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fā)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薄獤|野圭吾
01 認識并正視原生家庭的問題
大學時,我在社團里認識一個性情內向的學弟。
他的自我介紹說得磕磕巴巴,聚餐時坐在角落里,眼神卻朝著熱鬧處。好像極力要融入,可又顧慮著什么似的。
令人詫異的是,他竟然在后來的幾次演講賽和辯論賽里躍躍欲試,雖然每次都打醬油一般陪襯了別人的自信大方。
慢慢的,我們熟悉了。他才告訴我:
“其實,我加入社團就是為了鍛煉自己,我想要克服自己的自卑?!?/p>
他的父母都是鄉(xiāng)鎮(zhèn)上的中學教師,各自擔任著教研組組長,做起事來雷厲風行,對他的要求也特別嚴格,幾乎無時無刻都用別人的長處來打擊他的短處,希望造就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完美兒子。
可事情發(fā)展并沒朝預想的方向而去,他在處處不如人的陰影下長大,漸漸不愛說話,只愿獨自縮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父母恨鐵不成鋼,言語間的諷刺打擊愈加強烈,而他則愈加沉默,一切仿佛陷入惡性循環(huán)里去。
后來,學弟無意中讀到弗洛伊德的童年創(chuàng)傷理論。他用“撥開烏云”四個字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我一直以為是自己太差勁,原來差勁的并不僅僅是我一個?!?/p>
他開始分析父母的教育模式利弊,為自己身上的問題尋找主觀和客觀原因,同時也有意識地接觸心理學知識,試圖通過參加活動,積極主動地治愈自己。
沒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但面對這個問題,許多人存在著當事人心理,判斷和結論都難免要帶著情緒。
所以,客觀公正地審視自己的家庭并非易事。但解決問題,永遠都以認識問題為基礎。
就像這位學弟,開始了對自我、對父母、對家庭的剖析,就邁出了擺脫原生家庭陰影的第一步。
02“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fā)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薄獤|野圭吾
01?
認識并正視原生家庭的問題
大學時,我在社團里認識一個性情內向的學弟。
他的自我介紹說得磕磕巴巴,聚餐時坐在角落里,眼神卻朝著熱鬧處。好像極力要融入,可又顧慮著什么似的。
令人詫異的是,他竟然在后來的幾次演講賽和辯論賽里躍躍欲試,雖然每次都打醬油一般陪襯了別人的自信大方。
慢慢的,我們熟悉了。他才告訴我:
“其實,我加入社團就是為了鍛煉自己,我想要克服自己的自卑。”
他的父母都是鄉(xiāng)鎮(zhèn)上的中學教師,各自擔任著教研組組長,做起事來雷厲風行,對他的要求也特別嚴格,幾乎無時無刻都用別人的長處來打擊他的短處,希望造就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完美兒子。
可事情發(fā)展并沒朝預想的方向而去,他在處處不如人的陰影下長大,漸漸不愛說話,只愿獨自縮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父母恨鐵不成鋼,言語間的諷刺打擊愈加強烈,而他則愈加沉默,一切仿佛陷入惡性循環(huán)里去。
后來,學弟無意中讀到弗洛伊德的童年創(chuàng)傷理論。他用“撥開烏云”四個字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我一直以為是自己太差勁,原來差勁的并不僅僅是我一個。”
他開始分析父母的教育模式利弊,為自己身上的問題尋找主觀和客觀原因,同時也有意識地接觸心理學知識,試圖通過參加活動,積極主動地治愈自己。
沒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但面對這個問題,許多人存在著當事人心理,判斷和結論都難免要帶著情緒。
所以,客觀公正地審視自己的家庭并非易事。但解決問題,永遠都以認識問題為基礎。
就像這位學弟,開始了對自我、對父母、對家庭的剖析,就邁出了擺脫原生家庭陰影的第一步。
02
理解并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有個讀者小清,曾對我傾訴過自己與父母的故事。
小清出生于偏遠村寨,家里還有一個妹妹。她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靠著幾畝薄地養(yǎng)活一家四口,生活清苦而局促。
更要命的是,那個小山村閉塞荒蕪,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所以父親對兩個女兒總也愛不起來,他像一頭負重的老黃牛,匍匐在黃土地上艱辛耕作,回了家便罵罵咧咧不見好臉色。母親是唯唯諾諾的舊式農婦,將生不出兒子視為畢生恥辱,能奉獻給女兒的愛也屈指可數(shù)。
考上高中那年,父親用一個破舊的筆記本,一筆一劃地寫下了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各類開支。她邊記邊說:“我會記下你用的每一分錢,以后要一分不少地還給我!”
小清說,她永遠忘不了那種嚴肅認真的計較,在那一刻她變成了孤兒。
后來,小清拼了命去學習拼搏,擺地攤發(fā)傳單做家教樣樣干過,流汗也流淚地度過了整個少女時代。最終,她在一家外企謀得一個職位,又通過苦干實干升職加薪。
她給父母匯款,卻從不主動聯(lián)系。怨和恨都還在,所以孑然一身地漂在大城市,刻意活成無根的浮萍。
直到有一年,很偶然地回家過中秋。
那幾天,父母正忙著收割稻子。
盡管已是秋天,稻田里蒸騰著的熱氣卻依舊灼人。站在田埂上的小清看著父母躬身勞作,花白的頭頂將她的眼睛刺得生疼。
她開始問自己:“淺薄的認知與粗糲的生活,是否會將親情和愛都稀釋?”
也許真的會吧,受限于貧瘠物質和落后思想的底層貧困父母,愛起來自然會有些蒼白無力。那些斤斤計較的市儈和算計,大概也不是無法饒恕的罪過。
畢竟眾生皆苦,我們的父母,也不過是被生活逼迫著壓榨著的普通人,人性里的弱點和短處,他們也無法避免。
理解父母的苦衷,寬恕他們的過失,這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起來的標志,也是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必經之路。
03
練就掙脫原生家庭的決心與能力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有句名言:“一個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p>
說出這句臺詞時,她的哥哥闖了禍逃出門去,父母帶著侄兒來避難,擠在她租來的小屋里。想不到禍不單行,父親忽然得了重癥入院,醫(yī)藥費、生活費全部落在了一介女子的柔弱肩膀上。
故事演到第二部,樊家的兒子又惹出大事兒來,他把癱瘓無意識的父親送到妹妹的男友家里,試圖以此訛出妹妹現(xiàn)身,繼續(xù)充當家庭提款機。樊勝美不堪其苦卻又無計可施,與男友關系也因此惡化。
當時,我和朋友討論,如果我是樊勝美,我該怎么做?
朋友說:“其實也沒那么難,強大自身、劃清界限而已?!?/p>
像樊勝美一樣被原生家庭所累的女孩,大多渴望借助男人的力量來脫離苦海。但這樣做的本質,只是找一個人來分擔原生家庭的重壓,矛盾不過是換了個形式存在著。
然而人性本自私,沒有誰能始終為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包括硬件上的物質和能力,軟件上的決心與定力。
當務之急不是找一個男人,而是端正工作態(tài)度看清社會現(xiàn)實,把尋尋覓覓的精力全部用來自我提升。
因為與吸血蟲一般的親人、家庭劃清界限,需要強大的內心和自我為支撐。
足夠的金錢、能力與資本,能在無形中提升一個人的底氣和勇氣,贏得掙脫原生家庭的最基本條件。
脫離原生家庭的目的,是為了拿回人生主動權,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
而所謂的掌控人生,就是自強、自立與自信。
04
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再生家庭
最近大火的相親鄙視鏈里,有一環(huán)是單親家庭出身。
據說一個人能付出多少愛,取決于他得到過多少愛。人們以此為依據,認定單親家庭的孩子難以成為合格優(yōu)秀的終身伴侶。
也不是沒道理的,父母離異通常會成為一個障礙,橫亙在人生路上,對未來的愛情和婚姻都產生些負面影響。
比如年少時的孫儷,她和母親相依為命,對生父的背棄耿耿于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她都對婚姻充滿排斥和抗拒,甚至起過終身不嫁的念頭。
直到她遇見鄧超。鄧超出身于一個重組家庭,也有過叛逆不羈的少年時光。
可當這樣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我們卻神奇地看到了傳說中的“負負得正”,他們組成了一個全新的家庭,一面兒女雙全,一面事業(yè)豐收。
那些來自父母的負面影響,反而變?yōu)榭山梃b反思的經驗教訓,促成了再生家庭的良性發(fā)展。
這個過程,看起來并不簡單,做起來,卻也不見得有多難。
首先需要與父母和解,打開多年心結,學會接受愛、給予愛。
然后是彼此關愛,通過婚姻獲取足夠的滋養(yǎng),來彌補童年時代缺失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婚姻的本質,是把兩個年輕人剝離出原生家庭,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再生家庭。
再生家庭,其實就是通往幸福的另一條路。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并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p>
所以“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xiàn)之后,我們的不足與缺失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父母的打擊式教育、高壓政策抑或夫妻感情失和,都為我們的人格發(fā)展埋下了潛在風險。那種被稱為“童年陰影”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真真實實地影響著一生。
于是有人把所有的不如意不幸福都歸咎于童年創(chuàng)傷,認為一切糟糕的境遇與無力的現(xiàn)狀,都需要家庭和父母來買單。
可事實上,心理學家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是為了尋求解決途徑,而不僅是挖掘問題根源尋找責任方。
解決問題,遠比追究責任更重要。
只有無力也無心改變現(xiàn)狀的人,才會把一切責任都推向過去。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找回來。
這,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最根本姿態(tài)。
理解并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有個讀者小清,曾對我傾訴過自己與父母的故事。
小清出生于偏遠村寨,家里還有一個妹妹。她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靠著幾畝薄地養(yǎng)活一家四口,生活清苦而局促。
更要命的是,那個小山村閉塞荒蕪,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所以父親對兩個女兒總也愛不起來,他像一頭負重的老黃牛,匍匐在黃土地上艱辛耕作,回了家便罵罵咧咧不見好臉色。母親是唯唯諾諾的舊式農婦,將生不出兒子視為畢生恥辱,能奉獻給女兒的愛也屈指可數(shù)。
考上高中那年,父親用一個破舊的筆記本,一筆一劃地寫下了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各類開支。她邊記邊說:“我會記下你用的每一分錢,以后要一分不少地還給我!”
小清說,她永遠忘不了那種嚴肅認真的計較,在那一刻她變成了孤兒。
后來,小清拼了命去學習拼搏,擺地攤發(fā)傳單做家教樣樣干過,流汗也流淚地度過了整個少女時代。最終,她在一家外企謀得一個職位,又通過苦干實干升職加薪。
她給父母匯款,卻從不主動聯(lián)系。怨和恨都還在,所以孑然一身地漂在大城市,刻意活成無根的浮萍。
直到有一年,很偶然地回家過中秋。
那幾天,父母正忙著收割稻子。
盡管已是秋天,稻田里蒸騰著的熱氣卻依舊灼人。站在田埂上的小清看著父母躬身勞作,花白的頭頂將她的眼睛刺得生疼。
她開始問自己:“淺薄的認知與粗糲的生活,是否會將親情和愛都稀釋?”
也許真的會吧,受限于貧瘠物質和落后思想的底層貧困父母,愛起來自然會有些蒼白無力。那些斤斤計較的市儈和算計,大概也不是無法饒恕的罪過。
畢竟眾生皆苦,我們的父母,也不過是被生活逼迫著壓榨著的普通人,人性里的弱點和短處,他們也無法避免。
理解父母的苦衷,寬恕他們的過失,這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起來的標志,也是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必經之路。
03
練就掙脫原生家庭的決心與能力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有句名言:“一個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p>
說出這句臺詞時,她的哥哥闖了禍逃出門去,父母帶著侄兒來避難,擠在她租來的小屋里。想不到禍不單行,父親忽然得了重癥入院,醫(yī)藥費、生活費全部落在了一介女子的柔弱肩膀上。
故事演到第二部,樊家的兒子又惹出大事兒來,他把癱瘓無意識的父親送到妹妹的男友家里,試圖以此訛出妹妹現(xiàn)身,繼續(xù)充當家庭提款機。樊勝美不堪其苦卻又無計可施,與男友關系也因此惡化。
當時,我和朋友討論,如果我是樊勝美,我該怎么做?
朋友說:“其實也沒那么難,強大自身、劃清界限而已。”
像樊勝美一樣被原生家庭所累的女孩,大多渴望借助男人的力量來脫離苦海。但這樣做的本質,只是找一個人來分擔原生家庭的重壓,矛盾不過是換了個形式存在著。
然而人性本自私,沒有誰能始終為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包括硬件上的物質和能力,軟件上的決心與定力。
當務之急不是找一個男人,而是端正工作態(tài)度看清社會現(xiàn)實,把尋尋覓覓的精力全部用來自我提升。
因為與吸血蟲一般的親人、家庭劃清界限,需要強大的內心和自我為支撐。
足夠的金錢、能力與資本,能在無形中提升一個人的底氣和勇氣,贏得掙脫原生家庭的最基本條件。
脫離原生家庭的目的,是為了拿回人生主動權,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
而所謂的掌控人生,就是自強、自立與自信。
04
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再生家庭
最近大火的相親鄙視鏈里,有一環(huán)是單親家庭出身。
據說一個人能付出多少愛,取決于他得到過多少愛。人們以此為依據,認定單親家庭的孩子難以成為合格優(yōu)秀的終身伴侶。
也不是沒道理的,父母離異通常會成為一個障礙,橫亙在人生路上,對未來的愛情和婚姻都產生些負面影響。
比如年少時的孫儷,她和母親相依為命,對生父的背棄耿耿于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她都對婚姻充滿排斥和抗拒,甚至起過終身不嫁的念頭。
直到她遇見鄧超。鄧超出身于一個重組家庭,也有過叛逆不羈的少年時光。
可當這樣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我們卻神奇地看到了傳說中的“負負得正”,他們組成了一個全新的家庭,一面兒女雙全,一面事業(yè)豐收。
那些來自父母的負面影響,反而變?yōu)榭山梃b反思的經驗教訓,促成了再生家庭的良性發(fā)展。
這個過程,看起來并不簡單,做起來,卻也不見得有多難。
首先需要與父母和解,打開多年心結,學會接受愛、給予愛。
然后是彼此關愛,通過婚姻獲取足夠的滋養(yǎng),來彌補童年時代缺失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婚姻的本質,是把兩個年輕人剝離出原生家庭,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再生家庭。
再生家庭,其實就是通往幸福的另一條路。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并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p>
所以“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xiàn)之后,我們的不足與缺失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父母的打擊式教育、高壓政策抑或夫妻感情失和,都為我們的人格發(fā)展埋下了潛在風險。那種被稱為“童年陰影”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真真實實地影響著一生。
于是有人把所有的不如意不幸福都歸咎于童年創(chuàng)傷,認為一切糟糕的境遇與無力的現(xiàn)狀,都需要家庭和父母來買單。
可事實上,心理學家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是為了尋求解決途徑,而不僅是挖掘問題根源尋找責任方。
解決問題,遠比追究責任更重要。
只有無力也無心改變現(xiàn)狀的人,才會把一切責任都推向過去。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找回來。
這,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最根本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