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5.25 《夢溪筆談》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25、《夢溪筆談》
? 北宋著名法家、自然科學家沈括寫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晚年在潤州[1]夢溪園隱居時,用筆記文學的體裁寫成,自序稱:“予退處林下,時紀一事于筆,謂之筆談”。全書共二十六卷,另有《補筆談》三卷,《續(xù)筆談》一卷。原書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shù)、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等十七類,共六百零九條。它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僅包含著豐富的科學史料,并且具有鮮明的尊法反儒的傾向。
? 沈括生活的北宋,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有了新發(fā)展,科學技術也有許多新的進展。《夢溪筆談》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的光輝成就,記載了勞動人民向自然作斗爭的卓越貢獻。像“布衣”畢升發(fā)明的活字版印刷術、治理黃河老工人高超關于合龍門埽的三節(jié)施工法、匠師喻皓的《木經(jīng)》及其建筑成就等勞動人民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它都作了詳細記載和介紹,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許多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它還記錄了沈括本人在天文、歷法、物理、醫(yī)藥、音樂、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廣博見聞。
? 它反映了作者從自然本身說明自然的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思想。它指出事物的存在是“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其變化“皆有法”;認為今之高原,昔可以為海濱,概括了自然界的發(fā)展變化。同時,它體現(xiàn)了作者敢于批判古人、“權威”、“經(jīng)典”,敢于沖破舊框框的厚今薄古的戰(zhàn)斗精神。比如它把當時被奉為經(jīng)典的《神農(nóng)本草》,說成是“最為舊書,其間差誤尤多,醫(yī)不可以不知也”,并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對其中的謬誤作了糾正。
? 它還暴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指出在王安石變法以前封建官吏“唯以受賕為生,往往致富者”,痛斥當時的司天歷官“皆承世族,求名食祿,本無知歷者”,他們“懵然愚院,殆不分菽麥”,卻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秹粝P談》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王安石新政的贊頌,還記錄了所謂“正史”中沒有記載或被歪曲了的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以及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事跡,對反動統(tǒng)治集團和孔孟之道都是有力的批判。
? 由于作者的階級立場和歷史條件的限制,該書也記載了一些迷信荒誕的故事。但它的主流是好的。對這部著作,我們應遵照教員的教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2]
注:
[1] 今江蘇鎮(zhèn)江。
[2] 《毛澤東選集》一卷本6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