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第:參觀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南京市中山南路南捕廳15號、17號、19號和大板巷42號、46號宅院,為清代著名文人甘熙的故居,所以被稱為“甘熙宅第”。它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2006年5月25日,這里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1月30日清晨,參觀完太平天國博物館后,我來到甘熙宅第的圍墻外。在這里繞了一大圈,才找到北面的正門,拿出自己的工作證,便可以免費進入?yún)⒂^。
這里也被稱為“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由毗鄰的四組多進穿堂式古建筑群構(gòu)成,占地面積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400多平方米。這個建筑群坐南朝北,既有江南民居的清新雅致,也有北方大院的渾厚大氣。
如今,這里的院落被改造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和南京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館。從北側(cè)的入口處進入,從南側(cè)的出口處離開,穿行在一座又一座小院之中,通過大量文字、圖片和文物,感受南京豐富多彩的民俗和非遺文化。
南門
小園
這里院落的布局嚴格,左右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后高。步入其中,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為門廳、轎廳、正廳、內(nèi)廳等。?
在前方以友恭堂為核心的三座廳堂內(nèi),為甘氏家族歷史陳列。他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丞相甘茂,其后甘寧、甘卓等都為戰(zhàn)功顯赫的名將,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為家訓(xùn),書香門第,詩禮傳家。
甘貢三
藏書
在中軸線盡頭的建筑內(nèi),為南京民居建筑藝術(shù)展廳。這里陳列著大量民居建筑上的木、石、磚的雕飾,抵消了建筑原本的沉重感,使建筑更富有文化和神韻。雕飾的內(nèi)容均為吉祥圖案,表達了主人的理想追求或平靜淡薄的情懷。
這里有一件直徑約45厘米的圓形磚雕,原本鑲嵌在宅院的照壁之上,包含“麒麟獻瑞”和“福在眼前”的美好寓意。正中間是一只回首張望的麒麟,樹枝上有一只口銜銅錢的蝙蝠,周圍的房屋、樹木、河流等景物雕刻的淋漓盡致。
民居磚雕
麒麟獻瑞?福在眼前
走到中軸線的南端,折向西側(cè)的建筑群,更多的院落呈現(xiàn)在眼前,仿佛置身于“迷宮”之中。每一座建筑內(nèi),都是不同的展廳,包括南京鐘、戲曲臉譜、金陵工巧、金陵十八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等陳列。
但是,由于展廳面積有限,所有的展覽都很小,僅限于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零星的幾件展品,大多都是復(fù)制品,所以沒有多少內(nèi)容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不知不覺,我便加快了自己步伐,在每個展廳停留的時間都非常短暫。
戲劇臉譜展
戲服
本以為這里的展覽就是這樣了。但是,走進北側(cè)的兩座大廳,室內(nèi)空間竟然開闊起來,四周的展柜里面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民俗文物,包括家具、器物、服飾、刺繡、書畫、泥塑等,色彩艷麗,充滿喜氣。除了靜態(tài)的展示之外,還可以參與其中——
在展廳的中央,擺放著一件鮮艷的扁形籮筐,將3歲以下的孩子放在里面,可以體驗曾經(jīng)的“抓周”習(xí)俗。如果抓到升斗和算盤,孩子長大以后善于經(jīng)商;如果抓到烏紗帽和印章,象征著未來的仕途坦蕩;抓到書本,熱愛學(xué)習(xí);抓到刀劍,武藝過人;抓到金銀,吉祥富貴。
南京人為了孩子身體健康,避免炎熱的夏季茶飯不思,一直流傳著“立夏稱重”的習(xí)俗。在每年立夏的時候,特制一件巨大的桿秤,用麻繩掛在房梁之上,下方再吊一個大竹籃。然后,讓孩子坐進去,人們移動秤砣,稱出孩子的體重,確保他們的身體正常。在展廳里,也制作了一桿秤,小朋友們可以坐在秤盤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