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中的敘事||《敘事取向實踐解析》筆記(二)
過往的心理治療中,專家傾向于將來訪者的訴求與行為從生活場景中剝離。敘事則從當事人所在的地方開始對話,尊重那些被科學客觀主義排除在外的體驗世界。在敘事的咨詢中,講述具有賦予體驗意義的力量,使得人能夠通過講述行為恢復常態(tài),讓個體客觀地看待自己,甚至與自己的體驗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在以一個第三人稱視角的“我”描述事件)。
敘事咨詢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在“此時此刻”當中去支持、連接過去的自我。來訪者在講述過去時,是在“此時此地”的場景中展現(xiàn)出講述行為,正是在這樣的言語化中,使得過去的故事得以“再建構”。在這樣的對話中,當事人將過去的事件講述給了一個非日常的對象(咨詢師),置身于一個與目前截然不同的意義場(語境)中。這種不同,喚起了來訪者不曾想起的記憶、聯(lián)想(例外事件),幫助他們重新審視了事件的意義。
臨床敘事的要素:
(1)對話。對話是一種站在“現(xiàn)在”對過去進行“再語境化”的過程。通過反復的重新講述,來訪者對事件的覺察也會越來越多,細節(jié)的描述也會越來越詳盡。
(2)意義。咨詢師應關注對話中來訪者構建了怎樣的體驗世界,學會區(qū)分咨詢師“聽到的內容”和來訪者“實際講述的內容”。咨詢師需要放下自己想要評價判斷的意圖,以免陷入“想要從對方那里聽到想聽到的東西”的盲區(qū)中。
(3)語境。由于人們生活的語境不同,即便是同一個詞也可能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對于來訪者反復使用的詞匯,需要去探討來訪者是以什么樣的意義在使用這個詞。咨詢師獲得的關于來訪者的訊息不應只局限于某個量表的得分或者是某個標簽式的評價,因為這些訊息會因為來訪者或來訪者周圍的人如何看待這件事而發(fā)生變化。例如,來訪者是否看重這個能力的評價,他的家人如何看待這個能力……在豐富的語境中,我們才能夠慢慢了解這些訊息對于來訪者的意義是怎樣的(意義的場)。另外,咨詢師應當注意自己的“元敘事”,覺察自己是否過度依賴專業(yè)知識背景創(chuàng)造出來的某種關于來訪者的“現(xiàn)實”。咨詢師不應待在自己事前準備的語境中(如“接下來要接待一個焦慮的人”),否則容易限制來訪者的故事。
來源:
《敘事取向實踐解析》
森岡正芳 編著
吉沅洪 等 譯
心理治療中的敘事||《敘事取向實踐解析》筆記(二)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