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貝】勇敢的心
——我的末日正是我的開始。
在凱撒完成了對高盧的征服后,凱爾特人便似乎從歐洲大陸的歷史中消失了,帶給羅馬恥辱的凱爾特被強大的羅馬軍團趕到不列顛本島西部與北部的山地上,在那里茍延殘喘。匈奴人揮斥著鞭子將日耳曼諸部趕進西羅馬帝國,當驚慌失措的羅馬大軍撤離不列顛尼亞,日耳曼人便趁虛直入,緊隨其后的是維京人,他們殺戮、他們征服、他們奴役,然而對于這一切凱爾特只是選擇冷眼旁觀。當維京人乘著龍頭戰(zhàn)艦,用斧子劈開和平的頭顱時,丹麥法在哈德良長城南北迅速蔓延,也許史書再翻動幾頁,這個弱小的民族便會消失了呢。
可是凱爾特人頑強的活了下來,亞瑟王的傳說便是記述了關(guān)于凱爾特人對抗日耳曼入侵的英雄史詩。是啊,英雄的事跡注定流傳于世,雖不被冠以名號,但也注定被吟游詩人所銘記。我曾經(jīng)去過傳說中“阿瓦隆”的所在之地格拉斯頓伯里修道院,那座離布里斯托爾不到四十公里的小鎮(zhèn),并沒有什么特別,所遺留下來的只有不知是哪個時代的痕跡與前來瞻仰這些遺跡的游人,或是像我一般“圣地巡禮”的“怪人”。
所謂史詩,記敘的恐怕并非一人の傳奇,而是吟游詩人把幾十、數(shù)百、上千、成萬人的故事、將他們的精神進行匯總、編織、傳唱。由我觀之,如特洛伊便是一個特定的點,將上千年的希臘族群向東征服的歷史濃縮至特洛伊城下十年,交雜于海倫的愛恨情仇間……亞瑟王也應(yīng)如此般絢爛,于光輝中誕生,又在夢幻中衰亡,一個人的逝去,背后則是一個民族的沉淪。
當歷史命線再一次發(fā)生波動時,時間已經(jīng)離最后一個在不列顛島上的維京國王死去(A.D.954)過去三個多世紀了,蘇格蘭,這個多災(zāi)多難的王國安定下沒多久又重新被內(nèi)戰(zhàn)的陰云(A.D.1290)所籠罩,在愛德華一世做出裁斷后,各方卻仍然無法找到和平的支點——蘇格蘭貴族并不滿意新國王的懦弱,計劃對抗英格蘭與法國簽訂《老同盟》(Auld Alliance A.D.1295),而長腿愛德華則絲毫不能容忍漸漸淪為英格蘭傀儡的蘇格蘭擺脫操控的提線,雙方的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第二年(A.D.1296)愛德華國王便迫不及待的派出大軍入侵蘇格蘭,當英格蘭的軍隊舉著屠龍圣徒的旗幟進入蓋爾高地時,那群皈依在圣安德烈X字旗下的烏合之眾一觸即潰,當年的七月份國王便簽署退位詔書,國家被吞并,連民族的象征斯昆之石(命運之石,Stone of Scone)也被愛德華一世運進了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成為了英國王室象征神圣的一部分。
聽著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鐘聲,看著這塊石頭不知是否會覺得凄涼?隆重的加冕與肅穆的國葬哪一個都不適合它,因為它不屬于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它見證著不屬于它的歷史!經(jīng)歷著不屬于它的命運!而需要被它見證的時刻卻因故空席!有傳聞?wù)嬲乃估ブ谛薜涝簻S陷之前被僧侶們擲入泰河中,也正如歷史真相般被沉入冰冷的河底不知所蹤……
歷史被一次又一次的證明,嚴刑酷法是無法彌合被征服的傷口,刀劍無法嚇阻正義的呼聲。同年(A.D.1296),在這個國家并未完全淪陷之前,威廉·華萊士如同憑空出現(xiàn)一般,在一次口角發(fā)生后帶人攻擊并殺死當?shù)刂伟补伲銖拇碎_始踏上帶領(lǐng)蘇格蘭人民與英格蘭侵略者展開斗爭的道路,希望能脫離英格蘭的統(tǒng)治,通過一系列小型遭遇戰(zhàn)和長時間游擊戰(zhàn)的聲望積累,使他快速成為起義軍的核心,并在次年(A.D.1297)九月份與薩里郡伯爵約翰德瓦倫的一支英格蘭軍隊在斯特林附近的福斯遭遇,雙方隨即爆發(fā)了一場大戰(zhàn)(斯特林橋戰(zhàn)役),通過利用地形(狹窄的橋面和河灘低洼地帶)、變化戰(zhàn)術(shù)(半渡而擊)以及個人謀略(將木橋的橋板變得更容易破碎)最后使用兵力優(yōu)勢(英格蘭300騎兵5000步兵,蘇格蘭方面2000騎兵7000步兵)壓倒性的戰(zhàn)勝了英格蘭人(百度百科有關(guān)于斯特林橋戰(zhàn)役的詞條,但所寫遭遇日期與維基有出入,同時對于此戰(zhàn)人數(shù)并沒給出數(shù)據(jù)只是單以人數(shù)劣勢戰(zhàn)勝優(yōu)勢兵力這種文字性描述一概而論)。在取得優(yōu)勢后,凱爾特人再次顯現(xiàn)出他們狂暴的一面:在當年的10月份華萊士率領(lǐng)大軍侵入英格蘭北部并蹂躪諾森伯蘭郡和坎伯蘭郡。從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到卡萊爾,英格蘭北部的的曠野上飄蕩著凱爾特人的戰(zhàn)歌,在嘗到甜頭后的凱爾特人又準備第二次入侵。
在接到被入侵的消息,并在圣神羅馬帝國加入對法戰(zhàn)爭無望后,愛德華一世立即結(jié)束了與法國的戰(zhàn)爭關(guān)系(A.D.1298)并憤怒的從弗蘭德斯返回英格蘭,并于福爾柯克之役(A.D.1298)中用騎兵配合威爾士長弓兵大敗蘇格蘭人,隨后幾年里,長腿國王親征蘇格蘭更是幾乎將其全境。
有人(約翰·科恩爵士“The Red”)指出華萊士作為領(lǐng)袖或許能夠集結(jié)一只軍隊,但沒法作為一名好的將領(lǐng)取得勝利。這或許也是在他回國后推卸護國公之位的原因:失敗的苦果使得他的軍事聲望一落千丈。隨著戰(zhàn)局不利,華萊士又只能帶著義軍到處打游擊。
“告訴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許多事值得爭取。但,自由無疑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帶著腳鐐,過奴隸的生活。”
1305年8月,華萊士被自己的同胞押往倫敦并被指控叛國罪;該月23日,華萊士先上絞刑架,在尚未斷氣前被放下來開膛最終被斬首,英格蘭人焚毀其內(nèi)臟、肢解尸體,又把尸塊送到各地公開展示,頭顱被掛在倫敦橋上,愛德華以此方式讓蘇格蘭人知道叛國的下場。
最終一戰(zhàn)仍未結(jié)束,可是愛德華一世,強大的英格蘭國王“蘇格蘭鐵錘”卻去世了(A.D.1307)?,F(xiàn)在,英格蘭由他的兒子統(tǒng)治,而他的宏愿也將由那個懦弱的王子實現(xiàn)...或糟踐。為何會有人如此偉大,甚至能同時承擔所有貴任?這問題恐怕到現(xiàn)在仍沒有答案。
抗爭并未因為華萊士被分尸而停下,征服也沒因愛德華的死亡而終結(jié),如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民族的苦難仍在繼續(xù)編織。
?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作者按:
對于千年前的歷史,我所描寫總歸會有遺漏或省略之處,但唯一保證的是其真實存在,或者有史可依。而說起真實性華萊士則是其中最大的變數(shù):維基上寫到“對他早年知之甚少,而且他的生活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可靠的史料印證?!比欢俣劝倏茀s稍微有一些記載,而另一方面:百度引用的出處我無法查證,所以更加無法判斷其真假。所以在我看來,與其說華萊士是個英雄人物,不如說他是凱爾特民族抗爭的象征,一個符號如同圣女貞德于法蘭西;文天祥于我們。至于勝負?重要嗎?什么時候勝負是成為衡量英雄的唯一標準了?烈焰與死亡才是英雄永恒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