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忍還是反抗?《少年的你》拉片分析
毋庸置疑,《少年的你》是一部有深度的優(yōu)秀作品,展現了人性的陰暗與光明,透漏著很強的現實氣息。在張一博老師直播前,看了許多群內老師的拉片筆記,感覺非常過癮,我也自己拉片一番,望各位批評指點。

作者按:隱忍還是反抗?不做沉默的幫兇。
作者簡介:小曹,中國剪輯師社群會員,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應屆生,紀錄片導演初上路,期望各位老師多多賜教。
主題:
校園霸凌、未成年人保護、原生家庭
角色名稱的暗示:
劉北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山之北”是陽光無法照射到的地方,暗示小北命運的悲慘和生活處境的艱難。
陳念:陳念即陳舊的、過去的“執(zhí)念”,陳念在電影伊始展現的是一個默默隱忍、回避的性格,而隨著劇情的推動,陳念也漸漸放下了這種逃避的念頭,敢于挺身而出、反抗校園欺凌。
鄭易:毋庸置疑,即代表著“正義”,依托著敏銳的刑偵嗅覺與社會責任,逐漸理清案情脈絡,讓真相大白于眾。
魏萊:即代表“未來”,這里有反諷的意味,魏萊所展現的形象,一直是社會普遍認知下的、具有美好未來的學生形象(家境優(yōu)越、成績優(yōu)異),而這種對好學生的刻板印象,也是將魏萊引向犯罪的推手,讓其不斷膨脹,凌駕于道德秩序之上。
李想:代表著“理想”,也是具有反諷意味,劇情淡淡地交代了他與陳念間的一些感情關系,但每當陳念遭受欺凌時,李想僅僅能做的是告訴陳念,“再忍一下”,為了理想,要犧牲、要克制、要隱忍,為了理想,可以自甘懦弱。
胡小蝶:“蝴蝶”,美麗而脆弱,生命在那一霎那永遠地停止。
一句話梗概:
沉默寡言的高中女生陳念(人物),知曉好友自殺之因而遭受霸凌(困境),她面臨著隱忍逃避還是勇敢反抗的抉擇(抉擇)。
01.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明暗交織的雙線鋪陳
電影伊始,展現的是成年后的陳念,在一所學校教書的情景。鏡頭內的色溫大概在4000K左右,可以推測這是一個暖洋洋的午后。
“was與used to be兩者都是曾經的意思,但不同之處,如果用used to be的話,就有一種失去樂園的感嘆?!标惸钤诮忉屵@兩者區(qū)別時,鏡頭微微的向前Zoom in,鏡頭語言在暗示什么?之后,陳念看到了坐在桌前的一位喪氣的女學生,陳念的眼神漸漸失焦,鏡頭切到劉北山的特寫、以及學生時代的陳念。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這句話在劇情的推動上很關鍵,電影的結構在開場采用的是倒敘回憶式的鋪陳方式,講述的是過去?!斑@曾是我們的樂園?!鼻啻簳r代,校園充滿了懵懂的美好,但這一切被一個東西打破了,再也尋不見美好 —— 鏡頭給到喪氣的女學生,陳念閃回到她與小北的回憶 —— 鏡頭切到下一場戲。


這是一個有些模糊的雙故事線,仔細琢磨發(fā)現曾導敘事和張一博剪輯的功力。這兩條線交叉在一起,在電影伊始做好鋪墊:其一是陳念與劉北山的愛情;其二是他們曾共同經歷的校園霸凌事件。
如此就把這部電影最為重要的兩條線索給予了觀眾,毫不冗雜、干脆利落。
① 如果,鏡頭沒有給到喪氣的女學生鏡頭,直接閃回到兩者的特寫,這樣僅是愛情的線索。
② 如果,鏡頭在給到女學生后,直接切到色調陰冷的下一場戲,或者一些痛苦的霸凌回憶,這樣僅是校園霸凌的事件線索。
非常棒的剪輯,三兩鏡交代清楚兩個故事線。
02. 劇情的“起承轉合”四幕結構
電影采用的是“四幕式”結構,“起承轉合”四部分充盈。
第一幕(起/啟):第一幕戲的角色圍繞在——陳念、魏萊、胡小蝶——三者身上,戲劇沖突的起因是“胡小蝶的自殺”。迷霧重重,線索也是支離破碎,但陳念作為胡小蝶的朋友,她知道這其中的隱情,在陳念給胡小蝶尸體蓋好后,魏萊與陳念的關系也愈發(fā)緊張。同時,陳念對警察的不信任、以及班主任的搪塞不作為、同學們的沉默,給予了魏萊施暴的空間。
第二幕(承):第二幕戲圍繞在——陳念、魏萊、小北、鄭易——四者身上,陳念與魏萊的矛盾加劇,暴力行徑愈發(fā)出格。陳念為躲避討債上門的人,來到小北的出租屋,一對鴛鴦感情升溫,懂得叢林法則的小北開始保護陳念。同時,陳念對鄭易的不信任開始緩解,二者關系逐漸拉近,給予鄭易調查的空間。
第三幕(轉):轉的進入是魏萊之死。劉北山成為第一號嫌疑人,刑偵嗅覺敏銳的鄭易感覺事情有蹊蹺,沖動之下,在審訊室讓二人當面對質,二人仍偽裝從未認識。
第四幕(合/真相大白):陳念在情急之下告知真相,小北之前的行徑是為了掩飾兩人間的關系,陳念失手殺死魏萊,一切真相大白于眾。
03.車內戲的燈光處理
有兩段車內戲的燈光處理很有趣。
① 第一段是陳念和鄭易在警車上,車內是很暗的,為了打亮角色的臉,燈光老師應該是在車的擋風玻璃下方塞了兩根“棒燈”,照射的兩個人物的臉都是紅色的,我不知道這樣的顏色安排是不是有目的,紅色就像警報,暗示著接下來陳念在巷子里將面臨危險。

② 第二段是電影尾聲,一段抽離現實的對話,這段戲,鏡頭正對著的車尾有光源進入,鏡頭內形成一種逆光效果,角色臉上有條狀的掃光,應該是拿加了片的菲涅爾來掃。
至于為什么要掃光,大概是因為人物背對光源,臉部比較暗,這樣拍大特寫的話,角色的情緒難以捕捉,掃光可以給面部一些光線,同時,又可以大致模擬出窗外陽光穿過車流造成的斑駁感覺。
這樣的處理效果,確實能給人一種抽離現實、很安靜的感覺,此時觀眾的心情也應是塵埃落定,很平靜。

04.“Lensbaby”的使用
DP余靜萍老師在拍攝上,使用了Lensbaby這樣的特殊鏡頭去處理暴力鏡頭。Lensbaby是一種特殊的移軸鏡頭,在焦點外會形成一圈非常模糊的淺景深效果,之前婁燁的電影《推拿》里,就使用了這種鏡頭去展現盲人的POV。



在霸凌的鏡頭,用Lensbaby給人一種超現實的觀感,好像這一切都不會在現實中發(fā)生,但這種暴行確實發(fā)生了,手持的抖動也加劇了這種感覺,POV和施暴者視角的切換,讓這場戲的觀眾感覺自己既像是施暴者、又像是受害者,情節(jié)的代入感很強。
當然,這場戲或許也是唯一一次不需要跟焦員的戲。
05.審訊室的柔光鏡
在審訊室的鏡頭中,攝影在鏡頭上加入了柔光鏡(片),使得審訊室的這場戲不同于一般?!颈容^有代表的審訊室的處理——大衛(wèi)芬奇《七宗罪》】柔光鏡的加入,使得鏡頭內的小北和陳念,輪廓泛著微微的柔光,這樣沖淡了審訊室的燈光處理——頂光直射。

《七宗罪》審訊戲


《少年的你》審訊戲
這樣,人物看起來不會那么險惡,或許曾國祥導演也會考慮到,陳念與小北是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們是無辜者,是社會、家庭失職的某種犧牲品。
06.剪輯與聲音配合所帶來的壓抑感
片名出現前的一段快剪很出彩,這些照片就像是在操場上的畢業(yè)留影,剪輯上用了甩鏡、拉高曝光、靜幀、兩三幀的快剪,聲音上僅留幻燈片機的響聲,很像犯罪電影的處理手法,我們在審視這些人,此時的我們并不知道誰是施暴者,但或許,我們知道大部分人都是沉默的幫兇。黑場伴隨片名的軌道遮罩后,最后一鏡,出現是陳念的大特寫,她是受害者,她不快樂,這加強了電影的壓抑感,幾秒鐘的剪輯,能給人感受到很強的犯罪恐懼。


07.小結
《少年的你》不僅給我們展現了校園霸凌的嚴峻,也告訴我們,在暴力面前,很多人的選擇是沉默、隱忍,是助紂為虐,他們是沉默的幫兇。
若不是陳念知曉胡小蝶自殺的隱情,陳念還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繼續(xù)隱忍、繼續(xù)躲藏下去,她習慣了這樣的社會、校園、家庭。躲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直到再也躲不掉,她選擇了反抗。
很多時候都覺得,《少年的你》展現的不僅僅是暴力,更重要的是人性的陰暗與光明,這已經不單單是類型片,它有著很強的現實主義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