牌從風生水起到江河日下、市場競爭內核由核心三大件轉化為智電技術的巨大變動中,東風汽車集團完全懵圈,曾經(jīng)的好牌(合資)一夜之間變成爛牌,而曾經(jīng)的爛牌(自主)至今依舊是爛牌。
在推動集團旗下自主品牌創(chuàng)新發(fā)展、彎道超車一事上,竺延風的確在方向把握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將過失全攬于一人也有失公允,國企轉型向來不是一兩句話、一兩件事就能解釋得清,里面的錯綜復雜,不在其位,難知其味。但未能像在結束一汽任期時留下一個比較圓滿的句點,以及未能在東風任職期間打造一個強勢自主品牌,對于竺延風來說,應該還是比較遺憾的。
而對于東風汽車集團而言,為期八年的竺延風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但后者還是留下了一些東西的,比如說,竺延風最終還是為東風自主陣營搭建了由猛士+嵐圖+風神+納米構成的新能源全價值鏈條布局,框架已經(jīng)搭好了,就看繼任者能否填充發(fā)展,完成此前提到的2025年新能源車型百萬銷量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