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避雷、避眩暈!閱讀不是為了延遲滿足,聰明的讀者都是美食家

0607視頻筆記更新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我在若干個視頻評論的回復后,感受出了一種現(xiàn)象:很多人認為讀書之前看其他讀者的文章、視頻、評論,會給自己帶來難以恢復的影響。
這個擔憂有道理,但也不用過于害怕。出一本書、寫一篇小說、榮光載身,并不意味著這個作者的觀點,書中的意圖就絕對正確,并不意味著讀者的看法、思考就絕對錯誤,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作者的名氣,他受喜歡的人數(shù)多寡就認為其是絕對的、權(quán)威的、不可遺漏的,我們也不要指望有一個名氣比作者大、甚至是全知全能的讀者,能給一部作品準確無誤的解讀,這種人有,但更多時候我們遇不到、發(fā)現(xiàn)不了。即便有一個很懂芥川龍之介的讀者,也不見得他很懂夏目漱石,即便他很懂《羅生門》,也不見得他很懂《地獄變》。
另一方面,作者就一定是真善美的嗎?作者就一定沒有錯誤嗎?我認為有,我們不要太高估作者的人性和自私了(自私不是貶義),沒有作者不為自己的作品而自私的,讀者的解讀,可能不全對,但也不全錯,看看無妨。
最后,我想說,一方面,我們看一部作品,本就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得出各式各樣的看法是其結(jié)果的現(xiàn)實形式,如果只想得出真善美的結(jié)論,只想著如何如何對自己的學習、事業(yè)、愛情、人生有幫助,那就忽視了“豐富性”,成了一種閹割式過程,得到了一個閹割式結(jié)果。這種做法是反讀書的。
一些有意義的評論:
1.首先,我認為讀者要有【指南針意識】,如何理解呢?任何一本書都可以當做一個指南針,越是主題鮮明、文采斐然之作,方向感越清晰,越能起到【指南】的作用。我們是不是要把子題書都讀完再去讀母題書?答案是:要,也不必要,根據(jù)個人情況來就好了。有的讀者本身的方向感就強烈,對主題的思考就深刻,他完全可以不顧子母關系,直接奔赴終點,甚至不顧文學,而直接進入物理學、哲學、數(shù)學領域。子題是對母題的某一種可能性的詮釋而已,正如母題是對終極問題的某一種詮釋而已,終極問題是:人該如何認識自己,所有的母題都是在從某一個方面來詮釋終極問題,所有的子題又都是用某一種情況在詮釋母題而已。
Q1那么為什么我要看子題再看母題呢?
終極問題-母題-子題的發(fā)展順序是匹配時間順序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18-19世紀(包括在這之前的)的文學巨匠把能寫的母題都寫到了絕對的高度,后人再想寫母題,擺在面前的就是莎士比亞、陀思妥耶夫斯基、塞萬提斯、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還有好多堪比和他們一樣的巨匠,就不列舉了)…這些絕對的高峰之后,還有約110位諾獎得主,諾獎得主之后還有合計起來成千上萬各國國家級文學獎得主(茅盾獎、龔古爾獎、芥川獎等等等),這時不僅后世的作者望而卻步了,就連讀者都不知從何看起。
書海似大海。直接沖進書海里暢游是一種讀書方式,這就像喜歡大海的人游泳一樣愜意。另外一種就是有目的性的捕撈海里的東西,比如捕魚的、探險的、勘測資源的、做科研調(diào)查的等等,每種類型對應了不同的讀書方式:在海里游泳的對應隨緣式讀書,捕魚對應功利性讀書、探險對應獵奇式讀書,勘測的對應專業(yè)性讀書、做科研對應學術(shù)性讀書。我偏向于第二種和第五種,有功利性和學術(shù)性,不太追求于獵奇以及專業(yè)書。因此我會看有代表性的書和名家書評,以此【指南】,這也就是我能得出由子題向母題進發(fā)的書單的原因。舉個反例,如果你是暢游型讀書,你可以直接就從包法利看起,隨便什么順序自己開心就好,如果你是純專業(yè)性讀書,可以直接通讀福樓拜的所有作品,或者任何一個作家的所有作品。類型不同,所以邏輯不同,所以過程不同,但結(jié)果可能一樣。
Q2書單順序沒讀過的人怎么知道這個順序?
大伙作為21世紀的國家棟梁之材,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問題,任何時候答案都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解決。只不過方法要找對了。比如你陰差陽錯的看到了我的視頻,關注了我,提出了一些你感興趣而我又恰好有解題思路的問題,那么我就會和你分享思路以及答案,以此類推,當你找到許許多多我這樣的UP主的時,你的問題也就慢慢減少了。隨著你得問題越來越深刻,你要問的人必然越來越多,你時刻要記住大多數(shù)時候永遠都有人走在你前面,如果你看不見前方人的身影,說明你已經(jīng)非常超前了。在目前看,二三十歲、甚至三四十歲之前大多數(shù)人都能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小幫手。
事先沒讀過又該怎么得出讀書順序?如果你是和我一樣類型的讀者,你可以:
1看名家書評,不必讀子題目的書,直接了解子題目的內(nèi)容,從而抄捷徑快速靠近母題;
2看我的或者其他UP主視頻,既然你和我是同類型讀者,我的成果便是你的墊腳石,先淺嘗輒止再全身投入,也是一種捷徑。
3不走捷徑,和以前的我一樣,先追求量和廣,再自行分類得出子題書單和母題書單。
Q3如何打基礎?
1讀書評,書評就囊括了作品概要和作家簡介,書評讀的閱讀,看作品的角度就越充分,這是最容易的方法。
2讀人物傳記,大部分知名作家都有回憶錄、傳記,從這些中找到他們受誰影響較深,基本上就可以看出子題書的出處來自于哪一個母題以及母題作家。
Q4我的方法適合所有讀者嗎?
我只是提供了我的方法和思路、經(jīng)驗,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只要我們結(jié)果一致——享受閱讀的快樂,那么方法如何大可不必計較。
菲茨杰拉德說過“這個世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各個都有過你那些優(yōu)越條件”,在我看來,你老師教你的方法是理性的,你自己喜歡的方法是感性的。有理性的指導,還能堅持感性的做法,生活就是飽滿的。
我也喜歡感性,但這個社會吧,都要人從理性出發(fā)。在視頻里也提到了一開始讀書就是為了學知識和工作方法,我從社科類走到文學類,從尋五斗米到自己耕耘,功利性少了而感性多了,這是背離了我自己的閱讀初衷的。說白了,就是忘了自己一開始看書的理由,而躲在書堆里逃避困難了——為了享受而讀書。
這種變化,激發(fā)了藏在潛意識里的感性,并不是之前沒有這種感性,以前比如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的場合,也是感性十足的熱血少年,而現(xiàn)在不會刻意發(fā)散出來,原因懂得都懂了。
于是我發(fā)現(xiàn)成熟是一種病,癥狀是不可感性。
Q5UP主在哪查找文人和作者的生平和故事?
分三類,合計八種?
第一類:作者自己寫的文獻??
1.作者的演講稿,日記,隨筆,還包括小說的序、后記等?
2.作者的往來書信,談話錄?
3.作者的自傳,真人出境的紀錄片,訪談錄音錄像等。?
第二類:關聯(lián)人員的評價?
1.批評家、譯者、家人、作者的親朋好友、徒弟、學生、其他作家對該作者的評價?
2.傳記作家寫的關于該作者的傳記,以及傳記電影?
3.學術(shù)期刊的研究分析,文獻資料等?
其他
1.作者的情書、家書、遺書、遺囑、借條等?(一般很難找到)
2.文學史、文學評講、某些獎項的報道等
具體方式:上網(wǎng)搜,買書看。
Q6目的性看書會不會影響看書體驗?
在四川文藝出版社的《毛姆讀書隨筆》的第2頁第4行寫到,對于讀書——毛姆的看法是,讀書要“挑剔”,不要稀里糊涂地聽信“開卷有益”之類的說法。
有些書的主題就是單一的,有些書不是。你舉例不當。我并沒有強調(diào)《金瓶梅》是一本單一主題的書。
《金瓶梅》這樣的書本身講的就不是某一個子題,類似的情況還有《百年孤獨》、《白鹿原》、《戰(zhàn)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講的就不是某個子題。
我覺得要看《金瓶梅》,應該拿著《紅樓夢》一起看。或者拿著《卡拉馬佐夫兄弟》一起看,看其中的人性。
至于你覺得閱讀無論如何都是正確的,我分享五個例子:
1.《堂吉柯德》第一卷有一段“好奇莽漢”的故事,這段故事是塞萬提斯寫的一篇中篇小說,因為找不到出版商出版,所以塞進了堂吉柯德里面,這樣可以多賺一點耗費。對于靠稿費生存的作家而言,不是每一個都能像福樓拜一樣惜字如金的。故意拉長篇幅、增加字數(shù)在最優(yōu)秀的小說中也是常見的現(xiàn)象。
2.毛姆是普魯斯特的狂熱崇拜者,他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就是《追憶似水年華》,為此讀了三遍。即便如此,他也承認這本書并不是每個部分都有價值的,普魯斯特因為受到當時思潮的影響,是有意把表述設計的復雜繁瑣的,而且有些見解已經(jīng)陳腐了,毛姆認為節(jié)選本更適合讀者。
3.蕭伯納的劇本在德國比在英國更受歡迎,原因是蕭伯納堅持要求演員在劇本中把每個字都給觀眾讀出來,而在德國,導演毫不留情的刪掉那些和戲劇無關的話,反而令劇本更出彩。
4.托爾斯泰讀完普希金后,根本不懂普希金。他說他了解別林斯基稱贊普希金的文章后,才真正了解了普希金。
5.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禁書,那個時代的人如果不刻意尋找,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看到他的書。
書就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是閱讀一定會面臨的現(xiàn)象。如果我們來者不拒(比如對塞萬提斯把一部中篇塞進了堂吉柯德里等)、不加節(jié)選(把某個大部頭從頭到腳生吞)、不因地制宜(德國、英國的蕭伯納劇本的處理)、不放眼其他讀者(托爾斯泰都要借住別林斯基才能了解普希金)、不刻意追求。那么只要自己喜歡,亦可。
蘋果可以連皮吃,甘蔗不可以。大如西瓜,小如葡萄都可以不吐籽兒,杏和李卻必須吐核兒。這個道理在看書上也是一樣。
不管用什么方式挑書,就像給水果分類一樣,挑書會影響看書體驗嗎?不挑書、遇到什么看什么就絕對正確嗎?這個問題得自己思考。
Q7UP主,關于書我一般都是在網(wǎng)上買的,您說譯本的樣章在哪里可以找啊?
有三個小技巧供參考(僅供參考,效果和能否做到因人而異,其他小伙伴還可以補充)
1.把你要買的書列個單子去圖書館、書店看一下,最好是圖書館,品類全。
2.豆瓣有其他讀者的摘抄,可以參考看看。
3.電子書有的有樣章(有的沒有),網(wǎng)上多搜搜。
Q8 讀書時間哪里來?
記憶中依稀記得有一次無意間點開了某款游戲的對戰(zhàn)局數(shù),系統(tǒng)顯示我打了幾千局,一局一般20鐘到45分鐘,當時我粗略的算了一下自己在游戲上的時間,結(jié)論驚人。于是我認為每個人每天都有大把的時間,是不受學習、工作、生活約束的大把時間,在于你用在什么地方。對了,Iphone手機有個功能,叫“屏幕使用時間”,可以點開看看每天、每周日均屏幕使用時間都在什么上面,此法可以自行檢測自己的時間投入,即可解答你的評論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