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閱讀理解題:“拙山盡”與拙山盡起圖在活動劇情中所包含的含義

拙,指笨或者不靈巧,通常用作形容一個人,笨拙、弄巧成拙,皆是其意。文題中所說的拙山,根據(jù)嵯峨的代述,并非有山卻有其名,應(yīng)是用通感的手法,去形容所描繪山峰的平淡無其。
也還有另一種說法,“拙”還有自謙的含義,比如拙筆。代入文題中,也可以理解為,畫師對自己所做所畫山峰的一種自謙行為。
夕筆下的拙山,通過嵯峨小時入畫的感受描述,應(yīng)是一幅盛夏的山水風景圖,畫中有“山巒疊起、卵石盈池、樹影婆娑、飛瀑直下”等形象意境,而這也應(yīng)是拙山盡起圖最本真的、最直接的描述。
但畫中的一處奇特留白,卻給了“嵯峨”“老主持”“畫師夕”三種不同的意境感受。
夕眼中的拙山圖,作為畫師的夕,根據(jù)文中描述,在她眼中拙山圖是一幅“興起而起,敗興而?!钡淖髌?,所描繪的就是這山,也就是這水,而被人所津津樂道的飛瀑下的數(shù)寸留白,也只是不想畫了所留,雖然之后看了覺得這留白,留的很是得體,又有情趣。就如她自己所說,“(這畫)如何理解,是看客自己的意思”,這句話也有未盡之意,她作為畫師,所做所想,只是自己的意思,并不能說明這幅畫的全部。

這層含義,將夕這種畫外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如果是單指拙山圖這幅畫,夕的畫外人性質(zhì)指的是她對這幅畫所表達的情感,不去理解、不去代入、不去體會,山就是我眼中的山,水就是我眼中的水,興起而做,興去而停,別作他想,與我何干。而如果夕的這種畫外人性質(zhì),是體現(xiàn)在這片大地之上,則是表達的是一種超脫的意境,居于大山之間,坐看云卷云舒,天下紛爭不憂我心,世間煩雜不擾我意,就如姐姐年后文所描述的夕形象,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社恐患者。
嵯峨眼中拙山圖,最為直接的描述是原文中“拙山盡起,便是畫中天地,無限延展之意”,在嵯峨的眼中,這幅畫是一幅“壯麗”的盛夏山水圖,飛瀑下的留白,取的是無限延展之意。這里最為直接的應(yīng)是體現(xiàn),嵯峨心胸開闊,眼界高遠。而通過全文對嵯峨的描述,也可以看出她赤子之心,內(nèi)外無垢,心胸更是仿佛能包容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所以她看到的拙山,是壯麗的山水圖景,她看到的留白,是飛瀑無限延伸的深遠。
老主持眼中的拙山圖,文中并沒有老主持看拙山圖的描述。但是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老主持看拙山圖的感受。
按時間順序,先是文中夕所描繪的老主持還是沙彌時的遭遇。

在跟隨夕的旅途中,在夕畫拙山圖的前昔。小沙彌遇到了一群遭災(zāi)的難民,那怕正常人見到別人遭災(zāi)受難,也會覺得心生同情,更何況是一個善良的小沙彌,只怕會和受災(zāi)的人一樣,感同身受。在夕的描述中,小沙彌不顧自身生死,不管全身傷患,誠心祈禱二千余二十四次,這里的祈禱結(jié)合環(huán)境理解,應(yīng)該是指傳統(tǒng)佛家的超度,也就是說在這次遭遇中,小沙彌為二千余二十四人做了超度的法事。一個善良的人,見自己想救助之人,在自己身前一個一個死去,這其中所包含的心靈拷問,有誰能體會。
就如活動劇情中,對水中撈月的禪意解讀,畫中人遭遇畫魎的攻擊會死去,可第二天卻會全須全影的復活,久而久之誰會在意這種死去,這種破壞。而相比于炎熔小隊所面臨的虛幻拷問,主持,也就是小沙彌,面臨的是實現(xiàn)的拷問,救會死,不救也會死,那是否救之無用。就如撈水中月,求鏡中花,只是自身一點心靈的慰藉,只滿足自己。
“他只感到悲傷與不解”
有了這次遭遇之后,就有了之后,夕做拙山圖的事。通過對活動中對夕的人物性格分析,夕本身還是一個善良且溫柔的人,不管是黎,還是主持,還是嵯峨,她都給予的救助。由此可以推斷,拙山圖的創(chuàng)作原意,應(yīng)該就是安慰身心倍受打擊的小沙彌。
活動中寫到,夕將這幅新作的畫,命名為“拙山盡”后,丟給了小沙彌,這和夕一貫的幫人手法很像,“你領(lǐng)悟得了,那就可以得到幫助,你領(lǐng)悟不了,那就繼續(xù)深陷其中”,大多數(shù)陷入深思的人,并不是需要別人的提點,而僅僅是需要一個能“自問”“自答”的機會,梳理出心中的念想,這里的小沙彌也正是如此。
而彼時小沙彌從這幅畫中,所領(lǐng)悟的便是“拙山盡起”的“起”字。
“拙山盡”與“拙山盡起”一字之差,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含義?!白旧奖M”中的盡,指的是全部、完結(jié),整體簡單意義來講,就是這幅畫將這座山畫完了。但結(jié)合飛瀑下的留白,就顯出了它更深層次的含義,萬物有始有終,生靈有生有死,思緒有起有伏,不能只求一幅畫,而概括此山的全貌,也不能只求一個人,來承擔世間的苦難,畫名為拙山“盡”,卻未畫“盡”拙山。
但當時的主持,似乎沒有理解上面這種含義,而是在“拙山盡”后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氨M起”中的盡,應(yīng)是指代全部。
如果說嵯峨看這幅拙山盡起圖,像是站在山峰之上,看下方瀑布飛流直下,落入虛無,就仿佛感受到了飛瀑在虛無中繼續(xù)流淌,體會無限延伸之意。
而主持看這幅拙山盡起圖,則好似站在山腳之下,看上方飛瀑直下,落入虛無,頓覺眼前這座山仿佛身在云端,扶搖直上,落根于九天之上,這便是這個動詞“起”的含義。
用較為理性的描述,便是嵯峨與主持坐標物與參照物的不同。嵯峨在山上,坐標原點為山,山不動,所以水動,水延伸至虛無,就如帶有箭頭的坐標軸,自然能體會出無限延伸的意境。
同理,主持在山下,坐標物是飛瀑,可以見水,卻不見山高,飛瀑下流至虛無,無法落地,自然心中所見之“山”越來越高,直上九天。
水落不盡則群山盡起,這便是老主持當時所理解的畫中意境,而這個意境給了當時的老主持什么樣的啟發(fā),則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解讀。
一是行為,老主持回東國后,收養(yǎng)孤兒創(chuàng)辦寺廟,依然做的是救人之舉,代表的是老主持心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
二是嵯峨的名字,嵯峨意為高山,是主持在嵯峨下山時給的名字,即是主持自己的內(nèi)心寫照,也對嵯峨的希望。
身在山腳,見水落不盡,覺群山盡起,一如人生苦難,見眼前諸事煩雜,便覺未來無望。但若向上行一步,則水退一尺,則山矮一截。亦步亦趨,如至山巔,則豁然開朗。
起是沙彌,盡是嵯峨。
以上,便是對活動劇情中“拙山盡起圖”的簡要分析。而對于羅德島來說,救治感染者的夢想也像這水中撈月,也見這眼前諸事煩雜,也覺這未來苦難無盡,但若亦步亦趨,救一個,治一個,養(yǎng)一個,是否也能到達山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