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生水》解讀(五)
可以說,信息流承載著信息,于流動中生成“信息之天地”。
人傳達信息流,于此劃開邊界,創(chuàng)造并指向了一個“信息流場域”,把事物之敘述存在其中并關(guān)納,由此合成符號。
比如說,左引號“就起到了開放的作用,右引號”就起到了關(guān)納的作用,開關(guān)以“合”,起到承載的作用。
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的符號構(gòu)造語言,通過各種形式的語言交流信息,由此創(chuàng)造“言語場域”。
于此符號場域中創(chuàng)造名謂,可以生成此名謂的“正”、“反”、“同”、“異”,以“化”與“合”。
可以用各種名謂來表達“信息場域”:“符號空間”、“語言天地”、“意識形態(tài)”、“邏各斯”、“理念世界”等等。
名字不同,所指可以一致。例如,天地,東西,空間,場域四個詞可以異名同謂。
名字相同,所指可以不同。
例如,神明可以指星辰與雷電,可以指電子與光子,還可以指人。
有個指,有共指。
符號,符號之能指,符號之所指是可以流動變化的,由此符號之意指亦可以變化。
意指亦能作為流動之“指”,因此符號之意流是可以流動變化的。
即使多次地,從多個角度反復,也未必能把想表達的事物說明。
信息具有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因此,《易·系辭上》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p>
一、二、三、以“一”組成。
四的契文字形,是四個“一”堆疊而成。
五的契文字形,是“二”之中有“X”,為交流化合之意。
六的契文字形,像是“介”,侌昜,聚散之意。
七的契文字形,是“十”的字形,是北斗眾星于春、夏、秋、冬所指之線相交之形。
八的契約字形,就是“八”。八是“分”的原文字,四季分八節(jié)。
九的契文字形,是七字加“已”字,可以理解為北斗眾星已周轉(zhuǎn)一圈。
十的契文字形,是“一”旋轉(zhuǎn)90度的垂直版“|”,字形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演變?yōu)椤笆薄?/p>
大一,水二,天三,地四,五交流,化合為神明。
侌昜成六氣,北斗形七指四時。滄燃濕燥奏八節(jié),九星周轉(zhuǎn)謂之歲,過周成十而復始。
〇,口,亦無亦有。
上“五”下“口”,則形成“吾”的契文字形。
呂洞賓作《七言》曰:“天生一物變?nèi)?,交感陰陽結(jié)圣胎?!?/p>
人于生命之始,未區(qū)分“我”與“非我”,嬰兒處于“一”之中,處于“原始混沌之水”之中。
一切事物的信息不斷流淌于嬰兒,嬰兒于不斷地感覺中,于“水”中創(chuàng)造,開天辟地,建立場域。
從此,人于“道”中經(jīng)歷一切,以有無形成神明,以神明形成意識,重復地建設(shè)場域。
劃分場域之內(nèi)外,在道中反復經(jīng)歷事物,復制事物之“形象”。
反復地制作形象,一些并立的形像在場域中發(fā)生差異,形成對立之鏡像。
反復地建立差異的、對立的對象,始有“非我”與“我”,由此形成想象之能力。
構(gòu)造形式與模態(tài)的映射關(guān)系,將事物以符號指代,能通過符號進行表述,就形成語法能力。
聲音隱蔽于東西,東西顯現(xiàn)于光色。
對人來說,明亮到一定程度,就什么都看不見了,跟黑暗非常相似。聲響到一定程度,就什么都聽不見了,跟幽寂非常相似。
暗化神,神化明,明化暗,暗亦為神??梢哉f“神明”互相劃破、驅(qū)散、遮蔽、覆蓋。
人的意識可以轉(zhuǎn)化為“東西”進行傳播,就如日月投射出光明,光就如同日月之語言。
明光可對東西揭露和遮蔽,語言亦如此,具有指向性的同時,也具有遮蔽性。
因此,“神明”具有意向性,正如在人看來,光是“照向”某個方向一樣。
顯明中可以隱藏著神秘,而神秘中可以包含著日常。
一切在場事物,不是藏匿,就是現(xiàn)身。
然而,事物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因此始終有還未在場之神秘事物。
人對事物的認識,有已知與未知。
已知,現(xiàn)身,為明。藏匿,未知,為神。
某事物“明”,引人注目,卻可能讓人忽略其他事物。
某事物“神”,聽而不聞,卻可能使人注意此有異常。
再劃分之,人對于事物的認識,就有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和未知的未知四種。
神代表“有”聲,震撼,明代表“無”聲,平息。
可以說,人之神明既有隱含東西的外放性,又有凸顯東西的內(nèi)收性,亦可以說人之神明具有凸顯東西的外放性,又有隱含東西的內(nèi)收性。
神傾向由內(nèi)往外傳遞,明傾向由內(nèi)從外接收到;神表現(xiàn)為有聲的,明表現(xiàn)為無聲的。
意識場域隱含并凸顯東西,內(nèi)外和收放相互轉(zhuǎn)化,體現(xiàn)出先后之方向性。
意識為神明,有“明”,有“神”。
“神明”,能體驗和認識,能傳播和流轉(zhuǎn)的,能揭露和遮蔽的太之場域運動。
“我”的“外在”是相對開放的場域,“我”的“內(nèi)在”是相對收關(guān)的場域。
事物從“外”場域通達于“內(nèi)”場域,為明。
事物從“內(nèi)”場域通達于“外”場域,為神。
言傳為明,意會為神,神明,啟示與影響。
事物如從外對內(nèi)傳述,“我”感覺事物,為明。
“我”啟示事物,事物如從內(nèi)對外傳述,為神。
事物有可傳達、可感覺、不可感覺、不可傳達。
人由表及里,感覺東西并通過理解體會,以更深地感覺東西。
人的認識,能以由一般到特殊,又從特殊到一般的形式進行,就如“看山,是山;看的山不僅僅是山;看,山還是山?!?/p>
神明運動之流程,即體驗和認識、傳播和流轉(zhuǎn)、揭露和遮蔽等種種運動變化,可以統(tǒng)稱為侌和昜,或者說陰和陽。
明變?yōu)樯?,一道光照耀于“心”,如雷電般回響,形變?yōu)橐狻?/p>
神變?yōu)槊?,一道電迸發(fā)于“心”,如日月般流轉(zhuǎn),意變?yōu)樾巍?/p>
明中有神,人以“明”對東西進行思想,東西就作為“神”,
神中有明,人以“神”對東西進行傳達,東西就作為“明”。
侌,通神合明,昜,神化明達。侌昜,出神入化,聚明會神。
大一生水而起,以天地承神明,以侌昜化轉(zhuǎn)合。
太侌,籠統(tǒng)形象。
少昜,分析比較。
少侌,梳理合并。
太昜,明確具體。
滄,統(tǒng)計歸納。
然,運算演繹。
濕,綜合論述。
燥,抽象概括。
歲:總結(jié)統(tǒng)一。
反思,思想之思想,思想至思想,以返回思想本身并對其思想進行生成。
人之神明,以“反思”為始,以“返思”為終,周而或始。
大者,以天地為爐鼎,以神明用符箓。
大自然處處皆神明。人感覺天地而共鳴,作出反饋而響應(yīng),亦謂神明。
“天地”作為一個場域,是內(nèi)外通一的,人亦如此,意識場域是內(nèi)外連通的。
“我”既于外場域之內(nèi),亦于內(nèi)場域之外。
雷電一閃,聲音到達而消逝,然而人可以在“神”中體會到超越時空之感動。
《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明”亦如此。
光與音,體現(xiàn)了時空之距離,東西運動之差異,卻超越了時空。
人,亦可以傳遞穿越時空的感動。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信息交流,以形傳神,明意忘形。
陶淵明《飲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