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造夢師思維_怎么樣管理用戶體驗的細節(jié)
10 造夢師思維:怎么樣管理用戶體驗的細節(jié)
導語
我們繼續(xù)“開創(chuàng)”模塊的思維模型課程。這節(jié)課,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怎樣管理用戶體驗的細節(jié)。
在設計體驗的時候,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會在怎么打造體驗峰值。但這節(jié)課我們想要提醒你,設計完體驗點之后,怎么維持用戶的體驗不被破壞,是一件更難的事。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一個體驗型項目中,一般來說,用戶的體驗都是動態(tài)且多角度的,需要被管理的服務接觸點非常多。而只要有一個小缺陷,整個體驗就會崩潰。
這就好比是一位造夢師,想要給人營造一個無限趨近于真實的夢境,就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如果有任何一個地方穿幫,就會讓用戶立馬出戲。那前面體驗再好,也會功虧一簣。
那怎么管理體驗細節(jié)不讓人出戲呢?關于這個問題,迪士尼有成熟的經(jīng)驗。我們都知道,迪士尼樂園就是為游客營造了一個魔幻世界的夢境。但只要有一個點讓大家覺得出戲,那后面所有的體驗都不能成立了。所以,迪士尼還專門設立了一個類似造夢師的職位,叫做幻想工程師?;孟牍こ處焸兪窃趺垂芾眢w驗細節(jié)的?待會我們詳細來說。
這節(jié)課是由得到高研院研究員羅硯,通過采訪迪士尼前員工研發(fā)完成的,由轉(zhuǎn)述師懷沙來進行轉(zhuǎn)述。
好,下面我們開始。
不管你有沒有去過迪士尼,你肯定都知道迪士尼以體驗極好著稱。我們也知道管理體驗很難,最大的難點在于每一個地方都得做得好。特別是迪士尼要營造一個魔法世界,這是一個夢境,而夢太容易碎了。迪士尼的體驗管理就像是個大氣球,一扎就破,一個小破綻就會讓你立馬出戲。
迪士尼的體驗很難管,這你是知道的,但你知道迪士尼有多大嗎?
全球有6家迪士尼樂園,最大的奧蘭多迪士尼有12228公頃。什么概念?這家迪士尼都有3個北京東城區(qū)那么大。
你知道在迪士尼樂園里面有多少人在給你提供服務嗎?全球6家迪士尼樂園,一共有15萬名員工。
你知道迪士尼要接待多少游客嗎?每年有1億多人次造訪迪士尼,他們一呆就是一整天,這里面會有多到數(shù)不盡的細節(jié)問題……這么復雜的體驗怎么管理?
體驗時代,標準失效
你最容易想到的辦法就是制定服務標準,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公司現(xiàn)在正在采用的方式。
我們就先看看,標準是怎么管理的。
北京有家定位高檔的餐廳,具體名字我就不說了,在業(yè)內(nèi)以注重體驗著稱,每個房間都裝修得古色古香,每道菜品品質(zhì)也穩(wěn)定,價格也很貴。這還不夠,餐廳還別出心裁給每道菜都對應配了一首古詩,上菜的時候,服務員要讀詩給客人聽。
可是,老板千算萬算沒考慮到一個問題,做服務員的小姑娘,多半從外地來,普通話都不太標準。一句帶口音的唐詩念出來,辛辛苦苦營造的體驗就全破了。
所以,用標準管理,再怎么精細都會有缺漏。
你可能會說,有人就用標準做得很好啊,麥當勞不就是典型嘛。薯條炸幾分鐘,炸完了幾分鐘沒賣就要扔掉,服務員笑的時候牙齒要露幾顆……都是有規(guī)定的。
可麥當勞一千多頁的操作手冊,也就管了柜臺后面十幾平方米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麥當勞不送餐,而是讓你自己領餐吃。它的核心邏輯有兩點:第一,盡可能減少接觸點,所以它不送餐;第二,給每個接觸點制定盡可能多的標準。
但迪士尼不一樣,它是要對用戶整體體驗負責的,每個接觸點都要管理。如果用標準來管理,接觸點無限多,每個接觸點的標準還要不斷細化,這就會導致標準無比繁雜。而人的認知能力是有上限的,標準太多,定了也是白定。
所以,標準管理不了那么多體驗,更沒法隨機應變。這是第一個問題。
你可能會說,用標準管不了所有體驗,我管一個細節(jié)總可以吧。但在體驗這件事上,標準可能連一個細節(jié)都管不了。
我們來考量這樣一個細節(jié):假設醫(yī)院和迪士尼一樣,要在乎患者的體驗,那么為了保護患者的隱私,護士離開病房的時候,是不是要關上房門?
標準只能管到“關門”這個動作。但這就夠了嗎?患者的體驗就好嗎?
在體驗世界可沒這么簡單,這一個小動作給人的暗示其實非常多。善意的理解,可能認為你是在維護我的隱私;不善意的理解呢,患者可能就會想:我是不是得了癌癥,你們在討論我的病情,怕讓我聽見?
其實,關門的時候護士多說一句:“為了保護您的隱私,我給您把門關上?!本瓦@么一句話,是不是就照顧到了病人的感受。但這句話怎么說,什么口氣說,也是標準管不了的。
就“關門”這么一個小細節(jié),在體驗面前標準也失效了。因為標準能規(guī)范動作,但是沒有辦法管理用戶的真實感受,這是第二個問題。
在迪士尼的案例里,我不是說標準完全不重要,迪士尼也有非常完善的標準培訓和管理體系。但是你得意識到,單純靠標準絕對不夠,這也是我真正想跟你討論的,在管理細節(jié)體驗這件事上,標準解決不了的問題,應該怎么辦?
這就牽涉到我們對人的理解。過去,我們把人當成了“更差的機器”,所以我們試圖用標準把人馴化成機器。老福特有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我明明雇的是一雙手,怎么還來了一個人?”
但是,現(xiàn)在標準這套方法不夠用了。
事實上,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待人,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人不是“更差的機器”,而是要比機器好得多的智能。
我們寄希望于標準,最多把人管理到幾乎與機器相同的程度。但是, 你把人還原成“比機器好得多的智能”,以人為杠桿,就能完成機器和標準完全做不到的事。
什么事呢?主要是兩個問題:
第一,標準管理不到人的真實感受;
第二,出現(xiàn)了標準之外的問題,如何隨機應變?
下面我們就來看迪士尼是怎么撬動“人”這個杠桿的。
第一種能力:感受力
我們先來講第一種問題。就一個細節(jié)而言,迪士尼如何真正管理到用戶的感受呢?
我先說答案,這是迪士尼召喚出的,第一種人的能力,感受力。
所謂感受力,就是人能在一瞬間,把極其復雜的環(huán)境情況,打包在一個最簡單的內(nèi)心感受上。比如一個人走進一間屋子,這屋里的人高不高興,氣氛是不是凝重,一瞬間你就有感覺。但你要說原因,還真說不上來。這是人進化了幾十萬年才具備的信息處理能力。這個能力機器不具備,標準就更沒用了。
那對于迪士尼來說,“感受力”怎么用?
一個體驗好不好?體驗要怎么設計?你以一個游客的身份去試一次,就知道了。
在迪士尼有兩個特殊工種:
第一個叫體驗工程師。他們干過一件事在業(yè)內(nèi)特別出名。為了理解小孩的視角,他們戴上護膝在園區(qū)里爬,去體驗孩子們的身高所感受到的迪士尼。
所以,在迪士尼樂園酒店里會有這么一個設計:酒店房門有兩個貓眼,一個是給正常身高大人看的,另一個是按照孩子視線高度安裝的。小孩也是房間的使用者,如果沒有小孩的視角,是不可能想到這個設計的。
迪士尼還有一個更不為人知的部門,那里的員工被稱為神秘游客。他們的工作就是以一個普通客人的身份,去體驗各個娛樂點,和演職人員接觸,來評價游玩體驗和演職人員的工作表現(xiàn)。
你看,想要得出真正有權威性、公正的評價,都要用這個方法。
好餐廳有標準嗎?當你要設立一個好餐廳的標準時,問題要比麥當勞復雜太多了。從食材的產(chǎn)地、新鮮度、運送方式,再到后廚跟前臺的距離,餐具的溫度,甚至是服務員的領結角度、倒酒的傾斜度……這些東西你沒法都制定標準。
那么米其林是怎么評定星級的呢?它的做法是,我不跟你談標準,找一群神秘的食客吃一頓,就知道了。
迪士尼創(chuàng)始人華特·迪士尼就經(jīng)常偽裝成游客,在園區(qū)里“微服私訪”。華特不光自己體驗,還把所有員工都趕到第一現(xiàn)場。比如,他就堅持迪士尼樂園的園區(qū)里不能修建行政大樓,就是為了不讓演職人員和工作現(xiàn)場相分離。迪士尼剛開園的時候,演職人員中午到園區(qū)外吃飯,華特也不允許。他要求所有人必須在園區(qū)里的餐廳用餐。如果喪失了對一線的感受力,慢慢就會忽略真正的問題。
這就是迪士尼召喚出的人身上的第一個能力,感受力。
有了感受力,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我們來設想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現(xiàn)在是教育部門的官員,全國有160萬大學老師,你應該怎么管理教學質(zhì)量?
像發(fā)論文的數(shù)量、做課題的數(shù)量、上課的課時數(shù),這些量化指標,是現(xiàn)在通用的評價標準。但我們都明白,指標表現(xiàn)好不代表這個老師上課水平高。
如果用標準的細化邏輯,要怎么評價教學質(zhì)量?要去考核老師每一個字的發(fā)音?看他每一個知識點講得正確不正確嗎?那你把教育部門忙死了,也評價不了。
其實,方法非常簡單,一個學生往那一坐,他馬上就知道這個老師講得好不好。 在體驗這件事上,我只要用“一個人”的感受就能評價。這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第二種能力:角色感
我們來說標準處理不了的第二個問題,出現(xiàn)了標準之外的新問題,怎么隨機應變?
我們在一開頭說了高級餐廳服務員念唐詩的例子,一句口音出來,體驗全破。你不可能用標準管理到所有的體驗,就像你不能把所有傳菜員,都先送到播音系培訓,成本上不可承受。
一頭,標準太復雜,員工學不會;另一頭,成本無限增長,公司受不了。標準不斷細化,帶來的核心困境就是極大的成本難以承受。
那迪士尼的辦法是什么呢?
這個思路非常巧妙,它召喚的是人身上自帶的第二種能力,角色感。乍一聽你可能不理解,我解釋完迪士尼讓員工扮演的角色,你就明白了。
打個比方,迪士尼有一個角色是“演員”。迪士尼把所有的員工都稱作“演職人員”,你不是來干活的,你是來表演的。
不光是“員工”這個詞被替換掉了,迪士尼還發(fā)明了一整套黑話系統(tǒng),被總結成了“賓客學”。
迪士尼把游客稱為“賓客”,什么是賓客?中文聽起來很陌生,用英文你就馬上就能理解了。它用的不是customer顧客,也不是user用戶,而是guest,也就是客人。迪士尼把所有游客都設定為,被邀請來魔法世界做客的國王、王后這類貴賓。
而他們來迪士尼不是簡單地玩游樂項目的,他們是來參加魔法世界的大秀,所以,在迪士尼,游樂設施和表演被稱作“景點”,“演職人員”穿的衣服不叫工作服而是“戲服”。整個園區(qū)就是他們的大舞臺。所以,賓客看得見的地方叫“前臺”,賓客看不見的工作區(qū)域叫“后臺”。
還有,在別的公司應聘有面試,在迪士尼面試得叫“試鏡”。試鏡就是電影選演員,這個詞能讓你馬上明白,這兩者的區(qū)別。迪士尼不是在招募員工,而是在挑角色。而挑角色的要求是你本人跟角色的匹配度,而不是所謂的能力。所以,迪士尼招聘,第一步是要選合適的人。熱情的人,天生就會跟人打交道,這可能是內(nèi)向性格的人學不來的。
在這套邏輯下,只要你認同你是一個演員,你就不能忍受角色穿幫。所以,園區(qū)里不允許讓賓客看見兩個米奇,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在魔法世界,米奇是唯一的。
我再舉個迪士尼的例子,網(wǎng)上有個小視頻很火,有賓客夸真人扮演的王后漂亮,就是《白雪公主》里的惡毒王后。如果是公主或者其他角色,一定會親切地表示謝謝。但是,作為高冷的皇后,她的反應就是,瞟了一眼游客說,“I know!”這種超出預期的反差萌,讓賓客很樂意分享。但對于迪士尼而言,你就是在扮演角色,外人看到的驚喜,其實是預設之內(nèi)的。
要知道,迪士尼里每年還會招聘大量只干3個月的暑期工、臨時工,如果每個人都要背誦標準,用人問題根本沒法解決。迪士尼解決的思路是調(diào)用你對角色的認知和想象。任何一個人,只要看過電影,一瞬間就知道“演員”這個角色意味著什么。
迪士尼還召喚了另一個角色,就是“主人”。
第一天入職培訓時,迪士尼的老師會問你這么一個問題:如果你要接待一個十年沒見的老朋友到家里做客,你會做什么?不會做什么?
剛剛參加培訓的新人們七嘴八舌地搶著說答案:打掃房間、換新毛巾、準備晚餐、尊重客人的隱私,不在他們面前討論家庭瑣事等等。
培訓老師會告訴你:你看,你剛才說的,跟迪士尼做的沒有什么不同。我們每個人都是樂園的主人,我們也就是用這樣的心態(tài)去接待賓客的。
迪士尼就是用“主人”這個角色,激發(fā)你隨機應變的能力。如果你把面前的人,當作是一個交錢就給他提供服務的普通消費者,你就會公事公辦。但是,只要你把他當成一個很久沒見的重要客人,你就知道你應該如何應對。一個熱情待客的主人,還能差到哪里去?
如果我用標準來培訓你,你會有“記憶負擔”。但是我用幾個你熟知的角色,召喚出你過去幾十年對“演員”、“主人”這兩個身份的理解和記憶,就能激發(fā)你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才能極大地把成本降低到可以承受的范圍。
你看,當你試圖靠標準靠培訓,把人變成合格的樣子時,實際上你浪費了一個巨大的資源:那就是人的角色感——這是他從小就會的。一個3歲小女孩在過家家,她就知道怎么扮演媽媽的角色。
你要知道,角色感是人成長過程中,學習的基本模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同的角色中切換和適應:學會怎么做一個學生、怎么做一個媽媽、怎么做一個主人……這是不需要你去教的。
如果你只是把人當作機器,用標準來對待,那你就喪失了這個巨大的資源。
總結
我們總結一下,過去工業(yè)化的幾百年,世界上最出色的企業(yè)家,比拼的都是怎么用標準,把人變成更穩(wěn)定的機器。而在標準化成熟、人工智能發(fā)展的今天,標準能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已經(jīng)非常有限了。
而真正需要我們面對的命題是:如何激發(fā)人身上自帶的巨大潛力。
迪士尼向這個問題交出的答卷是, 召喚出人身上本來就有的兩種能力:感知力和角色感,這才能解決機器和標準解決不了的體驗問題。
你可能會問了,為什么原來的人不利用這兩個工具呢?
不是不愿意用,而是好的體驗沒有大規(guī)模復制的條件,只有標準才是可以復制的。過去人與人的互動是基于非常具體的場景:在餐廳里吃飯,在課堂里聽課……這些場景的細節(jié)都是不可能一一復制的。迪士尼樂園這么成功,這么多年也只開了六家。
不過,現(xiàn)在一個巨大的紅利出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讓細節(jié)體驗的復制成為可能。過去,課講得好的老師很容易就被埋沒了,只有聽課的幾十個人知道。而像“得到”這樣的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就能讓聽好課的體驗一瞬間分發(fā)給幾萬人,這就極大地發(fā)揮了老師的價值。
一個體驗的好壞就差在毫厘之間,但是現(xiàn)在毫厘的差異,可以被互聯(lián)網(wǎng)放大到幾億份。迪士尼這個思維模型在今天的價值就在于:你學習了管理細節(jié)體驗的這套方法之后,好體驗能夠被大規(guī)模復制,實現(xiàn)巨大的價值。
而這種好的體驗,不是通過把人變得更像機器,更能執(zhí)行標準而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把人變得更像人做到的。
好,迪士尼的方法就分享到這里,如果你有哪些關于管理用戶體驗細節(jié)的案例,也歡迎你跟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