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8.54 法蘭克福學派
【本文轉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習參考】
54、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
? 流行于歐美的一個現代哲學派別。它產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德國,以法蘭克福大學的社會研究所為中心,故取名法蘭克福學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中心轉到美國。創(chuàng)始人是霍克海默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爾多諾、弗羅姆、馬爾庫塞、哈貝馬斯、施密特、韋默爾、奧非、內格特等。法蘭克福學派內部分左翼和右翼,但基本觀點是一致的,都把社會哲學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新黑格爾主義和叔本華的意志主義的影響。法蘭克福學派基本上屬于人本主義的唯心論哲學,它反對把哲學建立在“物質本體論”的基礎上,認為馬克思主義“片面”強調經濟和政治的因素,忽視心理因素的作用,因此需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來“補充”馬克思主義,力圖找出兩者的“綜合物”。它主張“否定的辯證法”,認為辯證法僅僅是“矛盾地思考矛盾”的主觀思維方式,根本否認客觀辯證法,實際上把辯證法變成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詭辯術和主觀的表達方式。法蘭克福學派所說的否定,是指絕對的否定,認為誰說“否定中包含著肯定”,就是非理性主義。這種否定的辯證法,實質上是對科學辯證法的否定。
? 法蘭克福學派在社會批判理論中,把人類歷史歪曲成自然對人的“統(tǒng)治史”,把心理和生理的動因說成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它否認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認為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可以隨人的意志“逆轉”;它還認為工人階級已不再是革命的動力,只有激進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才是社會變革的“新主體”;它錯誤地社會弊病歸結為“心理結構”造成的,主張用“理性革命”代替社會革命,宣揚以解放性欲為核心的“人性解放”理論。盡管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做了較為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但是它借口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出現了新情況,因而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都錯誤地視之為“教條主義”,加以攻擊并予以拋棄,企圖用弗洛伊德主義來改造馬克思主義。如果按照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只能把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引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