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2035去臺灣》的歌謠?

近日被《2035去臺灣》的歌謠瘋狂洗腦, 無論做什么申請都感覺這首歌在腦子里循環(huán)播放。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首歌的出現(xiàn)反映了全體人民對于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但如果從一種迷信的角度來解釋,這應該是將有大事發(fā)生的預言。而這種形式的預言,在歷史上曾反復發(fā)生。
秦始皇之所以動用民力修筑長城,就是因為一句“滅秦者,胡也”的預言,沒想到這個“胡”不是北方的胡人,而是秦二世胡亥。
董卓作亂,十八路諸侯興兵討伐,人手一株千里草,斬草為盟,取自洛陽童謠:“千里草,何青春,十日卜,不得生”,暗指董卓必亡。這是因為“千”字加“里”字加“艸”,正是“董”字;“十”字加“日”字加“卜”字,正是“卓”字。
隋朝剛建立,在隋文帝時,民間就流傳著《桃李章》(又稱“楊花落李花開”)的歌謠:“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里。勿浪語,誰道許?”《隋書·五行志》曰:“煬帝大業(yè)中童謠。其后李密坐楊玄感之逆,為吏所拘,在路逃叛,潛結群盜,自陽城山而來,襲破洛口倉,后復屯兵苑內(nèi)。‘莫浪語’,密也。宇文化及自號許國,尋亦破滅。‘誰道許’者,蓋驚疑之辭也?!?/p>
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歌謠,古人也給出了解釋,且看《東周列國志》第一回怎么說:
太史伯陽父奏曰:“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做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則寓一人之吉兇,大則系國家之興敗。”
因此,在古人看來,民間流傳的不知所來的歌謠,是會預示國家大事的“預言”。明白這一點,《2035年去臺灣》歌謠的流傳,難道預言著什么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