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如何干擾孩子們的社交動力
iPhone出現在我們身邊僅12年,但從那時起,我們就已經吸收了各種屏幕,從適合我們手掌的設備到巨大的店面LED標牌。
然而,從自拍到讓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的社交媒體,屏幕入侵會影響自我形象、我們的交流方式,甚至是我們的感受方式。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早、以更多方式接觸屏幕,人們擔心的是,持續(xù)不斷的感官刺激正在與正常增長的大腦通路競爭社交和情商。
人類天生具有社會性。嬰兒在學會說話之前很久就本能地閱讀他人的內容。他們可以區(qū)分不同的面部表情。但是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更感興趣的是推斷可見外殼背后的心理狀態(tài)——另一個人的信仰、欲望和意圖。
這被稱為“心智理論”,最近在人類皮層中發(fā)現的區(qū)域被發(fā)現是這種推理他人思想能力的基礎。
早期屏幕曝光與正常發(fā)育競爭,因為生命的第一年是神經可塑性的高峰期。例如,視覺皮層在生命的前三個月發(fā)展其連接森林的速度最快,出生后大腦的體積每天增長1%,在0到2歲之間增長三倍。
早期經驗尤為重要,并且存在特定類型的輸入(例如,視覺、聽覺、觸覺)對發(fā)育中的大腦產生最大影響的關鍵時間窗口。突觸連接模式通過重復的感覺模擬和運動動作建立起來。
但是,當預期的刺激不存在或被推到嬰兒面前的平板電腦阻擋時,已經建立的聯系可能會發(fā)生逆轉。
在2010年iPad出現之前,幾乎可以肯定它是嬰兒世界中最有趣的東西。廣播電視已有70年的歷史,而在生命的前三年接觸特寫屏幕媒體僅在過去十年左右才滲透到文化中。今天的屏幕觀看場合,無論是自愿的還是被迫的,無處不在。
屏幕競爭是大腦發(fā)育的典型特征,因為在一個地方的收益會在其他地方造成損失?;谄聊坏囊曈X和聲音對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意義,而持續(xù)的刺激會增強基本的感覺通路,但會犧牲那些注定會成長為社交智能和參與網絡的更復雜的感覺通路。
屏幕不僅是對別人,對自己也是如此。與朋友共進晚餐的特點是不斷受到干擾。我們抓著手機,把它們帶到廁所、床上,幾乎無處不在。
許多人對手機有著如此強烈的情感依戀,最近的一項統計顯示,18到24歲的人每天檢查手機210次,或者大約每五分鐘一次。重度智能手機用戶僅在10分鐘后就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焦慮,因為他們無法使用智能手機,即使他們的設備不在視線范圍內,也會引起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