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錯換八卦袍的諸葛亮
平常一般人談到修養(yǎng)的問題,很喜歡引用一句話:“寧靜致遠,澹泊明志。”這是諸葛亮告誡他兒子如何做學問的一封信里說的,現(xiàn)在先介紹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誡子書》 有人說文人都喜歡留名,其實,豈只文人喜歡把自己的著作留給后人。好名好利,是人心的根本病根,賢者難免。先不談古人,就拿現(xiàn)在來說,幾十年來,不知出版了多少著作,但其中能被我們放在書架上要保留它到二三十年的,又有幾本?尤其現(xiàn)在流行的白話文章,看完了就丟,只有三分鐘的壽命,因為它缺乏流傳的價值。一本著作,能夠使人舍不得丟掉,放在書架上,才有流傳的可能。所以留名是很難的。清代詩人吳梅村說的:“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一點不錯。 所以古人又有一句名言:“但在流傳不在多?!北热缰T葛亮的一生,并不以文章名世,當然是他的功業(yè)蓋過了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只有兩篇《出師表》,不為文學而文學的寫作,卻成為千古名著,不但前無古人,也可說是后無來者,可以永遠流傳下去。他的文學修養(yǎng)這樣高,并沒有想成為一個文學家。從這一點我們也看到,一個事業(yè)成功的人,往往才具很高,如用之于文學,一定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文學家。文章、道德、事功,本難兼?zhèn)?,責人不必太苛?諸葛亮《出師表》外,留下來的都是短簡,文體內(nèi)容簡練得很,一如他處事的簡單謹慎,幾句話,問題就解決了。看他傳記里,孫權(quán)送他東西,他回信不過五六句話,把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就這么解決了。 這一篇《誡子書》,也充分表達了他儒家思想的修養(yǎng)。所以后人講養(yǎng)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諸葛亮這封信上的思想,換上一件衣服,變成儒家的。所以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這種文字說理,文學的境界非常高,組織非常美妙,都是對仗工整的句子。作詩的時候,春花對秋月,大陸對長空,很容易對,最怕是學術(shù)性、思想性的東西,對起來是很難的。結(jié)果,諸葛亮把這種思想文學化。后來八股文也是這樣,先把題目標好,所謂破題,就是把主題的思想內(nèi)涵的重心先表達出來。他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只是節(jié)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yǎng),簡單明了,一切干凈利落,就是這個“儉”字?!胺清2礋o以明志”,就是養(yǎng)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修身治學方面;“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是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能要靠學問培養(yǎng)出來,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yǎng),我們在孔子思想里也說過的,“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論點,和“才須學也”的道理是一樣的?!胺菍W無以廣才”,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是偉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還要有廣博的學問。學問哪里來的?求學來的,“非靜無以成學”。連貫的層次,連續(xù)性的對仗句子?!皭齽t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驕傲”的這個“驕”字。講到這個“驕”字很有意思,我們中國人的修養(yǎng),力戒驕傲,一點不敢驕傲。而且驕傲兩個字是分開用的:沒有內(nèi)容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有內(nèi)容而看不起人為傲,后來連起來用以驕傲。而中國文化的修養(yǎng),不管有多大學問、多大權(quán)威,一驕傲就失敗。所以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過,“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學,有周公的成就,假如他犯了驕傲和很吝嗇不愛人的毛病,這個人就免談了。 我們中國人,力戒驕傲,現(xiàn)在外國文化一來,“我有了他真值得驕傲”這類的話,就非常流行,視驕傲為好事情,這是根據(jù)外國文字翻譯錯了,把驕傲當成好事。照中國文化規(guī)規(guī)矩矩翻譯,應該是“欣慰”就對了。這是幾十年來翻譯過來的東西,將錯就錯,積非成是,一下子沒辦法改的地方。但是,為了將來維護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是要想辦法的。有許多錯誤的東西,都要慢慢改,轉(zhuǎn)移這個社會風氣才是對的。這是說到慆慢所引出來的。 再回到本文“慆慢則不能研精”,慆就是自滿,慢就是自以為對。主觀太強,那么求學問就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為什么用“險躁”?人做事情,都喜歡占便宜走捷徑,走捷徑的事就會行險僥幸,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年輕人,暴躁、急性子,就不能理性?!澳昱c時馳,意與日去”,這個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字才對,還是把它改過來。年齡跟著時間過去了,三十一歲就不是三十歲的講法,三十二歲也不同于三十一歲了。人的思想又跟著年齡在變?!八斐煽萋?,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已經(jīng)沒有法子了。 看諸葛亮這篇《誡子書》,同他做人的風格一樣,什么東西都簡單明了。這道理用之于為政,就是孔子所說的“簡”;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說的“儉”。但是文學的修養(yǎng),只是學問的一種附庸,這是做學問要特別注意的。由歷史文化談到諸葛亮的學養(yǎng),到此告一段落,現(xiàn)在再繼續(xù)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