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圖書館鎮(zhèn)館之寶——半部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
【館藏精品】|半部《聊齋志異》,百年手稿傳奇
https://mp.weixin.qq.com/s/j4LRulthvmZGEqqlgK20IA
遼寧省圖書館 ?

《聊齋志異》,成稿于清康熙年間,歷時四十余載成書。清咸豐年間,蒲松齡七世孫蒲價人攜手稿“闖關(guān)東”,定居盛京(沈陽)。百年后,蒲松齡九世孫蒲文珊將所余半部《聊齋志異》手稿捐獻給國家,后移交到東北圖書館(今遼寧省圖書館),遂成遼寧省圖書館鎮(zhèn)館之寶。

蒲松齡生前極為珍視這部作品,臨終前,他囑咐兒孫,“余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百余年來,手稿跟隨蒲氏后人從淄川到沈陽,再到西豐,歷經(jīng)磨難,能夠保存下來,實乃傳奇。
強借不還
半部手稿石沉大海
蒲價人攜帶手稿從山東淄川到東北后,以卜卦和代寫文書為生,即使生活窘迫,也不愿以手稿謀利。
手稿傳至蒲價人的兒子蒲英灝,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得知此事,強借半部手稿。未久,依克唐阿進京參戰(zhàn),染病去世,那半部手稿至此佚失。光緒二十六年(1900),蒲英灝奉命鎮(zhèn)守西豐,家屬隨遷,剩下的半部手稿也被帶到西豐。蒲英灝去世前,將它傳給第五子蒲文珊。
先祖遺墨
重金脅迫斷難收買
蒲文珊是讀書人,曾任西豐縣立圖書館館長,對《聊齋志異》手稿的珍視勝過其父。民國二十年(1931年),時任偽滿洲國參議、奉天省圖書館館長的袁金鎧想重金收買手稿,被斷然回絕,為此,蒲文珊丟掉了縣立圖書館館長的職務(wù)。此后,又有日本人和漢奸垂涎手稿,均遭蒲文珊回絕。
在老宅,他修了間暗室,《聊齋志異》半部手稿就藏在里面,平時從不輕易打開。就這樣,手稿又藏了20多年。

慧眼識書
火堆搶出百年手稿
1948年冬,遼寧西豐縣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農(nóng)會干部到蒲文珊家中挖浮財,半部《聊齋》手稿與挖到的浮財一起被拉到農(nóng)會辦公室,扔進舊書堆準備引火燒炕??h政府秘書劉伯濤偶然在書堆里看到手稿,又驚又喜,手稿因此免遭焚毀的命運。
捐獻政府
遼圖入藏鎮(zhèn)館之寶
1950年,蒲文珊將這半部《聊齋志異》手稿捐贈給人民政府,經(jīng)專家鑒定確為真跡,系海內(nèi)孤本。稿本兩函四冊,是八冊原稿中的一、三、四、七冊,共收入237篇,除31篇系他人代抄外,均為蒲松齡手跡,是極為珍貴的《聊齋志異》定稿本。
由于這半部手稿紙質(zhì)變色、發(fā)脆,不宜保存,便請當時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周福成老師傅重新裝裱,宣紙加襯,做成金鑲玉裝,使這部書由四冊析為八冊,在遼圖作為鎮(zhèn)館之寶收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