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處天子:日本天皇在歷史上真的沒有向中國皇帝稱臣嗎?
中國在古代是名副其實的天朝上國,幾乎將影響力所及的地區(qū)都納入到朝貢體系之中,東亞地區(qū)尤其如此,朝鮮是直到甲午戰(zhàn)爭才脫離朝貢體系。但東亞的日本卻長期游離在朝貢體系的邊緣。

朝貢體系內(nèi)只有中國皇帝才是天子,承認(rèn)這點是加入朝貢體系的條件。但天皇卻自稱天子,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則因向明朝稱臣而被罵做“日奸”。那么日本天皇真的沒有向中國皇帝稱臣嗎?

雖然日本天皇自吹出現(xiàn)在公元前,但日本天皇的歷史直到南北朝后期才算可考并有資格代表日本。日本在此之前是眾多部落雜居,而少數(shù)靠近中國的部落向中國皇帝稱臣納貢,比如邪馬臺。

隋朝建立后,以天皇(時稱大王)為首的大和王朝也稱霸日本,有名的圣德太子正式以全日本的名義與隋朝交往。但圣德太子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中明確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由此可見,此時的日本天皇沒有向中國皇帝稱臣,這也引起了隋煬帝的不滿。不過隋朝快速滅亡,唐朝建立后則先是休養(yǎng)生息并主要收服北方草原和絲路沿線,一時沒顧上“僭越”的日本。

而日本卻以為自己已經(jīng)是“天朝上國”,甚至開始侵入朝鮮半島。于是在龍朔三年(663年),中日兩國在朝鮮半島爆發(fā)了“白江口之戰(zhàn)”,唐軍以巨大勝利向日本展現(xiàn)了天朝上國的武威。

“白江口之戰(zhàn)”后,被打服的日本開始全面“山寨”唐朝,天皇也正式向中國皇帝稱臣。日本史書更將遣唐使壓過新羅(韓國前身)成為大唐首席外臣國的事視為日本古代外交的“重大勝利”。

唐朝衰落之后,日本天皇也就逐漸不再向中國皇帝稱臣了。到了宋朝時,宋朝皇帝自己都只能與遼朝皇帝并立乃至向金朝皇帝稱臣,自然不能讓日本天皇稱臣,中日兩國的官方外交基本中斷。

在中日官方外交基本中斷的幾百年中,日本人越來越不愿意讓天皇對外稱臣了。元朝建立后,操控天皇的鐮倉幕府強硬拒絕了元世祖令其稱臣的要求,結(jié)果導(dǎo)致元朝對日本的三次大規(guī)模征伐。

但由于元軍沒有掌握氣候水文的信息,導(dǎo)致三次大規(guī)模征日都因為臺風(fēng)而失敗。而日本天皇則認(rèn)為是“神風(fēng)”護佑自己,再無向中國稱臣的想法,以至于向明朝稱臣的足利義滿被視為“叛國”。

然而日本天皇雖然不愿向中國皇帝稱臣,但幕府想獲得加入朝貢體系的巨大利益。于是日本人雖然大罵足利義滿是“日奸”,但“幕府稱臣、天皇不稱臣”的模式卻被日本一直沿用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