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14.2 民主主義革命
【本文轉載自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第二節(jié) 民主主義革命
? 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中葉,先后都經過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這種革命是反對封建農奴制度,反對封建主階級統(tǒng)治的革命,是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除障礙的革命。當時革命的動力,包括資產階級,農民和無產階級。由于當時無產階級還沒有完全形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在革命中的不得不充當資產階級的助手,而農民只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后備軍,革命的領導權掌握在資產階級手里。因此,革命的結果是資產階級取得政權,確立統(tǒng)治地位。
? 到了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進入腐朽的、垂死的階級。這時,在一些還沒有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的、封建地主階級還占著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還要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個歷史時期發(fā)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如1905-1907年的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十七—十九世紀西歐各國的革命有著根本不同的特點。1905年的俄國革命是在無產階級已形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已經展開,資產階級趨向于和封建勢力妥協(xié)、甚至直接投入反革命營壘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因此,俄國資產階級已經失去了十七—十九世紀中葉西歐資產階級的那種積極作用,它已不能夠領導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的變化和階級矛盾的變化,使得無產階級必須而且能夠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聯(lián)合農民,孤立自由資產階級,徹底破壞沙皇制度和地主土地所有制,才有可能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得到真正勝利。
? 在指導1905年革命的過程中,列寧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列寧指出,資產階級需要革命進行的得不堅決、不徹底,以便他們可以依靠舊制度的某些殘余來反對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卻需要把革命進行的十分徹底,因為“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得愈充分,愈堅決,愈徹底,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就愈有保證?!?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1]無產階級能夠而且應當成為這個革命的領導者。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必然以有利于農民和無產者的形式來實現(xiàn),必然要建立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并且必然要轉變?yōu)樯鐣髁x革命。列寧的這些思想對帝國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 在帝國主義時代,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還要廣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殘酷壓迫,阻礙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發(fā)展。為了便利其無止境的掠奪,帝國主義一方面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內部的封建勢力相勾結,保持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并使封建地主階級成為自己侵略和統(tǒng)治這些國家的支柱;另一方面,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豢養(yǎng)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作為其直接統(tǒng)治人民的代理人。在許多國家,大買辦階級發(fā)展成為官僚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壟斷著一國的經濟命脈,來為帝國主義服務。[-]。帝國主義同被壓迫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買辦資本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主要矛盾。隨著這種矛盾的發(fā)展,就必然興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注:
[1] 列寧:《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載《列寧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