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衍傳 第二卷 第十三章 上平新令 真神人也
繼栗川樓風(fēng)波后的第二日,以孫柏谷與公孫景為代表的一眾邾離郡重要官員都抵達了上平縣,上平縣令帶領(lǐng)縣衙十?dāng)?shù)位重要官員在上平縣城外十里處恭候迎接。
馬車之上的公孫景體質(zhì)薄弱,經(jīng)過一連三日的奔波,身體早已疲憊不堪,此刻看到遠遠前來等候的上平縣令、縣丞等人,稍稍泛白臉上不禁浮現(xiàn)出幾分喜色,緊跟著腰板兒似乎也挺直了不少。
能做到一縣之尊的,自然也不是普通人,至少他上平縣令吳浩源不是。
上平縣新任縣令吳浩源,本身只是一小小秀才出身,卻能夠成為一縣之令,可謂是深諳為官之道,看破了宦海之浮沉。
秀才作為一種功名,說低,要遠勝于平民百姓,見七品及以下官不跪,見鄉(xiāng)大夫及以下貴族不跪,擁有從仕的權(quán)利,可如果硬要說很高,單是一個舉人就能將其壓死,更遑論進士了。
即便是邾國這等微弱子爵國而言,平均每年也能有數(shù)十位舉人,即便是進士也能有三五人。
邾國一國唯有十四城,分別為十一縣城、兩郡城和一王城,也就意味著一百多萬人口之中唯有十一位縣令,兩位郡守,一位王城尹。
縣令雖然品階不高,唯有六品而已,但對于邾國而言,可謂是一方封疆大吏,不僅能夠處理、決斷幾乎所有的政務(wù),還能夠插手軍隊事務(wù)。
別看王城百官,四品、五品一大片,但若論權(quán)力,怕是拍馬也不及一個小小六品縣令,不過是借著能夠上達王聽,這才能夠作威作福罷了。
每年數(shù)十個舉人,三五個進士,舉人與進士尚且難以爭得的縣令尊位,如今卻是被他一個小小秀才拿捏在了手中。而且這吳縣令的年齡似乎并不算大,還不到不惑之年。
倘若換了其他人,如果是大多數(shù)喜愛溜須拍馬的,就要搞出什么花鼓,什么絲竹,再聚集數(shù)百人的歡迎隊伍,至不濟也得叫來縣衙所有官吏,列隊相迎,一個歡迎儀式恨不得辦成登基大典;
如果是少數(shù)品性剛正、自視清高的,怕是會連縣城都懶得出來,以圖展示不屑于諂媚的態(tài)度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jié)操。
但是吳浩源此人的做法與這些人都不相同,可謂是獨一份。
吳浩源沒有糾集上百人的隊伍,但是卻帶領(lǐng)上平縣內(nèi)十?dāng)?shù)位重要官員于縣城十里外歡迎,這足以表現(xiàn)他對于到來之人的重視與尊重,而且沒有表現(xiàn)出刻意的討好,就像此刻的公孫景等人,都覺得吳浩源對自己這些人是百分的重視,但是也沒有因為這樣的行為而對他產(chǎn)生厭惡的情緒,因為他的行為本身就不是一種諂媚。
僅憑這些,就足以說明這吳浩源是一個擅于揣度人心,并且工于為官之道的人。
更重要的是,公孫景等人名義上是從邾離郡撤離,但是其本質(zhì)與敗逃無甚差異,倘若張揚迎接,怕是一種赤裸裸的嘲諷,如若不加理睬,那怕又是最直接的鄙視,而吳浩源的處置方法,卻是最為妥帖得當(dāng)?shù)摹?/p>
“松林啊,你可知道,這上平縣令是何許人也?”
公孫景坐了許久,終于是看到了遠處相迎的吳浩源等人,心中不禁一陣欣慰,對著身邊的孫柏谷詢問到。
孫柏谷神情微動,略加停頓,回答道:
“吳百川,年紀不過三十有八,至于功名,卻只是秀才。柏谷了解不多,但也有所耳聞。”
公孫景輕撫胡須,感慨道:
“是啊,不過是一小小秀才,卻能身居縣令之尊,而且,還是在當(dāng)下時局,做了這上平縣之縣令,且正值壯年。松林,可知他是如何做到的?”
孫柏谷立刻說話,將目光投向遠處恭立等候的吳浩源等人,徐徐道:
“或許,便是如此?”
公孫景大笑。
“不錯,便是如此!若有機會,定要多與其來往,此人絕非池中之物。此刻便已如此,若是有朝一日風(fēng)雨大作,可不就因風(fēng)而起,順雨直上了嗎?上平縣尊,真乃神人也!”
正值吳、邾二國與宋國、邾濫山妖戰(zhàn)爭之時,能夠頂替前任叛國縣令章駒坐上這上平縣令的,又豈會擔(dān)心無風(fēng)可乘,無雨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