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服(工程服務)”到底是干嗎的?

馬上又到秋招季了,很多通信行業(yè)的單位陸續(xù)啟動了校招宣傳。
有同學問我,在各大企業(yè)的招聘崗位中,經常會看到“工服類”的崗位需求。這個“工服”,到底是干啥的?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工服出身的通信人,我今天就專門給大家解釋一下,到底什么是“工服”,這類崗位值不值得去。
工服,當然不是指“工作服”,它的正確全稱是“工程服務”,通常歸屬于營銷體系。換句話說,就是專門和工程項目打交道,為用戶提供服務。
因此,早期的時候,“工服”也稱為“用服(用戶服務)”。
很多人把工服單純地理解為售后,其實并不完全對。
通信行業(yè)和傳統(tǒng)零售行業(yè)有很大的區(qū)別,它通常是以工程的形式來交付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工程項目的執(zhí)行過程,就是服務用戶的過程。這一點上,通信行業(yè)有點像建筑行業(yè)。
通信雖然賣得是也是產品,但產品的體積龐大、數(shù)量眾多,技術含量高,組網(wǎng)復雜,所以算是一個系統(tǒng)產品。
這樣的大型系統(tǒng),設備商直接交給運營商使用,是不可能的。整個過程會涉及到大量的工程工作。例如土建施工、站址規(guī)劃、設備安裝,機房布線、設備調測等等。
這些工作,都需要乙方全程參與,聯(lián)合甲方共同完成。直到設備割接上線,承載業(yè)務,甲方才會簽字驗收。即便是驗收了,乙方可能還要參與運營維護。
工程執(zhí)行情況的好壞,直接影響了設備能不能正常工作,也影響了客戶業(yè)務的安全運行。反過來說,也影響了乙方的合同交付、驗收回款,甚至后續(xù)合同的簽訂。
所以說,工程服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設備商的整體實力和品牌形象。
這和賣手機給你,手機壞了負責維修的那個“售后”,是兩個完全不同層級的概念。
工服的人,從來不會把自己說成是售后,因為售后這種稱謂確實是有點low,也會嚇跑不明覺厲的年輕人。但從本質上來說,工程服務的大量工作內容,也確實屬于售后的范疇。有時候為了方便外行理解,也會勉為其難默默接受。
工程服務崗位,負責工程項目執(zhí)行的方方面面,為項目的順利交付保駕護航。有時候,工程服務也會被稱為“工程交付”。
要細摳的話,這兩者之間也是有區(qū)別的。工程交付偏重新建項目的交付完成,而工程服務除了工程交付之外,還強調一個“服務”。
服務是和產品相關聯(lián)的一個概念。說白了,服務是乙方為了擴大收入來源而重點強調的一個概念。
什么意思呢?
設備就是產品,以往賣設備,就是賣產品,一次性收錢,產品的安裝、調測、維護,都算在產品合同價格里面,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客戶需求無止境,有時候經常會提出一些“附加要求”,需要乙方增加服務。
因為這些服務其實人力和資源投入也很大,所以,乙方干脆將產品與服務進行剝離,明確區(qū)分,強調服務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對服務進行單獨收費。
產品的基本開通和調測還好說,異廠家對接?增值服務,收費!新業(yè)務功能?增值服務,收費!割接擴容?特殊服務,收費!效率提升小工具?增值服務,收費!……
就這樣,服務收費就變成了產品合同之外的另一個“創(chuàng)收來源”。
話說回來,收費也確實能夠刺激廠商將這些提升效率的服務做得更好。廠商也要吃飯的,是吧?
工程服務和技術支持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這個區(qū)別就大了。一般來說,工程服務這邊會分為兩撥人,一撥人搞技術,叫工程技術支持(或技術服務),另一撥人搞工程,有時候也叫工程交付。
技術服務崗位的重點,是技術性的安裝、調測、開通等工作。工程交付則關注工程整體進展,資源協(xié)調、外包人員管理、倉儲物流和項目跟蹤等非技術性的工作。
有時候現(xiàn)場項目人手不足,一個人通常身兼多個崗位,這個分工也就不是那么講究了。
技術支持大家需要注意一下,除了工程服務這邊有技術支持職位之外,售前(市場)也有技術支持崗位。你做技術方案、和客戶開技術會議、技術細節(jié)澄清,總要有那么一些技術很強的專家,才能夠壓得住場面,不是么?只靠喝酒、應酬和尬吹PPT就想拿單,那是白日做夢啊!
最后,我再來說說工程服務這個崗位值不值得入坑。
很多人認為,工服、研發(fā)、售前(市場)這三大類崗位里,工服是最low最累最沒前途的,應該盡量避免入職此類崗位。對于這種觀點,說實話,我并不完全認同。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客觀來看。
如果只是說累,其實研發(fā)和售前都累。具體有多累,還要看你所在的產品線,以及營銷片區(qū)。
作為研發(fā)(售前)和客戶之間的夾層,工服受氣確實是要更多一些。產品質量上的一些不足,導致用戶不滿,這個鍋通常都是工服來背。售前簽單的時候,為了搶單,做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承諾,這個鍋也經常是工服來背。
工服具有很高的出差率,也有很高的加班率。
工期短,工服加班。出故障,工服加班。加需求,還是工服加班。作為公司和產品的最前線,工服承擔著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既是身體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然而,壓力越大,成長越快。工服崗位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鍛煉最大的崗位,不管是技術水平、產品能力上,還是為人處事、工作方法上,都讓人能夠迅速成長。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干幾年工服,整個人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當然,淘汰率也很高,水平不行的,心理素質差的,幾個月就看出來了,然后就淘汰了。
工服這個崗位對技術基礎要求不高,所以對學歷要求不是很高。有時候,一些能力較強的本科生,都可以入職工服。這對于一些學校出身不錯,但不愿考研的人來說,是一個求職選項。
需要注意的是,工服這個崗位,需要做好人生職業(yè)規(guī)劃。這個崗位存在更為嚴峻的上升通道問題。它的上升通道,說實話,比市場崗位和研發(fā)崗位要窄一點。
一般來說,企業(yè)的高管從市場崗位里面出來的,更多一些。畢竟市場容易出業(yè)績,地位更高,這是現(xiàn)狀。工服干得好,被認為是應該的。干得不好,就出故障出事故,要背鍋,所以比較難出頭。
技術角度來看,工服技術崗位人員,技術能力更全面,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技術水平綜合來看甚至比研發(fā)還高。但研發(fā)畢竟是研發(fā),產品都是他們設計和開發(fā)出來的,所以,單個細分領域的技術層次肯定還是研發(fā)高于工服。公司撐場面的技術專家或首席科學家,肯定是來自研發(fā)而非工服。
工服員工,干個幾年,干事麻溜的,就直接升管理干部,總監(jiān)科長或項目經理了。偏技術型的,就是技術支持/高級技術支持。不愿出差的,就待在所里做遠程技術支持。年紀大了想回家的,就回家鄉(xiāng)辦事處做一個技術經理。要么,就轉售前或者市場,利用客戶資源混口飯吃。
混到36歲以上,還在現(xiàn)場干項目(尤其是流動項目)的,比較少,畢竟年紀大了,總歸是干不動了。
對于大學生來說,工服雖然不是首選項,但仍然是一個機會。
畢竟每個人如果有的選的話,都會選研發(fā)或市場,但迫于自身實力(學?;驅I(yè)或成績),有時候這類崗位進不去,你又想進這家公司,那么,就可以考慮入職工服。
一方面,工服崗位對自身鍛煉大,另一方面,這類崗位其實也是一個跳板,是金子總是會發(fā)光的。如果你工服都能干得好,一般會有慧眼識珠的部門領導把你挖去,曲線救國。
有些人特別喜歡和人打交道,特別喜歡在一線控場,特別喜歡全面性的技術挑戰(zhàn),那這種人就屬于工服的料子,適合扎根這類崗位,在其中尋找樂趣。我們也應該予以理解和支持。
好了,以上就是關于工服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總而言之,工作沒有貴賤之分,只有合適與不合適。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和喜好,找到最適合的工作,才是成功的就業(yè)。
祝每個人都能找到心儀的工作!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