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小國寡民
?
老子說“小國寡民”
?? ??????????????文/涅槃
?
老子的語言讀解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直譯:國家小且民眾少,“君主”(主語,文中省略句子的主語;下同)即使擁有國之重器‘軍隊’也不要輕易使用、更不要用于侵略戰(zhàn)爭。教授民眾尊重生命、敬畏亡靈,適應變更。雖然擁有車及船,但是不要作為軍車、戰(zhàn)船使用。雖有強兵悍將無需對外陳列(陳:陳列,指排兵布陣、指軍事行動)。教導民眾回歸本性、遵循自然、尊重生活,使民眾能夠衣食無憂,同時也教化民眾認識到:有食而覺其香,著衣而覺其美。遵循禮教、居住無憂,這樣生活安定、社會安全。對外:與鄰邦諸國互相守望、互通訊息,使自己的民眾能夠安享天年至死也不需看得動軍事去增援鄰國。
縱觀道德經(jīng)全文正在理解老子的思想,運用老子的心聲讀解。那么此篇短文老子意在安居、守望、互助、發(fā)展以及向往和平。并非簡單、空洞地說‘安貧樂道’,而是反對因貪婪導致的無恥擴張、掠奪、戰(zhàn)禍。文中老子悉心教授小國之君,當立足根本、切合實際、愛惜民生、注重穩(wěn)定、休養(yǎng)生息、同時與鄰國友邦互為守望、以守為綱、量才、量力支出、息兵事、興國旺。
小國寡民:的意思是說國家國土面積小而且人民數(shù)量少。春秋時期有一百幾十個諸侯國。有一些諸侯小國的國土面積非常小。小的差不多與現(xiàn)在的行政村面積相仿,至于國民人口就是更加稀少。說文解字注:“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保ňW(wǎng)絡(luò)應用)
當時的諸侯王國基本上都是周天子賜封,受封諸侯或具有顯赫戰(zhàn)功,其封國封地肥沃廣袤故而稱邦稱國。這其中也不可避免有一些受封人戰(zhàn)功略遜,進而其封國甚?。桓锌赡苁侵T侯國君封其子弟疆域也統(tǒng)稱為國,這樣的國自然是小國寡民。凡此種種小國的存在確實無虛。自然而然這樣的小國的國民就少之又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國家擁有了軍隊這樣的重器,而不輕易地去使用。此處‘ 什、伯’之意,先前諸賢均解釋為兵制。的確這里就是指兵、軍隊的意思,‘使有’當為國君使國家擁有了。等于說‘吾有勝人之兵,而不興戰(zhàn)’及重器在握、備而不戰(zhàn)。這一點符合老子遵循自然(道),反對‘人為戰(zhàn)爭’的根本思想。同時說明老子強調(diào)需要擁有強兵,國家需要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使民重死而遠徙:使民眾能夠尊重生命、敬畏亡靈,遵循接受這深遠的(指生死)變更。通用版本有異于‘長沙馬王堆帛書版’,通用版本為‘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較流行的通用版本為漢王弼編著。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王弼在編著這本《道德經(jīng)》的時候,有意無意地注入了王弼本人的一些見解與推論、推斷。王弼所處的漢時代《道德經(jīng)》已經(jīng)有所遺漏與缺損,同時王弼之前也已經(jīng)有諸賢對《道德經(jīng)》增刪,所以王弼理所當然地根據(jù)自我的認知對《道德經(jīng)》進行增刪校編,這種做法也近乎合情合理。通用版的‘使民重死而不遠徙’的意思是:‘使民眾能夠尊重生命、敬畏亡靈,而不作出深遠的變更(認知)’。這里我參照帛書版本,解釋為‘教導民眾尊重生命、敬畏亡靈、遵循、接受深遠的變更。遠:深遠;徙:變更。
有車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 雖然擁有車擁有船,卻不要作為軍車、戰(zhàn)船使用,雖有強兵悍將也無需對外陳列。就是說不輕易發(fā)動軍事行動。這里是對上面說的‘器’作進補充說明,國不可無重器。國之重器貴在自重,且不可擅兵,不可強兵。同時也是對小國寡民的進一步說明,不可以因為國小民寡而意圖通過兵事擴張、侵占他國版圖,更不能通過戰(zhàn)爭擄掠他國民眾。陳這里指軍事行動。乘:兵車;乘之:作為兵車之用。陳:陳現(xiàn)、陳列;陳之:指排兵布陣喻軍事行動。
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教導民眾回歸本性,淳樸地生活。此處‘復結(jié)繩’意為回歸本性。結(jié)繩是古老的作業(yè)方法,老子當然知道‘結(jié)繩計數(shù)’的原始性。毋庸置疑作為春秋時代的大家(老子的智慧當時代的公認),老子自然熟練掌握‘比’、‘興’、‘賦’等文學手法。所以這里是說教化民眾淳樸為用,而非老子期望人民回歸結(jié)繩記事的原始生活。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吃飯自我感覺香甜,穿衣自我感覺美麗,民眾能夠自覺遵循禮教,居住安穩(wěn)。這里強調(diào)‘需要尊重’民眾的自我真實感受,老子即深知廟堂之言不可以信,也深知需要認真聽取民聲的重要性。
鄰邦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與鄰邦諸國互相守望、互通訊息,使民眾安享天年至死也不會發(fā)生軍事往來。這里鄰邦指鄰國;望:瞭望,古有觀望烽火臺之制;以烽火傳達軍事信號,這里引申為守望;相鄰的國家相互觀望烽火臺,及時訊息溝通;所以說相望是指互相守望,互相照看。雞犬相聞:也是借喻,指互通訊息;老死不相往來:民眾至死也不需要互相派兵幫助鄰國,老子在此處寄語‘鄰國互為平安(老子文中多用互文、比、興、賦等),無需派兵求援?!?/p>
?
?

附:
帛書版本: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通用版本: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
?
?
注:引用網(wǎng)絡(luò)有關(guān)老子及道德經(jīng)等信息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