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堯醫(yī)案——腎虛風燥


睿某,男,10歲。
【初診日期】 2007年2月9日。
【主訴】 皮疹反復發(fā)作6年,近1個月皮疹增多。
【現(xiàn)病史】 有“支氣管哮喘”和“濕疹”病史,每年冬初發(fā)作,曾用中西藥物治療,能緩解癥狀,但仍反復發(fā)作,近來全身發(fā)疹,較前加重,瘙癢劇烈,大便干結(jié)。
【查體】 頸部、軀干、四肢紅斑、丘疹,因搔抓而伴抓痕、結(jié)痂、脫屑,肘內(nèi)、腋窩、小腿伸側(cè)皮膚粗糙肥厚、色素沉著,舌紅苔薄,脈細。
【診斷】?嬰兒濕疹(中醫(yī):奶癬)。
【辨證】 腎虛風燥。
【治法】 健脾益氣,潤肺補腎,養(yǎng)血祛風。
【方藥】 生黃芪、北沙參各9g,山藥、夜交藤各15g,焦白術(shù)9g,五味子6g,牛蒡子9g,荊防、桑菊各6g,金銀花9g,黃芩6g,白鮮皮9g,谷麥芽、焦六曲各15g,生甘草3g。
一診(2007年3月16日):經(jīng)治皮疹好轉(zhuǎn),瘙癢減輕。檢查:皮膚干燥、粗糙,伴有少量脫屑,苔薄舌紅,脈細??梢娗胺接行?,加補腎之藥,擬前方加用淫羊藿9g續(xù)服。
二診(2007年4月1 3日):刻下皮疹無新發(fā),繼續(xù)好轉(zhuǎn),胃納、二便正常。檢查:皮膚粗糙,部分浸潤斑塊漸軟,色素沉著減退,苔薄、舌紅,脈細。前方續(xù)用,不必更改。
【按語】 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肺、脾、腎三臟虛弱,肺虛易受風熱外襲,脾虛易生濕濁,腎虛不能納氣,以致“哮喘”頻作,治宜益氣潤肺、補腎納氣、健脾和胃,多方位調(diào)理,或能除疾,堅持服藥,以待痊愈,需隨訪觀察。本病初用黃芪,其性味甘、微溫,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白術(shù)苦、甘溫,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共為君;山藥甘平,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北沙參微苦寒,清肺希冒牛津其為臣;牛蒡、荊防:、桑菊、銀花、黃芩、六曲等辛涼解毒,清熱解毒和胃共為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