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園》、
? ?讀巴金先生的《憩園》真的是五味陳雜,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一座園子兩代主人,看似沒有聯(lián)系的兩代主人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楊家老爺曾說過的那句:不留德行留財產(chǎn)給后代是靠不住的。這句話也證實了楊老三和小虎的命運(yùn)。作為憩園久主人的楊老三曾闊綽一時,然而他卻是在外邊吃喝嫖賭,那一段真的是有點讓人憎惡的,他花光了父親留下的財產(chǎn)、他又花光了妻子陪嫁的東西,花光了所有財產(chǎn)他的地位也在家里下降,他成了一家人厭惡的人。然而不知為什么我對他卻是恨不起來的,憩園要賣的時候他挺出身不讓買,那是他父親親筆畫的圖建造而成的,他不愿意把這座園子賣了。然而,弟兄們卻一直吵嚷著賣掉,大家好分錢,最終大兒子簽了字。從此那座屬于楊家的宅子易主了,賣了園子花光了錢的楊老三落魄了,一家人靠著大兒子這個職員的工資來源生活,過得清苦。這時的楊老三不回家,他沒有了經(jīng)濟(jì)來源。最終不得不回到家里,小兒子和妻子是愛他的,不愿與他計較前嫌,而大兒子卻忍受不了這樣的父親,他對他大呼小叫,他給他難看,他當(dāng)著他的面趕他走,他恨他……其實,這時的楊老三是很可憐的,他走了離開了家,住在一所叫做大仙祠的破里。他從富家子弟淪落成了乞丐,多少次夜里他曾偷偷回過家去看看,多少次他內(nèi)心里又是想回家去的,想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然而他回不去,大兒子恨他,他也受不住那樣的低眉順眼。最終他會去偷拿別人的東西吃,被人打的不省人事。在城外做苦工,他雙手不堪入目、別人奴役、他的眼睛里是一潭死水,最終他死了,再家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死去了,死去連個尸首都沒留下……其實,最后看到這一段真的是很心疼他的,如果當(dāng)初年輕時沒有那樣的是不是也許是另一番境遇?其實,人的一生都是這樣的,有時候一旦你走錯了關(guān)鍵的幾步,整個的人生就被注定了!
? ? ?書中最讓我為之動容的還是楊家小少爺對楊老三的真摯,兒子愛父親可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世間又能有幾個人像楊家小少爺一樣?從不會嫌棄父親,無論他是落魄還是遭受眾人唾棄,他對他始終如一。楊老三住在大仙祠,他每天去看他,他忍受著被誤解被罵的難堪去已經(jīng)易主了的園子里摘花,只是因為他的父親愛花,他背著媽媽和哥哥偷偷給父親送吃的,在父親被打了的時候,他不顧一切沖進(jìn)人群護(hù)著父親,這個十三歲的孩子比同齡人更早熟、更懂得人情世故,懂得愛,他懂事的讓人心疼,在楊老三離開大仙祠出城后,他從來沒有停止尋找父親,從來沒有忘記父親……在那棵茶花樹下他一次次站著看樹上刻的父親的名字,他一次次回憶和父親一起的美好時光!是的,這個園子承載了太多他的美麗回憶,承載了太多他對父親的愛……最終他不知道父親死了,心里還是留存著美好的希冀,其實這樣的結(jié)局也許是美好的。這個十三歲的孩子承受了太多太多……
園子的新主人是一對夫婦,丈夫是個挺開明的人卻獨(dú)獨(dú)對前妻留下的兒子執(zhí)迷不悟,妻子是個漂亮的女人,她是男人后來又娶的,但她是個美麗大方而又富有浪漫氣息的女子,她熱愛看書、熱愛生活、臉上永遠(yuǎn)漾出著美麗溫馨,她好似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她和丈夫之間似乎是讓所有人羨慕的,然而并丈夫沒有看出他的憂愁,在對于小虎整天賭博、住在姥姥家不歸、不去學(xué)堂的管教上她不便于多問,可是她內(nèi)心里還是很關(guān)心小虎的,她怕他學(xué)壞,放養(yǎng)的形式,想著有錢就行的管教,最終的小虎溺水身亡了,這也許是必然的,如果他沒有溺水身亡,也許多少年以后他也許走的路是楊老三的路。再一次又證實了那句:對于后代留財產(chǎn)不留德行是靠不住的。
? ? 這本書里揭示著親情、對孩子的教育、人情之間的冷漠,對人性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對那種舊式家族的流連都是力透紙背的!
04
《寒夜》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種訴說不出的悲涼,全篇小說里充斥著一種壓抑的氛圍,像寒冷的冬夜里看不到黑暗的盡頭。小說的人物并不多,但在這不多的人物身上演繹出了一段悲哀的人生,一段曾經(jīng)的歷史。
曾經(jīng)帶著理想帶著青春光輝的汪文宣有志于為教育事業(yè)而努力,他一直想開辦自己的學(xué)校,在那里種下自己的希望,然而為了躲避戰(zhàn)事他和妻子母親兒子來到了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圖書公司做校對工作,曾樹生在一家銀行工作,這樣生活著的一家本可以和和睦睦,但在這個小家庭里卻演繹著一幕幕唇槍舌戰(zhàn),婆媳之戰(zhàn)成了中國多年以來的不爭之實,文中的婆媳之間似乎把這種戰(zhàn)爭演繹的似乎有點不可理喻。
? 一邊是受過新式思想追求自由獨(dú)立的媳婦,一邊又是裹過腳帶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婆婆,這樣的婆媳之間是有鴻溝的,矛盾爭執(zhí)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宣的母親看不起媳婦沒有和兒子舉行婚禮就同居,而樹生有她的理由,作為具有新式思想的女性她不在乎這些。無數(shù)次她罵她的兒媳只不過是兒子的姘頭,罵她是“花瓶”,在這個家里永遠(yuǎn)是兩個女人之間的征戰(zhàn),也許這個婆婆她是可憐的,她的生命里只有兒子這么一個男人,她把太多的愛傾注在他的身上,她怕文宣對樹生的愛超越對她的愛,她的心里是充滿了嫉妒和狹隘的。夾雜在這一次次的爭吵中的文宣是痛苦的,一邊是生他養(yǎng)他的媽媽,一邊是他最愛的妻子。他愛母親怕母親傷心、然而他也愛妻子怕妻子受委屈,公司里遭受同事的歧視,回家還要忍受兩個女人的爭執(zhí),他忍氣吞聲,他借酒澆愁,他的心是苦的。他病了,得了肺病,最終妻子離開他去了蘭州,他絕望,他無可奈何,他只好祝她幸福!最終在抗戰(zhàn)勝利的鑼鼓喧天里他凄涼地死去了。當(dāng)他的妻子再回來時,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這是個悲苦的故事,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在那個戰(zhàn)亂逃亡的時代他有理想也不能去實現(xiàn),家里的爭吵、公司里的冷眼,讓他一次次屈服給了現(xiàn)實的無奈,他只有用無限的忍耐去苦笑著應(yīng)對生活,曾經(jīng)他也曾無數(shù)次想象等到抗戰(zhàn)勝利,可是一次次他得希望被現(xiàn)實打壓。最終抗戰(zhàn)終于勝利然而他也死去。
?我想樹生她是愛文宣的,到是她更愛自由,更愛無拘束。從另一方面來說,她的內(nèi)心也是苦的,和文宣在一起這么多年從來沒有受到婆婆的正眼看待,不斷的爭吵、外邊的誘惑、丈夫的懦弱、內(nèi)心的孤寂,以及對自由的渴望讓她逃離這個家,也許最終她會嫁給陳主任,但是否他們會幸福?我們不得而知。
我想在整個人物中最無辜的要算是小宣了。媽媽的不關(guān)心,爸爸也沒有怎么管教他,寄宿在學(xué)校功課也不怎么跟得上。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沉默寡言,擁有著與年齡極其不符的沉寂。作為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本該是最天真活潑好動的年紀(jì),然而他不具備同齡人的這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