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與山西初探
社稷與山西初探
選自《文物世界》2011年02期,田世升
社稷,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土神與谷神,是上古時代國家的象征與代稱。相傳上古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烈山氏之子柱為稷。自夏以前尊后土為祀。商湯滅夏后以棄(周之始祖)代柱而祀。故《白虎通·社稷》稱:“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谷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p>
社,既是土地神,又稱后土。中國祭后土歷史悠久,西周即開始。到西漢,在武帝之前只祭天不祭地,“是對偶之義”。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定汾陰脽上(今山西萬榮縣)祭后土,并建后土祠,這是有史記載的中國最早的后土廟,迄今2100多年仍香火不斷。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由夏陽(今陜西韓城)東渡黃河第一次來到汾陰祭后土。他是中國帝王祭后土的第一人。以后他又四次到汾陰祭后土。之后,又有漢宣帝、元帝、成帝、東漢光武帝、西秦苻堅、唐玄宗、宋真宗七位帝王來汾陰祭后土,時間延續(xù)1100多年。
山西不僅是古代帝王最早祭后土的地方,而且民間奉祀后土的風氣極盛,差不多村村都有土地廟,戶戶每逢過年都要供奉土地神(俗稱土地爺)。這種習慣,至今仍在廣大農(nóng)村中延續(xù)著。
稷,是谷神,又稱五谷神。先是炎帝及其子“農(nóng)”為谷神,夏商之后,周人的始祖后稷(名“棄”)教民稼穡于稷王山(今山西稷山縣),后稷便成了中國民間祭祀的谷神的繼任者。
不管是后土,還是谷神,山西南部地區(qū)(包括現(xiàn)在的運城、臨汾、長治、晉城等市)都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和文化遺跡,至今民間的許多習俗都與后土和谷神有關(guān)。后土和谷神與山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的根脈在山西。
首先,中國祭祀后土雖然早在西周即開始,但真正作為“國祭”和民間普遍崇祀后土,則始于西漢。而漢武帝則首先選擇在河東汾陰祭后土。他為什么要選擇汾陰祭后土呢?一是這里是汾水和黃河的交匯處,曾出土西周銅鼎,是吉祥之兆;二是這里有符合祭后土的“天圓地方”的地理條件;三是河東地區(qū)已普遍形成濃厚的后土文化。中國祭祀后土主要應(yīng)始于山西河東地區(qū)。
其次,作為中國最早教民種五谷的炎帝興起于山西上黨地區(qū),到他的兒子“農(nóng)”成為中國最早的“田正”(農(nóng)官),并封為中國最早稷神(谷神)。中國祭祀后土不僅于山西,祭稷神也始于山西。
第三,稷神的繼任者,周人先祖周棄(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其生母姜嫄也可能是稷王山一帶人,這更與山西有剪不斷的淵源關(guān)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根據(jù)中國文化多元論的理論認識,山西是社稷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
下面就中國社稷文化與山西的淵源關(guān)系作一膚淺的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社”(后土)與山西
“社”,即“后土”是掌管大地山川、萬物之美的和陰陽生育的社神。根據(jù)《周禮》和《禮記》的記載,從西周開始便以“后土”為社神祭祀,歷代帝王和民間沿襲這一傳統(tǒng),為后人祈求人壽年豐、國泰民安,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有據(jù)《左傳》記載,神話傳說中與顓頊爭帝的共工氏的兒子,名“句龍”,成為社神,即后土。說明至遲在春秋時期開始,“后土”便有人名所指。這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那么“后”與“土”原意是什么?“后土”準確的含義又是什么?
先說“后”。有多種解釋:(1)指君主?!墩f文解字》:“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口,發(fā)號者君后也。凡后之屬皆從后?!?/p>
(2)指諸侯?!渡袝に吹洹罚骸拔遢d一巡守,群后四朝?!绷谠斗饨ㄕ摗罚骸爸苡刑煜?,裂土田而瓜分之,設(shè)五等,邦群也。”(3)指土神,即“后土”?!抖Y記·祭法二十三》:“共工氏之霸九州島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島也,故祀以為社?!保?)指君主的正妻?!妒酚洝ぶ鼙炯o》:“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后?!?/p>
再說“土”。指土壤、泥土、土地、田地、國土等外,還指社神,即土地之神,又名“土地”?!豆騻鳌べ夜荒辍罚骸爸T侯祭社。”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除夕》:“又裝鐘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余人?!薄巴痢边€是五行之一,即金、木、水、
火、土。五行也為五德,古代以五行相克附會王朝的命運,土勝者為得土德。
根據(jù)以上對“后”和“土”字義的注釋,二字應(yīng)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內(nèi)涵:
一是與發(fā)號“施令以告四方的”君主有關(guān)。二是與諸侯有關(guān)。
三是與女性有關(guān)?!昂笸痢彼员凰茉斐膳孕蜗?,不僅是人們對大地母親的無限崇敬,更有深層次的文化涵義;
四是土地神,即社神。
五是“五德”之一。把“土”人格化。“漢得土德”,所以漢武帝特別重視祭后土,曾五次親到汾陰脽上(今山西萬榮縣)進行祭祀活動,并敕建后土祠。它不單單是祭神,而是把社會道德和人的道德與祭神活動融合在一起,以德酬神,在酬神中又使道德得到某種升華。從而達到統(tǒng)治者所希冀的人壽年豐、國泰民安。
上述后、土二字包含的5個方面的內(nèi)涵,是漢代提倡的“天地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它把代表天和上帝意志的君主,與人們間百姓疾苦陰陽生育、萬物生長等緊緊綁在一起,通過祭祀后土活動,體現(xiàn)君主的意志和與百姓的親合力。就“后土”作為神祇而論,她主要有三方面所指:
一是指大地?!冻o·九辭》:“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大地何時而得干?”天下連綿大雨,大地何時能干?《史記·五帝本紀》:“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p>
二是指田官名?!蹲髠鳌ふ压拍辍罚骸吧琊⑽屐搿琳缓笸?。”又:“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薄拔屐搿庇腥N說法,一是指禘、郊、祖、宗、報五種祭禮,皆國之典祀也。二是祭祀的五種神只,即五行之神: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三是指宅內(nèi)外的五種神,即門、戶、井、灶、霤。這里說的五祀,指的是第二種,即祭祀的五種神,后土為最后一種,這是按五行排列的。按照這個記載,后土是管土地的官,即土正(土神)也?!罢睘殚L也,即土官之長。
三是土地神。《漢書·禮樂志》:“祭后土于汾陰,澤中方丘也。”《三國志·魏書·藏洪傳》:“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從以上后土的三方面所指中,我們可以看到,后土既是指大地,又是管大地的土地神(土地官),同“皇天”一樣,都是“祖宗明靈”,皆為照視人們的一面鏡子。
在跨越奴隸社會后期和整個封建社會的三千余年中,祭祀社神(后土)從發(fā)生到發(fā)展,到衰落,經(jīng)歷了漫長歲月,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西周到漢代以前,為祭祀后土的初創(chuàng)時期,無論祭祀規(guī)模,抑或祭祀方位、時間等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規(guī)制,禮儀也在完善之中。從漢代開始,祭祀后土進入發(fā)展、完善時期,直至明清,歷代祭祀活動不衰,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有的至今我們?nèi)栽谘永m(xù)。據(jù)《漢書》記載,漢武帝以前只有祭天的地方,沒有祭后的地方,“失對偶之義”。武帝即位后,于元鼎元年(116年)5月,得鼎汾水(今萬榮縣境)之上。于是,武帝“定郊祀之禮,祀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在長安西),祭后土于汾陰澤中方丘也(汾水之旁土特堆起,是澤中方丘),汾脽出鼎,皇佑元始(大福)也?!保ā肚皾h書·郊祀志》)。元鼎四年(前113年)夏至之日武帝第一次自夏陽(今陜西韓城市南)東渡黃河到汾陰祭后土,并建后土祠。這是汾陰最早建的后土廟,也是中國最早建造的專門用來祭祀后土的廟宇之一。
武帝自元鼎四年(前113年)第一次到汾陰祭祀后土后,于元封四年(前107年)、元封六年(105年)、太初二年(前103年)、天漢元年(前100年)又四次到汾陰祭后土,平均三年左右一次。以后宣帝二次、元帝一次、志帝四次,西漢前后共四帝十二次到汾陰來祭后土。后雖有東漢光武帝、西秦苻堅、唐玄宗、宋真宗等四帝五次來汾陰祭后土,但國祭的中心自西漢哀帝以來已不在這里,他們所以又來汾陰祭后土,均別有原因。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來汾陰祭后土,是歷史上帝王在汾陰祭后土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果從漢武帝第一次到汾陰祭后土,到宋真宗最后一次,先后共有八位帝王十七次到汾陰祭后土,歷時1100多年,說明山西與中國的“社”文化有極為密切的淵源關(guān)系和厚重的后土文化底蘊,至今萬榮后土廟及全省各地民間奉祀后土的習俗仍傳承不息,在中國以至海外華人中留下了深遠影響。
山西現(xiàn)存的近千座后土廟中,除上述萬榮縣中國最早的后土廟外,還有兩處后土廟值得書一筆。一處是介休后土廟,無論規(guī)模,抑或建筑藝術(shù),都享譽海內(nèi)外;另一處是汾陽后土圣母廟,其壁畫堪稱我國明代繪畫藝術(shù)的精品。
介休后土廟,位于介休市內(nèi)西北隅廟底街。始建于北魏太安三年(457年),西魏大統(tǒng)元年(535年)重修,宋皇祐元年(1049年)敕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遭地震毀壞,延祐五年(1318年)復(fù)建,明洪武、正德和清道光年間屢次重修。廟坐北向南,由五進院落組成,建筑有龍壁、山門、戲樓、鐘鼓樓、三清樓、后土殿等。特別是后土殿殿頂全部覆蓋黃色琉璃瓦和琉璃藝術(shù)構(gòu)件,金碧輝煌,是山西現(xiàn)存最具特色的后土廟。
后土圣母廟,又稱后土廟,位于汾陽市城西北4公里的田村,廟規(guī)模不大?,F(xiàn)僅留廂房和圣母殿。以西王母(當后土娘娘奉祀)為主要內(nèi)容的精美的明代壁畫就保存在圣母殿的墻壁上,是山西現(xiàn)存明代壁畫中的佼佼者。
“稷”(谷神)與山西
稷,據(jù)史書記載,有4種解釋。一是指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即黍(一說是沒黏性的黍子);或粟的別稱;或指高粱,程瑤田《九谷考》:“稷,今人謂之高粱,或謂之紅粱。”《廣雅·釋草》:“稷穰謂之縐?!薄渡袝ぞ普a》:“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薄对娊?jīng)·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薄秴问洗呵铩ご瘛罚骸胺蚍N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倍侵鞴苻r(nóng)事的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追f達疏:“正,長也,稷是田官之長?!比俏骞戎?。在我國古代,五谷是指稻、稷、麥、豆、麻;或者麻、黍、稷、麥、豆。后“五谷”泛指谷物?!抖Y記·記法》:“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nóng),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翱追f達疏:“‘故祀以為稷’者,謂農(nóng)及棄,皆祀之以配稷之神?!啊蹲髠鳌ふ压拍辍罚骸爸軛壱酁轲?,自商以來祀之?!彼氖枪诺孛?。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稷山縣南稷山下。公元前594年秦桓公伐晉,晉景公治兵于此。稷山,又名稷王山、稷神山。海拔1279米。相傳后稷教民穡于此,古有稷祠和稷亭,故名。北魏時在這里置高涼縣,隋改稷山縣至今。
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的開山鼻祖是炎帝,號稱神農(nóng)氏,他應(yīng)是中國最早的稷神。而“農(nóng)”和后稷只是繼承了炎帝的事業(yè),在教民稼穡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人民也把他們當成稷神祭祀。
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lǐng),五帝之一。號烈山氏,一作厲山氏。相傳少典(炎帝之父)娶有蟜氏而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東發(fā)展到中原地區(qū)。曾與黃帝戰(zhàn)于阪泉,被打敗。一說阪泉在河北涿鹿,一說阪泉在山西運城鹽池。
炎帝出生和興起的地方在哪里?一為湖南說,二為陜西寶雞說?,F(xiàn)在山西有的學者又提出了第三說,說炎帝出生與興起于晉東南地區(qū),這一點是應(yīng)該肯定的。這是其一。其二,即使炎帝出生于陜西姜水流域,但后來他向東面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發(fā)展了,他的事業(yè)和“孵化場”應(yīng)在陜西的東面,特別是晉東南地區(qū)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地方。這里有獨特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有許多炎帝的傳說和文化遺跡,在當?shù)匕傩盏纳钪?,至今仍傳承著不少與炎帝有關(guān)的習俗。晉東南應(yīng)是炎帝真正興起的地方。
后稷,周人始祖,名“棄”,是繼炎帝之子“農(nóng)”之后,我國的又一名農(nóng)官(田正)。
據(jù)《史記》記載,后稷母親姜嫄原為有邰之女。過去一般認為邰地在陜西武功,但也有人認為應(yīng)在稷山縣的稷王山一帶。稷王山北約10公里外即是汾河,汾河在先秦文獻中出現(xiàn)甚早,在遠古創(chuàng)世物神話中就有了汾水之神。汾水之神在《左傳》里記載名叫“臺駘”。沿汾水幾乎各地都有臺駘廟,其中寧武、太原和侯馬等地的臺駘廟最為有名。臺駘應(yīng)該就是遠古民族有邰氏的一支,他不應(yīng)該與后稷棄一樣,屬于同一時期的傳說人物,而且或許與姜嫄還有些血緣關(guān)系。這樣,周人先祖的根不僅在山西,而且谷神后稷也應(yīng)起源于山西。
后稷在山西的傳說和遺跡,主要分布在稷山、萬榮、新絳的稷益廟等。
稷王山位于稷山縣南,海拔1279米,四周有聞喜、夏縣、運城、萬榮等縣,從古至今皆為我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最發(fā)達的地方。尤其是在稷山、聞喜、運城、萬榮這四個縣市靠山交界的地域,過去則幾乎村村有稷王廟或是稷益廟。為什么又叫“稷益廟”?據(jù)說與后稷同時期的還有一位伯益,他知鳥語,善馴鳥獸,善占卜。歷史上,稷王山四周的人民,祖祖輩輩視伯益與后稷為同樣的創(chuàng)物先祖,所以許多村莊就把伯益與后稷同廟祭祀,四季香火不斷。
稷王山上最明顯的標志物是稷王塔與姜嫄塔,前者在山頂,后者在山腰,天氣晴朗時10多公里外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稷王山的山石有一種明亮發(fā)光的玉質(zhì)石子,大小形狀有的像麥粒,有的像黍稷,有的似谷子玉米,還有的形若芝麻或各種豆粒,甚至還有像南瓜籽者。因此,古人把它們稱作“五谷石”。民國初年有一個解州籍人李子祥,曾先后任職于聞喜東鎮(zhèn)區(qū)和稷山清河區(qū),對稷王山頗多考察,寫過一篇《游稷山感后稷教稼之功德紀事》(此文后來收入顧頡剛編著的《古史辯》第三冊),建議把稷王山的五谷石“搜羅采取,供之本省陳列所和農(nóng)會研究品題,再輸送京、津、滬、漢博物院,為全世界矚目,尊重中華,推本農(nóng)業(yè),使人知山西有后稷神圣,景仰崇拜,稷、聞之榮,亦三晉之光?!绷呤昵耙粋€鄉(xiāng)鎮(zhèn)職員已能有如此想法,實令人吃驚。
稷王山下的稷山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始置,因為稷王山祭祀后稷的活動日盛,遂以山名作縣名。舊時,稷王山上的后稷祠和姜嫄祠名聲很大,不少州縣的人們常常專門來此登山祭祀,為的是祈求豐年。祭祀禮畢后,臨時還要撿些五谷石以求吉祥,或者再繞行到聞喜縣的池村和蛇虎澗去,虔誠地瞻仰一下后稷當年的受難之地。
在稷山縣城西大街有一座稷王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失火焚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近年又進行了全面整修,辟為縣博物館館址。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依次有獻殿、正殿、姜嫄殿,兩側(cè)有鐘鼓樓,占地面積4100平方米。獻殿前的4根浮雕盤龍石柱、四周20根雕花石柱和由52塊雕有圖案的石板構(gòu)成的屏形欄桿,是該廟的特色。
萬榮稷王廟,位于稷王山麓太趙村北?,F(xiàn)僅存正殿、戲臺。正殿五間,當?shù)胤Q“無量殿”,仍保留了宋金時期建筑的特征。
稷益廟,位于新絳縣城西南15公里的陽王鎮(zhèn),俗稱陽王廟。此廟規(guī)模不大,創(chuàng)建甚早,至明代曾經(jīng)重建。惟舞庭和正殿各五楹迄今尚且完好。以歌頌三圣、大禹、后稷、伯益為題材的131.11平方米工筆重彩壁畫,就保存在正殿內(nèi)的兩山墻上。
稷益廟壁畫的內(nèi)容,為通常的寺觀壁畫中所未有。壁畫上既不是佛教中的佛、菩薩像和經(jīng)變,也不是道教神祇畫像和仙真?zhèn)饔?,而是依?jù)我國古代神話和歷史傳說,描繪出功績卓著的三皇(皇三圣)、大禹、后稷、伯益等畫像。歌頌他們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受到百官祭祀,萬民崇仰,各方神祇朝賀的情景。其主體畫面周圍布列稷益?zhèn)髡f以及燒荒、狩獵、斬蛟、伐木、耕獲、捕蝗等生產(chǎn)場面。另外,山巒樹石、溪流田園等自然景觀也貫穿于神話場景中。其題材稀奇,畫藝精湛,在我國現(xiàn)存的古代壁畫中可謂獨具特色。
綜上所述,近幾年來,較普遍傳頌的“華夏文明看山西”是有古跡遺存可以為證的,并非虛妄之言。
(作者系山西省孝義市文物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