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卡生態(tài)DID用例解析
波卡生態(tài)DID用例解析
登陸ID:
在WEB2的網絡上,如果人們需要使用一款APP或者網站,則必須要注冊一次個人信息,包括自己的郵箱、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甚至家庭住址。如果需要使用多款APP或者網站,則需要多次注冊個人信息。
但是在WEB3的網絡上,人們只需要一款DID即可一次性解決個人信息注冊問題。這里以KILT為例,在天然擁有互操作性的波卡公鏈上,我們注冊一個KILT賬戶,可以無障礙登陸所有的生態(tài)項目。
這不僅解決了多次注冊的麻煩,還打通了所有項目之間的“對話”。使各個APP能夠連接起來,成為自己的“私人泳池”。像微信和支付寶之間不能通信、不能轉賬的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
隱私和數據所有權:
在WEB2的網絡上,由于注冊各種APP,我們的個人信息面臨分散泄露的風險。
第一,這是由于WEB2網絡的信息是直接寫入的方式。
第二,是由于APP后臺數據庫是集中式的存儲服務器保存
這種情況導致我們的個人信息保密難度極低。例如后臺管理員或者黑客,只要獲取后臺數據庫權限,即可獲得所有用戶的注冊信息。
而在WEB3網絡中,我們使用DID注冊的個人信息是以加密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個人空間中。這里仍以KILT為例,我們的推特主頁、郵箱地址、電話號碼等等,保存在一個加密盒子中。這有點像我們日常使用的鑰匙或者加密證書,在我們登陸某個APP時,我們只需要插入驗證或者授權即可。
至于授權APP可以獲得的信息,也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比如我只想授權APP獲取我的郵箱或者推特主頁。再比如我什么信息都不愿授權,則我可以僅僅使用我的DID賬戶登陸。
實際上,這項技術是自然而然的發(fā)展,是互聯網進化而來的剛需。簡便和優(yōu)化人們的使用體驗,為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優(yōu)質的環(huán)境。尤其是技術的進步,伴隨而來的改變,將大大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因此,我相信DID將會是未來的永恒主題。
以上案例中,波卡生態(tài)極強的互操作性,可以完美的實現DID的各種用途。這也是我強烈關注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