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德國瓦斯坦克
二戰(zhàn)時德國作為一個缺乏石油的國家,在獲取了羅馬尼亞的油田后,又瘋狂地向蘇聯進攻,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要占領高加索地區(qū)的油田。然而,隨著戰(zhàn)爭的消耗加劇和高油耗武器不斷投入戰(zhàn)場,德軍的油庫迅速告急。
為了解決燃油缺乏的問題,德國科學家就開始嘗試研發(fā)采用其他燃料的戰(zhàn)車,這些戰(zhàn)車在當時被稱為“燒劈柴的坦克”。

安裝煤氣動力系統的I號坦克底盤


在I號坦克底盤上安裝III號坦克炮塔與煤氣動力系統的實驗坦克

模擬美軍M3輕型坦克的I號“煤氣”坦克
其實,那些“燒劈柴的坦克”并沒有什么高科技,原理和現在環(huán)保公交車上使用煤氣、液化天然氣是一樣的。只不過當時使用的是煤炭或者木炭,通過專用的氣化爐生成煤氣后注入發(fā)動機燃燒。由于德國擁有豐富的煤炭儲量,再加上雄厚的工業(yè)基礎,研制出使用煤氣作為動力的坦克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安裝煤氣動力系統的II號坦克底盤

使用煤氣作為動力的“黃鼠狼”自行反坦克炮

使用煤氣作為動力的德軍半履帶車
由于德國人的未雨綢繆,早在I號、II號坦克上就曾使用過煤氣動力技術。有些坦克可以在汽油、天然氣、煤氣等燃料上自由切換,用現在的話講,它們是一種混合燃料坦克。到后來,德國人在煤氣動力技術上越用越純熟,一些半履帶裝甲車、自行反坦克炮,甚至是“黑豹”中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都開始背上煤氣罐。有資料顯示,一輛“黑豹”坦克攜帶6個裝滿煤氣的高壓鋼瓶,能在公路上跑100多公里,你說牛不牛!


安裝煤氣動力系統的III號坦克底盤
與傳統的汽油機相比,氣化爐的使用效率較高,氣化階段就能把大概75%的木炭或煤轉化為可燃氣體。有統計數據顯示,使用氣化爐的車輛行駛10萬公里所消耗的能量,大概能夠使汽油車輛行駛15.4萬公里。刨除運輸、加工等損耗,1噸劈柴約能代替365升汽油。據稱到了二戰(zhàn)中后期,德國人甚至開始研發(fā)燃燒稻殼、秸稈等燃料的發(fā)動機,這樣可以有效利用烏克蘭地區(q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相關產物,以便代替汽油。


使用煤氣作為動力的IV號坦克
二戰(zhàn)中的“新能源”豹式坦克




雖然“燒劈柴的坦克”有不少優(yōu)點,但缺點也同樣明顯。首先就是燃料攜帶非常不便,試想一下,拖著數噸劈柴或煤炭的坦克其作戰(zhàn)能力還能保留幾分?其次,煤氣與汽油一樣屬于易燃易爆品,外掛攜帶幾乎不可能。最后,隨著盟軍對德國本土展開戰(zhàn)略轟炸,生產煤氣的工廠被嚴重損毀。德國終于陷入了燃料匱乏的絕境,而“燒劈柴的坦克”也沒能得到大規(guī)模的應用。

安裝煤氣動力系統的虎式坦克底盤?



使用煤氣作為動力的“虎式”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