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萬華鏡 #18|尋找外星人:真的是黑暗森林嗎?

著名科幻小說《三體Ⅱ:黑暗森林》提出了一種“宇宙社會學”,主張宇宙中的任何文明,為了爭奪資源以維持自身生存,在無止境的相互猜疑中,消滅任何其他文明是唯一的選擇。此時,“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無論他們遇到什么風吹草動,都會毫不猶豫扣動扳機。這樣一個宇宙社會學或者說黑暗森林思想實驗,憑借驚心動魄的結論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網絡上討論外星人,黑暗森林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它被視為對費米悖論的一種解釋:我們之所以至今沒有發(fā)現外星人,是因為他們通通都藏起來了。
不過,小說畢竟是小說,現實宇宙到底是不是黑暗森林呢?這個問題或許只有等到我們真的與外星人接觸過后才能知道答案了。
事實上,黑暗森林的思想在哲學上并不新鮮,早在17世紀,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就在他最著名的《利維坦》中,以早期人類社會為背景,討論過類似的黑暗森林,他稱之為“自然狀態(tài)”。霍布斯認為,社會是天然地無序的,權勢是人唯一的依靠。(權勢是人賴以獲得利益的資源、能力和手段。)于是在不可分享的利益面前,人們會大打出手;而當一個人正占據一定的權勢時,他不得不考慮到其他人馬上會來爭奪這份權勢,自己已然處于危險境地,從而必須先發(fā)制人,在自己尚且占據這份權勢的時候消滅潛在的敵人;最后,面對復雜的猜疑網絡,人們甚至會在無利益的情況下動手,殺一儆百。這就是競爭、猜疑和懾服,其終局就是 “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原因不是別的,正是人性使然。
作為在哲學史上留名的大哲學家,霍布斯清楚意識到“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的結論需要大量前提條件作為支撐。為了說明這些條件,《利維坦》這本主要討論政治哲學的書竟然是從“什么是感覺”、“什么是想象”開始的。以《利維坦》為參照,我們能夠很快發(fā)現宇宙社會學在理論上的不足之處。宇宙社會學宣稱,星際文明彼此之間的距離太過遙遠,以至于文明社會的內部結構和性質,“都被這樣巨大的距離濾去了”。然而在實際論述中,宇宙社會學使用了大量的常識心理學詞匯,如“需要”、“猜疑”、“善意”、“惡意”等等,這些術語一方面并不指稱行星尺度的現象、實體或者性質,另一方面則實際上源自于我們對人類社會甚至人類個體的內在結構的認識。換而言之,宇宙社會學中至少包含了兩個隱藏條件:第一,常識心理學是關于人類心智的真理;第二,常識心理學不僅適用于人類,而且覆蓋一切可能的文明社會中的個體。這樣的黑暗森林是由與假想中的人類具有相似心理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文明構成的,甚至就是由多個假想中的人類文明構成的。
在宇宙社會學的設想中,所有文明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先發(fā)制人作為自身生存策略。如果宇宙社會維持在這種狀態(tài),那么先發(fā)制人就必須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是最優(yōu)策略,否則奉行這種策略的文明就會在競爭中逐漸被淘汰。然而,先發(fā)制人的激進策略到底是不是任何環(huán)境下的最優(yōu)策略,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不過我們知道至少在地球上,事情并非總是如此。我們既能看到鱷魚這樣奉行先發(fā)制人的激進策略的動物,也能看到老鼠這樣遇到危險扭頭就跑、奉行“逃跑主義”的動物,還能看到水牛這樣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以牙還牙策略的動物。這些動物的同時存在似乎暗示著這樣一種可能:只要所謂“逃跑主義”或者其他什么溫和策略在滿是激進策略的宇宙社會中成為最優(yōu)策略,那么先發(fā)制人就不會是所有文明的共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