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抑郁,制心一處,一切美好是深度投入的產(chǎn)物

看到李紋的消息,今天宇婷想為你轉載一篇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的課程文章。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關系的產(chǎn)物。
我先來談談《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的作者??斯亍ね欣墓适?。
托利出生于德國,在倫敦大學讀了本科。29歲生日不久后的一個晚上,他從睡夢中醒來,一種他經(jīng)歷了不知多少次的可怕的痛苦,再一次襲擊了他,他深深地厭惡周圍的一切存在,而最厭惡的,還是他自己的存在。
他想到了死,腦海里不斷浮現(xiàn)一句話“我無法再忍受我自己了”。但突然,他意識到這句話很奇怪,“我”是誰?“我自己”又是誰?這句話的邏輯顯示,有兩個“我”似乎同時存在,但他想,其中只有一個是真實的。
這個覺察令他震驚,他的大腦完全停止。他的意識還在,可思維卻像是不存在了……最后,他有了開悟的體驗。
什么是開悟?
我一位好友,是一位超級成功的女士,接連參加了幾次禪修后,她生出了一個野心——“我要追求開悟,因為這看起來是最高級的游戲。”
她非常真實,很容易有野心,而追求開悟,成了她的一個新野心,而且被她視為“最高級的游戲”。
不過真這么做,她極大概率是開悟不了的。實際上,真讓她打坐,她連持續(xù)半個小時都困難。
開悟是件很稀有的事,但埃克哈特·托利把開悟說得非常簡單。
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他寫道:“開悟……是一種簡單的與存在合一的自然狀態(tài)?!?/strong>
那什么又是“與存在合一的自然狀態(tài)”呢?這可以用托利剛開悟時的體驗來描繪:
每件事都那么新鮮,那么質(zhì)樸,就像它們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一樣。我拿起一些東西,一支鉛筆,一個空瓶子,驚嘆于它們的美麗和生命力。
可以說,開悟就是能全然地活在當下,能與當下這一刻的事物建立起合一的關系。
如果說,天才就是“體驗與思維合一,人與事物合一”,那開悟就意味著,一個人能時時刻刻處在這樣的狀態(tài)里,而且是全方位的處在這種狀態(tài)里,任何時刻,和任何事物,都能建立這種全然合一的關系。
這是真正的完美。
最初,受全能自戀的心理控制時,我們認為,完美是,有一個外在事物,完全符合我的心意,它在外在條件上是無可挑剔的,遇到這樣的完美之物,我才愿意打開我的心。
其實完美是,當你能全然打開你的心,就會發(fā)現(xiàn),完美無處不在,當下遇到的任何存在都是完美的。
或者說,當下即完美。
有人說,埃克哈特·托利并未開悟。并且看來,托利也違反了一萬小時天才定律,他此前沒有進行過相關的刻意練習,嚴重缺少經(jīng)驗的累積,竟然就直接有了這種終極天才境界。
但無論如何,??斯亍ね欣雌饋磉M入的境界非常不同,他從此成為世界級作家,《當下的力量》一書風靡全球,在多年時間里都占據(jù)著《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榜首,并且他現(xiàn)在仍然是超級受歡迎,據(jù)說他的粉絲有數(shù)千萬,而他后來的書也都暢銷。
如果說托利是一個例外,他違反了一萬小時定律。那么,對此我個人認為也有可能,因為關于人性的主觀世界的規(guī)律,的確和關于物質(zhì)的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不同,后者有極高的一致性,而前者很難有這種一致性,總是有各種偶發(fā)事件存在。
我想我們不必花太多篇幅去討論托利是否符合規(guī)律,而是再回到“活在當下”這個概念上來。
如果說,你能百分百地打開你的心,那么當下即完美,你遇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全然完美的。那么,我們試著去這么做,不就可以了。
其實稍一嘗試,你就會發(fā)現(xiàn),把注意力百分百放在一個事物上,這太難了。
在《從腦流到心流》這篇文章中,我介紹了正念的兩個最常用的方法“觀呼吸”和“掃描身體練習”。這兩個方法,都是試著“制心于一處”,而當你能做到這一點時,一些奇妙的體驗就會發(fā)生。
這兩個方法都有特異性,而禪修中還有一個看似非常平常的練習“經(jīng)行”,也稱為“正念行走”,就是在一個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里,試著全神貫注地去走路,把注意力放到雙腳的起落和移動上。
你可以試試正念行走,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制心于一處”是何等困難,并且,紛亂的思緒好像就是干擾的源頭,你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地方,可你的頭腦與思維,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很難被控制。
所以關鍵是,思維能停下來。
我再介紹一個心靈結構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的心靈有三層:保護層、感受層和真我層。
我們想象一個有三個同心圓套在一起,最外層的就是保護層,中間是感受層,而核心的圓,則是真我層。
所謂活在當下,就是一個人的保護層與感受層脫落了,一個人直接在真我層和遇到的各種事物建立關系,而這時,遇到的也是其他存在的真我。
并且,一如馬丁·布伯所說,真我都是神性,所以我的“真我”與你的“真我”是一回事,這自然就進入了合一之境。
所以問題是外面的保護層和感受層。
保護層是什么?就是思維,或者說,是思維構成的種種自我防御機制。至于感受層,這個理論也稱之為痛苦層。感受中有太多痛苦,為了避免自己碰觸這些痛苦,于是人用思維構建了保護層。
然而,當有保護層和痛苦層的雙重包裹時,人就在厚厚的殼里,于是也就不能直接碰觸其他事物了。
所以,人需要努力,把保護層也就是思維層放下,把感受層打開,這樣才有可能打開真我層。
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斯亍ね欣蔡岢隽艘粚Ω拍睢跋蛩季S認同”和“痛苦之身”,正好對應著保護層和感受層。
體驗與感受,是真實世界,然而體驗與感受太容易有很多痛苦,它們構成了所謂的“痛苦之身”,而為了躲開這個“痛苦之身”,人就容易發(fā)生“向思維認同”,即,人覺得,“思維就是我,我就是我的思維”。
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講到,關鍵是放下思維,可思維為什么這么難以放下?既是因為我們把思維與自我等同起來,也是因為,思維和自戀一結合,就會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覺得體驗構成的真實世界是不值得的。
人喜歡用思維評判事物,把一些事物視為好的、高級的,把另一些事物視為壞的、低級的。思維的這個特質(zhì),被稱為是“分別心”。
例如,把做辦公室的工作視為是高級的,而把藍領工作視為是低級的,于是在做藍領工作時,“我”產(chǎn)生了痛苦,接著又要用思維去編織保護層,這樣一來,人就絕不可能和自己正在做的藍領工作建立全然合一的關系了。
不僅如此,全能自戀產(chǎn)生的痛苦更是可以展現(xiàn)在所有事情中,哪怕再高級的事情,你想掌握它時,也必然會產(chǎn)生挫敗,而人的全能自戀級別越高,這份痛苦也就越高。
當我們能深切地理解自己的全能自戀和思維的批判特質(zhì)時,就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化解我們的痛苦,然后就可以穿越保護層和感受層,而能用真我層,和事物建立關系了。
開悟的境界太高,其實常常能體驗合一的天才境界一樣也太高了,但我們可以試試,讓自己投入到哪怕一件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事情上,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關鍵不是那件事本身有多么高大上,而是你是否能將你的注意力傾注其中。
最近我時常能體驗到,把注意力放到隨便一件事上,都是如此美好,好像我越來越能輕易地在非常普通的事情上獲得好的感覺。
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在寫這個課程,一個是目前的疫情和防疫,令我越來越焦慮不安,所以有時會刻意訓練自己。
甚至有幾次,當隨便專注地做點事情時,我就感覺到了愉悅和安心,那時我竟然升起了對這些事情的感激。
講到這兒,更是覺得,當多數(shù)人把學習和工作視為苦差時,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至少,你可以選擇一件你本來真正喜愛的事物,試著與它建立越來越深的關系,如能抵達高手乃至天才之境,你會明白魯米一首詩句在說什么:
允許自己被真正喜愛的東西默默牽引,順應那強大的力量,它不會將你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