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蒙恬墓”真?zhèn)慰?/h1>
代縣“蒙恬墓”真?zhèn)慰?/p>
馮湘
山西檔案 1997-10-30
一、"蒙恬墓"井非憑空偽造
山西省代縣城東十五里有村名曰上門王、下門王,據(jù)村中年長者講述,上門王村東原有一封土堆,前立一石碑,曰"蒙恬之墓",后在"文革"中墓碑丟失,土堆被鏟平,有好事者在土堆原址植樹一株,以為日后辨認(rèn)的標(biāo)志?!渡轿魇⊥ㄖ尽泛兔鳌⑶鍍纱踩齻€版本的《代州志》均有蒙恬死葬于代的記載?!洞h地名錄·門王村條》載:"因蒙恬將軍死葬此地,故名蒙亡,后嫌不雅,以諧音和村中王姓居多,改為門王。"
據(jù)《史記》,蒙恬將軍系秦統(tǒng)一中國后重要將領(lǐng),始皇令其統(tǒng)兵三十萬,北逐匈奴,并連接戰(zhàn)國時期秦、趙、燕、齊等國北部邊域,筑成東起山海關(guān)、西至嘉峪關(guān)的"萬里長城"。蒙軍的大本營在上郡(今陜西綏德一帶);萬里長城沿線是否逐段均駐扎軍隊,史書沒有記載,但只要見過長城的人即可以肯定,長城本身就是一條綿延數(shù)千里的城堡式、戰(zhàn)壕式建筑,專為駐扎軍隊、守御邊關(guān)而筑,因此可以肯定,蒙軍的三十萬人馬就分布在長城一線,包括今代縣境內(nèi)的內(nèi)長城也駐有軍隊。
蒙恬死在何地呢?《史記》也有記載,據(jù)《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前已囚蒙恬于陽周……乃吞藥自殺。"可見蒙恬是由于秦始皇死后,二世皇帝胡亥為了與太子扶蘇爭奪帝位,作為"扶蘇黨",先囚禁陽周然后賜其自盡的。這里的陽周即今甘肅省正寧縣,距山西省代縣何止千里?事實上,今陜西省綏德縣(即秦時上郡治所)亦有"蒙恬墓"。代縣"蒙恬墓"與綏德"蒙恬墓"孰真孰假是不言自明的。
那末,代縣"蒙恬墓"是否純系后人偽造的呢?筆者認(rèn)為并非憑空偽造。其一,在迷信思想濃厚的封建社會里,把一個村莊叫做"蒙亡"是非常犯忌的!即使是譜音,村中人也是不會允許的;其二,在代縣境內(nèi)(包括原平境內(nèi))還有多處與蒙恬和扶蘇有關(guān)的村莊名、河流名以及兩處以上的"太子廟",證明蒙恬和扶蘇可能確曾在代縣一帶活動過。
二、"蒙毅墓"在何方?
據(jù)《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卷八十八):"……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會稽并海上,北走瑯邪,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返。始皇至沙邱崩,秘之,群臣莫知?!w高…乃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太子己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ヂ牰得梢阌诖?,…遂殺之。"這里的蒙毅即為蒙恬之弟,與恬同被秦始皇尊寵的秦朝重臣,有史為證:“…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nèi)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最與之爭焉。"(《史記·蒙恬傳》)且蒙毅亦是因誅除扶蘇而受株連的秦朝重臣,在"還禱山川"途中,先被囚禁于“代”地,然后誅殺的。
這里的"代"地究竟是何處呢?從前后文看,應(yīng)為北岳恒山所在地代郡。據(jù)《漢書·地理志》,代郡,治所在今河北省蔚縣,轄地為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的大片土地。因此蔚縣是理所當(dāng)然的"代"地,代郡的其他地方,甚至偏遠(yuǎn)山村,亦可稱做"代"地。
蒙毅被囚于代郡何地呢?這要從"還禱山川"的路線和被囚殺的時間看。
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死前的最后一次出游,其路線為咸陽(都城)-→會稽(浙江紹興一帶);海路瑯斑(山東瑯蚜一帶)-→沙邱(河北邢臺附近)-→咸陽。其目的為:1.禱山川,炫耀文治武功;2.尋找海上仙山和神仙蹤跡,以求長生不老。當(dāng)行至山東瑯斑,由于在海上顛簸多日,始皇身體狀況突然惡化,即派蒙毅率部分隨行人員繼續(xù)完成"禱山川"的任務(wù)(東岳和北岳),
兼帶為始皇祈禱安康。自己則隨大隊人馬直接取道返回咸陽,于途中崩逝。
從始皇"道病",直到返回咸陽,然后李斯、趙高先派使者假傳圣旨將隨蒙恬軍駐防于上郡的太子扶蘇賜死,再派使者將蒙恬扣押于陽周,將在"禱山川"途中的上卿蒙毅就地扣押。從時間上看,蒙毅已在從北岳恒山返回咸陽的途中,即在代郡--雁門郡--太原郡--咸陽的途中。將蒙毅就地扣押并加以殺害的地點也只能在這一條線上去尋找。
三、"蒙恬墓"是否即是"蒙毅墓"?
代縣"蒙恬墓"既非真的"蒙恬墓",又非無中生有,憑空偽造,那這個矛盾該如何解釋呢?筆者以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代縣"蒙恬墓"是與蒙恬、扶蘇一案有關(guān)的另一蒙姓重要人物的墓葬,被不明真相的當(dāng)?shù)匕傩照`傳,并被后世以訛傳訛,又樹碑,又改村名,遂世代流傳,以假亂真。
這一符合以上兩個條件的神秘人物則只能是蒙毅。這樣蒙毅葬于何地的問題也就有了一個確切的答案。
問題還有,就是"蒙墓"所在地的代縣門王村,是否屬于秦時的"代"地,如果不是又當(dāng)何解?
據(jù)《漢書·地理志》:代郡屬縣有滹沱河發(fā)源地的鹵城縣,鹵城縣以南的繁峙、光武、惇縣為雁門郡轄地,哼縣以南的原平縣為太原郡轄地。經(jīng)考證,鹵城縣即位于今繁峙縣城東北部,治所在繁峙縣大營鎮(zhèn);繁峙縣大約在今繁峙縣城以南以西;光武縣即今代縣,治所'在山陰縣光武一帶,哼縣在今原平縣東北部,治所在惇陽鎮(zhèn);原平縣即今原平縣西南部。從地理上看,今繁峙縣城以北以東的整個山西部分和河北省一部為代郡,原平縣以南的山西部分為太原郡,兩郡中間約一百五十余里的窄縫處插入轄地大部分在雁門關(guān)外的雁門郡的一角。故代縣門王村位于由北岳返咸陽的必經(jīng)之道口,且代郡剛過,太原郡未到,雖不是代郡地界,卻極有可能被不熟悉地理的中央要員誤以為仍在代郡。因此,系蒙毅于門王村被當(dāng)作系蒙毅于代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秦以來亦有個別歷史學(xué)家在其著述中對代縣"蒙墓"即為蒙毅墓有過肯定或傾向于肯定的論斷。
《遼史》疑為代縣蒙墓即為蒙毅墓。于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出版的由葉玉麟增批、周健人發(fā)行、上海大達(dá)圖書供應(yīng)社印刷的《批注史記》,在“系蒙毅于代”一條的注釋中則曰:即今山西代縣。
以上純系推理論述,并無物證。因此結(jié)束語只能是:要知蒙墓其面目,揭開蒙墓看一看。希望在還能找到墓址的情況下看到"蒙墓"被發(fā)掘,考證。
(作者單位:034200代縣檔案館)
責(zé)編:尚云之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