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描寫端午節(jié)的不出名詩詞,讓人遙想古代風華,回味無窮
端午節(jié)是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古往今來,有眾多詩人留下了關于端午節(jié)的詩詞。我是貓貓,今天我給大家講述3首描寫端午節(jié)的不出名詩詞,讓人遙想古代風華,回味無窮。
第1首,《七律》:香羅細葛端陽節(jié),絳帳青衿少小詩。曩以彈丸俘晉孽,今于筒黍吊湘累。
千年感舊慵開卷,一酌銷憂強把卮。蒲酒少年供母后,村南村北恣游嬉。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馬廷鸞。馬廷鸞是宋代宰相,才華頗高。而他的兒子馬端臨則是編著了《文獻通考》的歷史大家,可見其家學淵源。
這首七律詩描寫了馬廷鸞過端午節(jié)的情節(jié)。在宋代的時候,端午節(jié)也是放假的。所以詩人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會拿出菖蒲酒給父母輩享用,同時觀賞鄉(xiāng)村景色,十分愜意。而如今詩人年紀大了,回想起以前過端午節(jié)的情況,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相傳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而屈原在湘江自盡,詩歌中說的“吊湘累”,就是懷念屈原的意思?!巴彩颉?,就是粽子的意思。古人有“彩筒角黍,蘭橈畫舫,佳時竟吊沅湘”之句,與此句意思相同。
而本詩的第5和第6句則是說,詩人感受著端午節(jié)的文化氣息,想起千年前的往事,對比今昔,感懷無限,所以要借酒消愁。而詩歌最后兩句則是說少年們給父母們敬酒后就跑到村里嬉笑玩樂,十分快活。本詩將愁緒與歡樂融于一體,表達了對端午節(jié)的一種感慨,令人看到了宋代人過端午節(jié)的一些畫面,真是回味無窮。

第2首: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斗麗華。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艷,醉舞雙眸斂鬢斜。誰道五絲能續(xù)命,卻令今日死君家。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萬楚。詩歌描寫的是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詩人觀看歌女表演的情景。在唐代,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除了龍舟競渡、吃粽子,也有在這一天宴飲取樂的。萬楚為我們生動展現(xiàn)了唐代端午節(jié)時宴會的熱鬧和美麗情景。
西施是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浣紗是千古流傳的佳話。而詩人開篇就說:“你西施不要自夸美貌了,論風姿,還是先看看這里的歌舞吧?!边@樣的詩句一開始就引人注意,讓人非常期待。
“碧玉”是指眼前的歌女。“麗華”,則是陳后主的寵妃張麗華。詩人用西施做烘托還不夠,還要用張麗華來襯托眼前歌女的妍麗,可謂是喜愛有加,也讓讀者很期待這個歌女的具體才藝。

詩人也不賣關子了,直接說歌女的眉黛是如何迷人,穿著是如何鮮艷,這樣的美貌佳人自然是令人心動。而這個歌女除了美貌,更有很高的才藝。她的歌喉令人驚艷,她的舞姿令人心醉。
詩人也是忍不住了,直接說出心里的話:“誰說那端午節(jié)避邪的五色絲線能救人性命,現(xiàn)在我的魂魄已被這位歌女勾走,今日怕是要死在主人家里了!”詩人直抒胸臆,毫不避諱的說出對這歌女的欣賞與愛慕。
“誰道五絲能續(xù)命”,讓我們看到了唐代人過端午的又一個風俗。端午時人們以彩色絲線纏在手臂上,用以避邪、辟鬼,延年益壽。而“卻令今日死君家”,這種十分夸張的口吻,突出了詩人的驚艷之感,令人忍不住產(chǎn)生好奇之心,遙想唐代歌女的風華絕代。

第3首,《端午二首其一》:亦自酬佳節(jié),何當病故侵。彩絲從女競,蒲酒賴妻斟。時序他鄉(xiāng)物,風塵倦客心。放舟吾舊侶,應向越江潯。
這首詩的作者是明代詩人王世貞。王世貞明代詩壇“后七子”的代表詩人,名震一時。而這首詩是王世貞在病中所寫。
雖然王世貞生了病,但是端午節(jié)是一年中的佳節(jié),所以王世貞依然按照習俗,在女兒的幫助下在手臂上纏上了彩色的絲線,在妻子的幫助下喝起了酒。喝了點酒后,王世貞的思鄉(xiāng)之情就流露無疑,頗為厭倦如今他鄉(xiāng)做客的風塵仆仆。

所以詩歌的最后,王世貞表達了想要和朋友們一起回到越江邊,像范蠡泛舟五湖般瀟灑自然。雖然說這只是王世貞的一時之想,卻也顯露了生病中王世貞的那種想要退回鄉(xiāng)間的此時此刻的心態(tài)。
本詩同樣為我們揭示了明代人過端午節(jié)的一些風俗,讓人看到了古人過端午節(jié)的喜怒哀樂,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
大家還知道哪些端午節(jié)有關的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tǒng)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