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陳友諒后裔遷徙記
在華夏大地上,有一部先人走過的足跡,這條足跡穿山越嶺,悠悠貫穿著后人成長的歲月,直至文明發(fā)達的今天。
今天我們沿著這條足跡溯源而上,它越過千山萬水,曠野荒原,時而清晰可見,時而模糊難辨,時而千盤百轉,時而坦蕩無垠,婉轉綿延很遠很遠。盡管這條足跡經過多年風風雨雨的滄桑巨變,早已覆蓋著歲月的沉淀。但我們仍然清楚的發(fā)現(xiàn),
茂叔公四世孫伯倍公為湖北上保西邊頭守莊祖,公生有五子:言、訓、諒、謁、話。
言、諒,話三公留居老屋,后諒全家遷江西泰和縣六都河永樂村陳家灣,諒后又奉旨入黔發(fā)展黔文化定居貴筑。
陳友諒、張氏歿葬貴筑縣谷池里五甲,小地名羊子窩
明天啟二年(1622?年),奢崇明、安邦彥起義,朝廷軍隊在貴竹集結?會戰(zhàn)及修整,由于大軍壓境給百姓帶來及大傷害和生產生活上的不便,?為了躲避戰(zhàn)亂,文字輩便在崇禎元年(1628?年)遷居?清鎮(zhèn)沙鵝谷下里大紅巖羊場大小寨一帶居住。此后,文,世,朝,興四代人便在羊 場大小寨一帶生息繁衍。
康熙年間,谷下里羊場大小寨及周邊人口已達高峰,人多地?少,加之朝廷各種稅收繁重,人們便開始尋找適合生存的地方遷居,?于是各姓人口便開始紛紛外遷……
于是,興崇遷居大方水西之地得垮大寨生息繁衍
興海遷于大方六龍生息繁衍
之后就到了大清光緒年間,國內動蕩不堪,當時軍需給養(yǎng)任務繁重。而且稅務名目繁多,還有派夫、派銀、派物等差役,使得百姓難以承受。當時在大方陳光譜的轄區(qū)內,出了上述名目外,還有清鄉(xiāng)費,保護費等。
話說陳光譜(乳名冠寶)趁大清動亂之機,無視朝庭訓令,明正暗匪,許多百姓為了生存便加入土匪行業(yè),于是打,殺,搶便成了當時的一大禍害。再說大方山多地少,人口眾多,收獲的莊家出了名目繁多的稅務外,基本所剩無幾,人的生存極為困難。
陳光譜明正暗匪,但又怕朝庭發(fā)現(xiàn)被治罪,于是對“不聽話”的人實施排擠驅離,對下屬和家族實施嚴格管制和打壓。一時間,人權,族權,軍權便成了陳光譜的專橫武器,
官府與豪門勾結,致使農民走投無路,上山為匪者有之,而大多數(shù)破產農民則背井離鄉(xiāng)去尋找生路。
于是,友諒許多后裔為了生存又進行外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