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無何奈何,紀曉嵐心知肚明:乾隆御筆親批的《明史》,為何熬成了百年爛尾蝦?

包括《史記》在內,沒有任何一本史書的修撰時間比《明史》更長: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算是“立項”,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由張廷玉進呈最終定稿,連頭帶尾加起來,歷時九十五個年頭。
歷時九十多年編修而成的《明史》本應成為史書中的精品甚至極品,但是我們細看《明史》,就會發(fā)現它就像一只鮮美的大蝦,整體都是近乎完美,但是尾巴上卻有一些霉斑和腐爛,滿漢全席熬成了一鍋“爛尾蝦”。
百年修得同船渡,變成了百年修成一史書,然后這史書中就鬧出了天大的笑話:“獻忠黃面長身虎頷,人號黃虎…………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strong>
這是《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中的白紙黑字,如果它寫的是“六億”,可能還有人會辯解:“古代的六億跟現在的六億不是一回事,可能是六十萬、六百萬!”

但是《明史》連狡辯的機會都不給留,它直接寫成了六萬萬,就那么經過層層審核并經過乾隆皇帝御筆親批刊印發(fā)行了。
除了數字有誤,《明史》修撰者地理方面也很無知,把很多早已納入漢唐宋元明版圖的地方,統(tǒng)統(tǒng)劃為了“外國”。哪些地方劃錯了,請恕半壺老酒不能細數,因為這會授人以柄。
清朝人修《明史》,自然是不能把自己說成是外國的,這倒也有情可原。愛新覺羅家族世代為大明邊將,幾乎是世襲的建州衛(wèi)指揮使,他們入關,也是以“破賊”“助明”為名的:“我大清兵破賊于山海關,五月,入京師,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謚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strong>

給崇禎皇帝上謚號,多爾袞等于替順治皇帝福臨繼承了朱由檢的皇位,然后又對朱由檢的同宗和后裔進行了犁庭掃穴般的追殺。
很多難以自圓其說的事情,可難壞了《明史》編修人員,幾易其稿不過審,直到歷經康雍乾三朝的張廷玉接手,這才柳暗花明過了關。
從紀曉嵐等人編修《四庫全書》時發(fā)生的一系列怪事中,我們能找到《明史》出現低級錯誤的主要原因:張廷玉無可奈何,紀曉嵐心知肚明,《明史》之所以被修成了“爛尾蝦”,乾隆皇帝“功不可沒”。
實事求是地說,《明史》的整體水平還是極高的,敘事也比較客觀公正,并沒有對明朝帝王將相進行太刻意的抹黑,對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評價,更是高到了頂點:“帝天授智勇,統(tǒng)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后所未有也。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strong>

朱元璋獲得近七百字的贊語,這在史書中是極其罕見的,就連崇禎皇帝,也獲得了許多悲憫與同情:“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這就是清朝史官的為難之處了:明朝的皇帝不能寫得太好,也不能寫得太壞,只能褒一半貶一半,清朝取代明朝才能不那么令人反感,給崇禎上謚號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南明曾經給朱由檢上廟號他上廟號思宗、毅宗、威宗,但是后人卻往往只記住了清朝人給他的謚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端皇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莊烈帝”。
清朝這一手應該說是很高明的,《明史》對明朝不吝溢美之詞,但是在很多細節(jié)上都出現了令人捧腹的疏漏,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乾隆皇帝身上。

乾隆皇帝也是有一定水平的,他一生寫了好幾萬首詩,在數不清的名人字畫上留下了自己的印章。
“十全老人”弘歷繼位的時候血氣方剛,睥睨天下唯我獨尊,這一點主編《四庫全書》的紀曉嵐是深有體會的:在乾隆皇帝面前,犯點錯誤沒啥,但是表現的比皇帝還有水平,那就很危險了。
張廷玉不但是三朝元老,而且是高官世家,他能成為康雍乾不倒翁,為官之術自然是修煉得爐火純青,知道怎樣編寫《明史》才更容易過審:出現一些無關痛癢但又很明顯的錯誤,由皇帝親自指出來,然后大家跪下去高呼“萬歲圣明”,再“虛心改正”。
皇帝老兒高興了,下面的事情就好辦了,《明史》終于通過了最后一道審核,主編的名字也變成了張廷玉,前面幾十年的辛苦功勞,也都歸了這君臣二人。

留下漏洞讓皇帝補,這樣能顯示出皇帝的圣明,但是這里面也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皇帝也沒發(fā)現怎么辦?
提起這個問題,《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紀曉嵐肯定是一肚子苦水:那就只能將錯就錯了,皇帝已經終審的稿子,誰還敢再改?不要頂戴花翎和吃飯的家伙了?
乾隆皇帝“審定”《明史》和《四庫全書》只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不可能把所有的錯誤都挑出來,他遺漏的錯誤,張廷玉是萬萬不敢、也不肯指出來的。于是有意和無意間制造的錯別字和常識錯誤,就這樣保留了下來,如果乾隆再看仔細一點,就會拍著桌子質問張廷玉:張獻忠殺了六萬萬人,明朝有那么多人嗎?他把人都殺光了,我們在四川是在跟誰作戰(zhàn)?

乾隆的怪脾氣,其實歷朝歷代皇帝和上位者基本都有:一定要挑出一些毛病,來證明自己比所有人都有文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像張廷玉那樣成熟老練的大臣,必然會故意留下一些疏漏,以便讓皇帝圈點斧正。
皇帝有了炫耀的資本,臣子有了頌圣的幾乎,皆大歡喜之后,好好的一本《明史》修成了爛尾蝦,這可能是乾隆皇帝想不到的,也是張廷玉和紀曉嵐這樣飽學鴻儒不愿意看到的。
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不管張廷玉有多無奈,也不管紀曉嵐有多門兒清,都無法改變《明史》和《四庫全書》白璧微瑕的既成事實。
我們細看《明史》,就會發(fā)現“張獻忠殺人六萬萬”這樣的錯漏不止一處,這個黑鍋似乎也不能由張廷玉來背,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經過無數道審核程序的煌煌正史,出現這樣違背常理的文字,就沒有一個人看得出來嗎?發(fā)現六萬萬數字不靠譜的人,是沒敢指出來,還是剛一開口就卷鋪蓋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