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洋品牌高端耳機干不過國產(chǎn)耳機了?


先說明這里的高端耳機特指“傳統(tǒng)的有線入耳式耳機”,標題放不下了所以沒有說完整。
大概10年前吧,具體多少年我記不清了,那時候提到高端入耳式耳機,就會說到“動鐵四大廠”,他們分別是UE、音特美、舒爾和威士頓。說起高端入耳式耳機繞不開這四個品牌。他們的特質(zhì)我至今記得。UE崇尚熱情洋溢的聲音,音特美給你足夠清晰的細節(jié),舒爾提供舒緩的中頻,而威士頓給你一個均衡溫暖的調(diào)音。
但如今,“動鐵四大廠”,UE已經(jīng)被羅技收購去了,消費級的入耳式耳機大概停留在UE900S這個小改款上,音特美依然在做動鐵監(jiān)聽……舒爾我聽到最多的就是SE846比較有名,更高端的是KSE系列的靜電入耳,但限制較大……而且非常昂貴;威士頓印象中出到了8單元的W80,有沒有更高端的入耳我記不清了,但如今你說要選擇一款3000元左右的音樂入耳式有線耳機,恐怕也很少會主選這四個品牌的耳機。因為國產(chǎn)耳機的選擇面太廣了,達音科、老人家、QDC,不香嗎?
為什么當年大家都崇尚洋品牌甚至只認可洋品牌的大牌耳機,不會選擇國產(chǎn),但如今國產(chǎn)品牌的認可度卻不斷提高甚至讓洋品牌不得不放下身段來和國產(chǎn)品牌競爭?我覺得有很多原因。

大概從2017年往后,國產(chǎn)入耳式的品牌猶如雨后春筍一般飛速發(fā)展,可以折騰出N個品牌并且往各種不同方向發(fā)力。
入耳式耳機技術門檻下降

十幾年前,之所以有所謂“動鐵四大廠”,很可能是他們有一些技術優(yōu)勢并且塑造了技術壁壘,其他的廠家拿不到好的動鐵單元,當時國內(nèi)也沒有那種公模的耳機。腔體一般都很簡陋。但如今,可能是3D打印技術的普及,用樹脂材料做出合適的公模腔體變得簡單且低成本,并且一些大廠的技術被下放,采購到一些好的單元,懂分頻和調(diào)音大概就能做出一只像模像樣的耳機。而聲學上,總體的結構改變并不大,讓不同廠家之間也并樹立不起獨自的優(yōu)勢。不像手機,高度一致的硬件導致各家競爭激烈最后都拼起了自研芯片,技術壁壘很高,所以只有幾個大廠的手機能成為真正的旗艦……耳機靠堆單元和調(diào)音就可以實現(xiàn)一般人滿意的音質(zhì),因此整體的技術門檻可能比起十多年前下降了不少,因此動鐵四大廠也完全沒有什么優(yōu)勢可言了。
人們對高端入耳式耳機的預期下降

10年前國內(nèi)網(wǎng)絡已經(jīng)普及了。但還沒有如今的信息量這么大。10年前你對耳機感興趣,基本也就去什么綠壇、耳機吧去問問題。那里充斥著廠家的宣傳,魚龍混雜,水文成軍。但如今,自媒體平臺的出現(xiàn),還有知乎、值得買這樣的平臺出現(xiàn),不可否定還是沒法幫你過濾廠家的宣傳和水文,但比起那時候信息量翻了好多倍,只要你愿意多做功課,多翻測評,一副耳機購買之前就能知道個十有八九……然而人們發(fā)現(xiàn),耳機的技術門檻并不高,技術含量并不高,卻可以賣出高價格,是因為耳機廠家需要靠高利潤來活下去。而為了可以讓這個模式不斷循環(huán),因此要不斷出新的產(chǎn)品,哪怕提升并不大,宣傳上加大力度的話,一樣可以保持產(chǎn)品的高利潤,讓舊款的產(chǎn)品在二手市場流通……讓新的“韭菜”嘗鮮買新產(chǎn)品……最終,覺悟了的消費者肯定是對高端入耳式耳機遠而避之……預期下降。

打個比方,5-6年前我認識一個朋友,她不懂什么發(fā)燒耳機,只想買一款足夠高檔的入耳式耳機,看到5000行貨的AKG K3003她就“壕”不留情地下手了AKG K3003。但現(xiàn)在,她的K3003壞了,結果發(fā)現(xiàn)高價格的國產(chǎn)耳機遍地是,什么UM水月雨多單元都可以7-8000,又發(fā)現(xiàn)當年的K3003只要3000多,你讓她再花5000買高端耳機?肯定是行不通的了。
國產(chǎn)品牌拿著做手機的思路在做耳機

最后給洋品牌高端入耳式耳機致命一擊的,還是“價錢”。國產(chǎn)耳機真的是和做手機的思路在做高端耳機。首先是堆料,料給你往死里堆……我恰飯過的某品牌,150塊給你整個靜電動圈…素質(zhì)是不錯的,這個可以聽得出。我看了它家,790快左右可以單邊整12個動鐵單元。我看了,單元配置確實廉價,是國產(chǎn)單元。并不是進口的聲揚、樓氏的單元。但奈何即便是國產(chǎn)單元,堆了12個分頻完,動態(tài)和聲場的水平總能堆出來,只要調(diào)音不是太糟糕,聲音打一下千元甚至越級打幾千塊的耳機也不是沒有可能的,起碼打掉10年前幾千塊的耳機完全沒有問題。對年前幾千塊的耳機,例如舒爾SE535這種,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去,能量都集中在中頻,單說高音和低音就完全打不過國產(chǎn)堆料10來個單元的耳機,頻響雖然是平直的,但聽感也太平了……
國產(chǎn)耳機又玩價格戰(zhàn),又堆料,硬生生把高端耳機的價格壓下來了。
你覺得低端的多單元耳機是智商稅?問題是外國人可不這么認為。

我之前就找到過國外的HIFI論壇,在那里中國制造的入耳式有線傳統(tǒng)可非常吃香。我說過,700不到的余音春紛,在全英文的HIFI論壇上可以被吹上天……還有800多的鑠耳Tape,老外的評價是,“在這個價位可以玩到這么好的耳機,我干嗎花500美元傻傻的買那種高級耳機”……是啊,價格!價格??!老外的錢也不是大風吹來的,誰都想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這種貪便宜的心理即便是去了西方也是一樣的……

我還看到日本的某個HIFI網(wǎng)站上搞了一個推薦的HIFI入耳式耳機的排名,基本全是中國國產(chǎn)的耳機品牌型號……不單單是西方玩家,日本人也非常喜歡國產(chǎn)耳機,就和日本人喜歡小米手機一樣。因為日本本土品牌根本不行了,國際上還認可的應該只剩索尼和鐵三角,(STAX也被漫步者收購了),而索尼鐵三角又賣得賊貴,相對的,QDC、SeeAudio、達音科等品牌在日本非常受歡迎,日本人就是喜歡便宜又好用的國產(chǎn)電子產(chǎn)品……你稍微關注下油管兒,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西方的發(fā)燒友也同樣對國產(chǎn)的耳機有高度認可。(頭戴也是,HIFIMAN)
所以,國產(chǎn)耳機的這波價格戰(zhàn),和堆料戰(zhàn),可謂是非常成功。
現(xiàn)在拜亞動力的謝蘭圖,行貨已經(jīng)跌到3700多了,剛出來的時候多少價格?6000多沒錯吧。所以你覺得有人還愿意花10000多去買森海塞爾的IE900嗎?有就是人傻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