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紅樓夢|73 以正邪兩賦辯證的看待襲人的不作為

襲人與寶玉初試云雨,反獲賢名,晴雯與寶玉清清白白,卻遭誣陷。晴雯一生要強,坦蕩磊落,即便遭受誣陷,也要讓人看看她得意的樣子,她的身世讓人感到惋惜。
晴雯在臨死前還在和世界抗爭,她與寶玉的深情告白,句句平常,卻句句戳人心。情到深處已無情,只有滿腔憤懣和委屈。晴雯留下指甲,留下自己紅綾襖,她至死依然愛紅,依然存著對寶玉的癡情。晴雯身上帶有絕不屈從的心氣,帶有中華民族的忠魂傲骨。她是怡紅院最鐘情的丫頭,她象征忠貞,是白帝宮中的芙蓉花神。

然而晴雯死后,麝月、秋紋、襲人表現得一個比一個冷漠,還不如兩個小丫頭同情晴雯。在晴雯被抬出去時蓬頭垢面,懨懨弱息,在晴雯遭受冤屈時,也無人照料。
司棋犯了實錯,繡橘毫不在意,哭得久久不散。晴雯分明遭受誣陷,卻沒人敢問。當晴雯去世后,秋紋麝月遮掩避諱的樣子,讓人心寒,一句物在人亡,顯盡炎涼。怡紅院本是愛紅的地方,卻因為王夫人一次震怒徹底暗淡了。

但是,這又不能把責任都怪罪到她們身上。怡紅院的丫頭們沒有盡到情分。這其中我想有這幾點原因。
一是、襲人麝月秋紋懾于王夫人威嚴,不想受連累,連寶玉都不敢忤逆王夫人,她們做下人的更不敢出頭。
二是、晴雯太要強,生了病不想讓寶玉擔心,受不了委屈誣陷,不肯屈服,有困難總是強忍著,不想求助他人。而司棋放下芥蒂,哭訴著與迎春繡桔告別,也不會使挽留的人難看。
三是、賈家生病以凈餓為主,導致晴雯的病越拖越重。常人三天不喝水就能渴死,七天不吃飯就會餓死。而晴雯被趕出去的時候,已是四五天水米不沾牙。
晴雯在五十二回生病時餓了三天好了,這次餓了四五天不見好,回去之后又被其哥嫂埋怨,說了許多歹話,受了氣,導致病勢加重。
再者、是擔心癆病傳染,湘云、鳳姐、尤二姐、李紈、司棋一個個病倒、后來晴雯也病得很重,第七十回又寫放風箏驅病,我想在賈府里蔓延的病也是不能被忽視的因素。

可即便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襲人麝月秋紋作為與晴雯朝夕相處多年的姊妹,卻對晴雯的離去,對她遭受誣陷十分冷漠,看到這里怎能不讓人氣憤。
晴雯是忠貞自由的象征,而襲人麝月就如麻木的民眾。如魯迅的《藥》里所講,當革命者的鮮血染紅了刑場,麻木不仁的看客一樣是加害者,但是我們又不能苛責他們。
我們怨恨她們是因為文明進步,我們不怨她們也是因為文明的進步。
她們的冷漠麻木,也象征當時民眾,對抗擊清軍的民族英雄,遭受誣陷抹黑時的麻木??刹苎┣塾植荒芄肿锼齻?,襲人不是致使晴雯蒙冤受辱,含恨而終的背后元兇,寶釵也不是破壞黛玉婚姻的始作俑者。

她們都是薄命司里的苦命人,歸根結底,造成她們悲慘人生遭際的罪魁禍首,是腐朽冷漠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禮教文化。
封建制度約束人性,禁錮思想,逐漸讓人窺不見本心,而失去真情真性,最后都變得斤斤計較蠅營狗茍。
沒有自由便沒有真相,人的財富必然為大盜所積聚,沒有真情就無法構建牢固紐帶,國家也毫無凝聚力。
人們在封建專制的禮教文化熏陶下,慢慢將對國家民族的赤子之心抹殺,取而代之是形而上的約束。理學并不是強有力的粘合劑,打倒了領頭的,便是樹倒猢猻散,大難臨頭各自飛。得民心者得天下,歷史一次次證明,強大的凝聚力有多么重要。
襲人朝秦暮楚,沒有晴雯純凈的赤子之心,可是當王夫人吩咐將晴雯凈身逐出時,晴雯哥嫂仍是得了三四百金,可見襲人也不是無情無義之輩。

在明末清初那段歷史,難道投降清廷的人都是壞人嗎?我覺得不是人民不夠忠貞,而是封建統治者自身驕奢淫逸、愚昧腐敗,無法團結民眾,導致偌大個國家如同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當生存已是難題,家國恩義就是海市蜃樓。官逼民反,統治者自取滅亡,也怨不得人。
從江陰百姓的奮死抵抗可以看出,大部分百姓都是忠誠愛國的,只是統治者將這種精神,用僵化迂腐的理學思想禁錮鎖死,逼迫人們做奴仆。既然統治者自己宣揚皇權天授,那么換個皇帝只是換個天而已,天不會改變,而地下的人還需要茍延殘喘。
大善至惡物極必反,堅持虛偽的正義,必然被虛偽的正義裹挾,變得愈加虛偽。底層人民必須十分虛偽才能爬到高位,最后導致真的變得假的,假的反而成了真的。竊國大盜成了拯救民眾的救世主,而保護家園的英雄最后變成了土匪強盜。這是封建王朝的悲哀,而不是中華民族的失敗。

普通人很容易被環(huán)境輿論影響,在當時社會,很多人認為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誓死抵抗,拉著江陰百姓一起送死,做出無畏的犧牲,只求自己的好名聲,是不顧百姓死活的機會主義者。他們是破壞民族融合的壞人,而吳三桂、洪承疇、孫可望等等歸順滿清的封疆大吏,則是促進融合統一的有功之臣。
在當時,把頭發(fā)剃個精光,留個能穿入銅錢的小辮兒,被贊成雅容,是高貴的象征。明朝失敗之后,清軍打著剿滅反賊,共赴國難的口號,聲稱恩養(yǎng)朱姓王,最后卻把他們趕盡殺絕取而代之。當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大清又宣稱將日本海軍打的屁滾尿流,因為打的太慘,而不得不仁慈賞給他們兩億兩白銀當作慰問。

在這樣充滿狡詐和欺騙性的話語下,和愚昧落后的思想管控下,能說是民眾不夠善良,不夠忠誠嘛?
在這樣矛盾復雜的社會背景下,我認為曹雪芹批判的并非是像襲人這樣順從的百姓,而是希望人們能辯證的認識這個世界,能夠識破封建統治者虛偽狡詐的話術伎倆,為后人打破鐵屋提供勇氣和力量,更為誓死保衛(wèi)家園的民族英雄正名,為中華民族留下一抹鮮紅精神。
襲人晴雯譬喻了那些歸順滿清的人民,襲人選擇順從,而晴雯選擇反抗。《紅樓夢》的偉大在于,書中充滿對立性,但這種矛盾不是善惡是非的對立,而融入了更多哲學思考。

襲人外表溫順,心里一直存著攀求富貴的心思,她是現實秩序的維護者,而晴雯則是理想世界的追隨者。
晴雯在前面的形象并不好,她說話直接,得理不饒人,大觀園的小丫頭沒少被她數落,一些婆子也早看不慣她,初看此書人們會覺得晴雯不好,而批書人也好心幫晴雯解釋。
晴雯雖然脾氣暴躁,風風火火,但是她敢為所珍視的人付出一切。她真情真性,疾惡如仇,痛恨自私自利偷偷摸摸處心積慮往上爬的人。
她們身上都有一些缺點,每個人的天賦秉性不一,也不能因為性情脾氣好壞,就判斷她們的善惡。我們習慣性地將人分為好壞兩面,殊不知我們都忘了相互關懷相互理解的情誼。

正邪兩賦的核心邏輯是自然變化,將變化之物化為不變是為邪,順應自然變化是為正。宇宙循環(huán)往復交替更迭,人類作為循環(huán)的一部分,如果阻礙了這種循環(huán)就是非自然的。
從個體層面角度考慮,襲人晴雯均是順應自然,順從當時規(guī)矩和自己本心,這是自然的狀態(tài),而不能稱之為邪。
所謂的邪是打破這種自然的事物,如封建專制的貪婪嗜血,如破壞人性的禮教文化。即便是王夫人,也不能說她就是十全的惡人,王夫人身上的邪,大多是當時社會所賦予的,源于她處的位置,和接受的思想。另一部分是只順從情緒和偏見,在應當負責的時候,摒棄了自己的責任。
而賈寶玉的正,來自于他順從本心與自然,體現對他人的關懷與熱愛,然而他也有思慮不周,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這種邪一部分也是當時社會賦予的。

正邪的本質是破壞與維護,是自然與非自然,從維護的角度考慮,襲人是正,晴雯是邪,然而襲人維護的是非自然的環(huán)境,晴雯所破壞的是充滿邪氣的環(huán)境,這樣晴雯又是正,襲人則是邪。
正邪相依,相互成全,曹雪芹基于正邪兩賦, 自然和諧的哲學理論,給出了自己認識世界的答案,就是有情世界。每個人在自己認知和能力條件下,應該盡量不辜負彼此之間的感情。
《紅樓夢》也教會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對于襲人這個角色,我們應當辯證的看。
襲人嫉妒晴雯,不夠赤誠直率,她反感晴雯放縱了寶玉,這是她的認知和能力所決定,但她也有純良溫順的一面,當寶玉需要她時,她仍是想著為寶玉考慮。
人的天賦秉性不同,不可能每個人都像晴雯那樣具有反抗精神。比如迎春性格柔弱,我們不能要求她非要如探春一樣堅毅果敢志向遠大,這樣便是非自然。
就如寶玉續(xù)《莊子》說的那樣,將釵玉展示在合適的舞臺,把花麝栽培在合適的土壤,讓其盡情展現自己的姿態(tài),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精彩。

《紅樓夢》應從正反兩面去看,從家國隱喻,襲人歸順了滿清不夠忠貞,而從個人角度來看,她們的命運并不能由自己做主。明末清初百姓身上大部分的邪,都是大明王朝所賦予的,農民起義軍也是為了生存才揭竿而起。
大明那一套儒家治國理論,十分迂腐僵化,不自然不真實,不遵從實際,這種制度的本源就是邪。反觀清初統治方法,順從自然,又充滿野性,跟著自己就有肉吃,不然就死路一條,這種策略在動亂年代具有優(yōu)勢,這也是后金在長期斗爭中總結出來的生存經驗,也因他們順從自然法則,而取得了成功。
但是清朝在衣食無憂生活富足后,便開始驕奢淫逸,閉關鎖國,這是非自然的方式,最后也導致與世界脫軌,敵強我弱一觸即潰。
現在的人們忌恨襲人是應該的,如果都夸襲人,反而說明我們文明落后了,然而如果都是貶低襲人的,則又忽略了作為人的自然本性,則是不客觀不自然。
大多數人是正邪稟賦于一身,只能在正邪的兩端螺旋向上盤旋,不斷向善,而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無私為別人付出。而區(qū)分她們是否良善,在于她們關鍵時候的選擇,能否為他人多考慮一些,是落井下石還是雪中送炭,有沒有為了欲望名利就辜負了彼此之間的感情。而從批書人劇透的內容,襲人麝月都沒有辜負她們心中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