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從兩小孩辯日看哲學知識論
???中國古代有個兩小孩辯日的故事,它對知識的JTB模型提出了挑戰(zhàn),可以說是比蓋梯爾的牽強啰嗦的例子好太多了,下面Strongart教授就來給同學們解析一下。
??故事說有兩個小孩在爭論太陽的遠近問題,為了稱呼上的方便,我們不妨把它們叫做小明和小紅。小明說:早上的太陽比中午近,因為它看上去要大一點。小紅說:中午的太陽比早上近,因為中午要更熱一點。
??我們不妨再把“太陽早上更近”記作信念命題P,把"太陽中午更近"記作信念命題Q,它們似乎都是得到證成的,就看哪個信念是真的。我們先排除早上和中午一樣近的情況(也可以理解為P與Q都為真),那么信念P與Q肯定就有一個是真的,不妨P是真的,那么小明就有關于信念命題P的知識嗎?恐怕也不能這樣斷言,因為有一個同樣強度的反面證據(jù)沒有得到反駁,命題P對小明而言還是碰巧為真。
??這里的問題主要在于證據(jù)并不足以支持信念命題P或Q為真。假若只有一個小明的信念命題P,太陽看上去大所以就近,也沒人想到熱不熱的問題,那么(至少對古人而言)似乎就可以說得通。難道人的某個信念是不是知識,還要取決于其他人的信念嗎?我想,這里應該把真假與論證區(qū)別一下,真假值一般是客觀的,但這個難以直接把握,我們只能考察論證的嚴格性,后者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約定俗成的。
??由此可見,這里有個論證強度的問題,論證必須與結論的強度相匹配。純粹的邏輯論證則是最強的,但一般很難在經(jīng)驗世界中實現(xiàn)。蓋梯爾的例子是形式上的邏輯論證,指著這個說那個再籠統(tǒng)而論,反而是一種最弱的論證,可以認為在經(jīng)驗世界中是無效的。遺憾的是,對于經(jīng)驗事實的論證強弱,我們似乎沒有明確的量度,只能是依靠直覺來判斷。這樣的強度要求,又是和具體環(huán)境有關的,如果周圍出現(xiàn)仿真品之類的,就會需要有更強的論證相區(qū)別。
??知識論的JTB模型,恐怕默認處理的是最直接簡單的日常狀況,一般有個基本證據(jù)就可以了。對于比較復雜情況,我們需要更精致的分析,然后就會逐漸進入科學哲學的領域。在科學哲學中,基本上放棄了對所謂客觀的求真,一般只是要求So far so good,能夠解釋經(jīng)驗且沒有遇到反駁的理論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