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nóng)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nóng)》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度圃姟反嫫湓娝木怼?/p>
李紳(772年—846年)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江蘇無錫人。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祇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jīng)義。15歲時讀書于惠山。青年時目睹農(nóng)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nóng)》詩2首,內(nèi)有“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nóng)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yīng)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jiān)助教。 后離京至金陵,入節(jié)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后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卷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fā)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歷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jié)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并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jīng)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jié)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后又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于故鄉(xiāng)無錫。贈太尉,謚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于《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作品賞析
【注釋】:
[1]禾:禾苗。
[2]日當午:太陽當頭直曬的時候,指中午。
[3]餐:飯。
[4]皆:都是。
[5]秋成萬顆子:一作「秋收萬顆子」。
這首憫農(nóng)詩,寫出了農(nóng)民勞動的艱辛和對浪費糧食的憤慨。在盛夏的正午,農(nóng)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淌滴在莊稼地里??墒钦l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nóng)民的辛苦啊!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乖『土耸?,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并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chuàng)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nóng)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xiàn)「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nóng)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xiàn)出四海之內(nèi),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lián)起來,便構(gòu)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敢凉M」是為了更有力的「發(fā)」,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xiàn)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jié)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nóng)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nèi)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nóng)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看鸢甘呛芮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chǎn)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chǎn)了赤貧。勞動生產(chǎn)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chǎn)了洞窟。勞動生產(chǎn)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chǎn)了畸形?!?br/>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nóng)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nóng)民用血汗?jié)补嗥饋淼?;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yīng)該知道的。但是,現(xiàn)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無數(shù)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yǎng)犬長食肉」的驕奢??梢?,「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后唐末農(nóng)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nóng)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xiàn)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nóng)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xiàn)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jié)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xiàn)力。因此它雖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卻無單調(diào)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nèi)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jié)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