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恒星全部熄滅,宇宙會是一團漆黑嗎?是否再也沒有光明?

如果宇宙中的恒星全部熄滅,所有恒星都變成了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那么宇宙會是一團漆黑嗎?宇宙是否沒有了光明呢?這是我們對宇宙未來的設(shè)想,所有恒星都演化到了終點,是否就意味著宇宙會陷入永久的黑暗呢?

這其實并非絕對,我們對于宇宙中的光的定義其實只是可見光,我們能看見的可見光在光譜中其實占比并不大,還有需要我們無法看見的光,以波的形式在宇宙中傳播。人類的雙眼能看見的光只有一個很小的范圍,很多都是我們看不見的。陽光中也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光,比如紅外線,紫外線。這些光超出了眼球的感光范圍,只有特殊的高感光儀器才可以成像。

如果恒星全部熄滅,它們失去了高強度能量輻射的能力,但最基本的紅外光還是存在的。比如白矮星,中子星,極高的溫度會無時無刻向外輻射紅外光線和電磁輻射,只有當宇宙所有物質(zhì)全部冷卻下來后,輻射才會消失。而這個時候,宇宙才真正陷入了絕對的黑暗。沒有任何儀器可以檢測到來自其他地方的輻射,也自然無法成像,就看不到任何東西了。

不過這種完全冷卻的現(xiàn)象并不容易出現(xiàn),至少也要等到幾萬億年后才會發(fā)生。宇宙中恒星的演化不斷消耗物質(zhì)和能量,每顆恒星熄滅的時候總會保留一些物質(zhì)和塵埃在太空中,而這些物質(zhì)和塵埃是形成新的恒星的原材料。宇宙中的初代恒星都是一些巨大的巨恒星,在這些超大的恒星死亡后,它們釋放的塵埃物質(zhì)就會形成二代恒星,二代恒星消亡后,剩余物質(zhì)會形成三代恒星。當然有些時候在初代恒星消亡后,形成二代恒星的同時,一些邊角料也會形成一種紅矮星,這種紅矮星是恒星的最小形態(tài),并且壽命極長。

太陽屬于第三代恒星的可能性很高,但也只有100億年的壽命。當太陽變成一顆白矮星時,有大約一半的氣體和塵埃會散布到宇宙空間中,這些氣體和塵埃在機緣巧合之下可能會形成第四代恒星。而這一代的恒星壽命相對會更長,如果只是形成了紅矮星,那么它將有幾萬億年的壽命,很可能會一直發(fā)光發(fā)熱到宇宙毀滅。比如在太陽系隔壁,比鄰星就是一顆紅矮星,質(zhì)量大概只有太陽的12%,它的壽命能夠達到3萬億至4萬億地球年。

所以正常來講,宇宙哪怕到了毀滅的最后一刻,仍然有著為數(shù)不少的恒星存在于每個星系。不過那個時候的星系沒有現(xiàn)在的繁星點點,就像是點著蠟燭仍然堅持運行的暗影星系。偶爾會發(fā)出一些比較明亮的光,那是白矮星碰撞變成中子星,或者中子星碰撞變成黑洞,又或者是黑洞撕碎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場景,就像是放鞭炮一樣不斷閃光,每一次閃光都意味著一個星體被吞噬或者被合并。

如果那時候地球還存在,人類還能觀察夜空,除了一些隱約可見的紅矮星外,只能看到星空中不斷閃光的la型超新星爆發(fā)。人類再也不愁看不到超新星了,不光能看到,還能跟放鞭炮一樣,看它們連環(huán)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