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者》雜談:從和字的“相應”之義看悟道與選擇

漢字“和”,除了近年來幾近共識且廣受官方推崇的“和諧”之義,還有《說文解字》中“相應也。從口。禾聲?!钡摹跋鄳苯忉尅?/p>
當下提倡的和諧,主要有和睦協(xié)調(diào)、和解、配合協(xié)調(diào)、和好相處等義。與《書·堯典》:“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p>
中“協(xié)和”?的和睦、和諧融洽意思相近。與《說文解字》作者許慎生活年代相近的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注解《詩·周南·關雎》時寫道:“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其義類似?!吨杏埂烽_篇一段:“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睂Α爸小迸c“和”都有解釋。
又如《晉書·摯虞傳》中有:“施之金石,則音韻和諧?!逼涿黠@是指音調(diào)、韻律的協(xié)調(diào)。而和不等于同,《論語·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顯然,“和”字的和諧一解是儒家、道家等諸學派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哲學中的主要理念,不論對個人還是國家、對內(nèi)治理還是對外交往方面都有不容忽視的意義。
而和的“相應”之義,從《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钡摹跋嗷ズ魬?、應和”、《墨子·號令》:“大將使人行守,操信符,信符不合及號不相應者,伯長以上輒止之,以聞大將?!敝械摹跋喾稀?,再到后來廣泛使用的“相適應、相宜”之解。未脫離相互應和、匹配之義。在我看來,引申到理念層面或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更進一步,因勢利導。能量的分析判斷與運用也是如此,沒有一勞永逸、放之四海皆準的固定刻度,動態(tài)地看待發(fā)展和變化,相應而為,才不容易一葉障目、自欺欺人。這點受一位已故前輩啟發(fā),自己用之能量體系證偽與自救的應用也有體會。
新一代中國人,自卑感會少一些乃至部分人自豪感占多數(shù)。幾十年間,中國人在經(jīng)濟、民生提升方面抓到些重點,有一個較長的穩(wěn)步上升期,綜合國力(特別是工業(yè)體系及制造業(yè)能力)、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均有所建樹。而且有更多中國話語、能講出中國故事——用中國人的文化走出一條強民強國的復興之路。相較此刻仍處于動蕩、戰(zhàn)亂中的地區(qū)和國度,中國人從溫飽邁向富足過程中有時機騰出余力去考慮一些嚴肅問題。
近兩百年來中國的經(jīng)歷,或許能讓部分國人有切膚之痛和清醒反思,同時意識到看待中華文化需有視角轉變,而非達到某個狀態(tài)、形成某種相對有利的局面就回到一條已被證實并不高明的老路上去。如西漢宣帝在談到漢朝治國制度時就提到“霸王道雜之”,先不細究其“霸道”(法治)和“王道”(教化)在當今社會的可行性,起碼體現(xiàn)了不同思想綜合搭配的理念。目前,不少學者、智庫成員在形容中國當代治國理念時會用到“外儒內(nèi)法”,且往往是比較樂觀的,似乎依此法就足以平步天下、無后顧之憂了。以我粗淺的認知來看,在一些無法充分展開論述的講演場合,用類似概括特征的詞語是可以的,但過于信賴某個名詞甚至長此以往陷入定式之中,則弊大于利。儒法可用,也可以將某種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理論作為核心,但世界時刻在發(fā)展,視野不必限于此。一如內(nèi)外兼修、軟硬兼具、充分實力保證下的“和”,不僅應考慮面上風光的和睦融洽,也需重視“相應”的實事求是、殺伐決斷,求匹配當下現(xiàn)實、變化與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最優(yōu)解,在一定高度上去決策、布局,而非甫一領先就固步自封。
和字的“相應”之義不易發(fā)現(xiàn)或引起重視。從這點看知識的習得,不應看主流與否,呼聲大小,也不應過分持實用主義態(tài)度取其部分而忽視其它(實用主義在決策與實踐方面的好處多過治學)。全面扎實的積累與獨立思考,都不可或缺。積累是否扎實可從全面性、深度等方面檢驗,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不少人知道公驢和母馬雜交所生馬騾(騾子)一般不能生育,卻不清楚廣東部分地區(qū)所稱泥鴨(普通話騾鴨則更易分辨些)同樣源于雜交、有此困擾;獨立思考則往往可從逆向思維和細節(jié)處嘗試:除了科學與技術等特定領域,不贊同過于非黑即白的思維,有些事卻可從細節(jié)清晰分出黑白乃至荒誕,如無意中看到的“XXX,某黨黨員,信仰:佛教(該黨規(guī)定不能信仰宗教)”。
所謂悟道,于我本人而言可看作由能量體系出發(fā)、階段性或某時刻對自我與外界萬物、客觀規(guī)律的透徹認知,對身前身后人事的洞察,一種平靜(不一定無欲)但世事洞明的狀態(tài)。如同之前在關于痛苦、解脫、欲望和涅槃的那篇文章中提到,對佛教來說,悟道僅僅是一個開始或階段性標志,要達到涅槃還需經(jīng)過不斷修行、實證、親證。筆者不求涅槃,但悟道對我的重要性類似:是自身信仰道路的最新確認或修正——不僅覆蓋能量本質、毀滅終局、痛苦底色、荒誕無常等自定概念,也是對包含“直面絕境、穿越荊棘、向死而生”自救之道的最新注腳,某種意義上可視作一次系統(tǒng)升級乃至重裝。此時面對選擇與行動,就像下一步邁左腿還是右腿,各有什么預期、后果,需要承擔什么均已清楚,只需要根據(jù)自己準則去做決策。
近兩年在悟道方面的時間精力,更多花在自救之道,這點在過往手記、文章及小說《自救者》中都有詮釋,在此補充幾點作存檔用。
自救之道闡述的路徑,除了可能適用自己的生存、求生,或許也對個別有意愿自救或求生的人有些許啟示。但除此之外,并不意味它對全數(shù)抑郁者甚至所有人群適用。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藥,既不能包治百病,也無法確保治愈任何一名抑郁者。事實上,我還沒有見到過什么藥能治百病,也不認為有這種藥存在。它只是可能對某個普通人的某種癥結有效,比如我的抑郁。它針對人身處絕境的狀態(tài),多為明確具體的困境、絕境,若有人認為其日常絕境同樣需要重視與應對,也可參照。同時,它的前提是獨立思考、用心認知自我與外界、不逃避地執(zhí)行等,這本身如“不逃避”本身就是一些抑郁者的癥結,所以在自救之道的某個環(huán)節(jié)要求“試驗者”自我克服重要一關從而繼續(xù)試驗,本身是苛刻的。它的一點效用是指出了這條可能存在的潛在路徑(對自己而言,明確存在),講清注意事項, 讓有心人即便臨近漩渦,也不至于浮萍般隨波逐流、越陷越深。增強些內(nèi)心抗沖擊的準備,增加些走出眼前絕境的可能性。另外,自救之道并非一錘子買賣,階段性走出仍可能面臨反復,這是絕境的存在形式和特性而非路徑無用,畢竟絕境與痛苦都不是一勞永逸可消除的,此消彼長、常在是常態(tài)。再次陷入,參考類似路書再走出一遍就是了,整個過程不是原地踏步,至少穿過了前一個絕境。人生就是這么個并不高深的探索、折騰過程,除非毀滅或達到佛教所稱涅槃、徹底歸于靜寂。
比較道家的無為和佛教涅槃所需的無欲,自己的自救之道不是無為、無欲的。但因為涉及到無情等概念,那么需要對其中的有為和有欲做一個說明。這里的有為,不是外放的無節(jié)制的有為,而是指悟道之后所選擇的方向,不是無所謂、也非無為,而是通過自身行動實踐積極地直面、應對。而其中涉及的一點欲望,主要是改變現(xiàn)有困境、走出絕境的欲、意愿,如果路徑中明明有這個部分還硬說是無欲,至少是不恰當?shù)?,所以我說算是有欲。這個欲與前面的有為一樣,都是有節(jié)制且在一定限度內(nèi)的,并非為所欲為、妄為。某一部分的濫用,足以摧毀整個系統(tǒng),自救之道亦然。
真正的道,至少應在分析層面穿透幾乎所有疑問,深入淺出,且不隨時空轉換而失效;實踐層面亦存可能性,部分待文化、科技等條件接近或滿足后驗證。
在知識、見識、道理的扎實學習體悟基礎上,才有源源不斷真智慧產(chǎn)生。當智慧成體系積淀后才可能真正趨近看清、看透乃至成體系悟道,然后才是選擇(此時在近乎耳聰目明的狀態(tài)下選擇,更多在于意志層面的篩選,除無常的不可抗力影響外,往往已能先見大致結果)。否則,選項本身便可能充滿謬誤,隨機盲目的沖動決策,即便堅定執(zhí)行換來不壞的結果,更多也是撞大運,難以持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