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不是生命的全部
前言:
聊聊生命與物質。

先前有讀者朋友問我,為什么我能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靜下來并花很多時間去思考。
我的回答是,生活之中本就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物質和對物質的追求,如果讓腦袋也被物質占領,生活就會太過于無趣了。
在我看來,生活的色彩與我們的主觀選擇有很大關系,與物質的關系反而比較小。
物質當然會影響生活的色彩,只是它對生活色彩的影響力度,比我們通常認為的要小很多。
比如你可能覺得必須要有多少多少錢、得到多少多少東西,才能過得快樂——其實不需要這么多錢、不需要這么多東西,就能快樂。
錢與東西有一個剛需量,就像如果你天天餓肚子,恐怕沒心思去快樂了。
不過一旦超過這個剛需量,它的效用就會降低。
生活到底有多少種色彩,主要取決于我們怎么解釋當下的處境。
如果你將你的處境定義為沒錢,并認為沒錢的人生是灰暗的,那么你就會將你的處境解釋為灰暗的處境。
帶著灰暗的想法,目光也是灰暗乏力無生氣的,目光所視之處的一切都會被朝著灰暗的方向解釋。
由此,在生活中見到的一切,自然都是“沒什么色彩、清一色的灰暗”的。
對處境的消極解釋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與“ 錢”有關,它可以與各種各樣的東西有關,比如個人能力。
如果你將自己解釋成一個沒什么能力,并且很笨拙、不容易學會新東西的人,你見到的世界也會缺乏色彩。
更確切的說,不是你見到的世界缺乏色彩,而是你的世界缺乏色彩。
你依舊能見到美麗多彩的世界,但因為你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學會新東西,所以你會在多彩世界的前面停下腳步,拒絕繼續(xù)前進——對于那些值得學習的東西、很有意思的東西,你認為你學不會。
所以盡管世界很美麗,但你的世界卻缺乏色彩,畢竟你的世界里只有寥寥幾種“你已經掌握的技能”的色彩,你認為其他的色彩不是你能觸及的。
由于是「解釋」,所以還存在這種情況:即使你能學習和嘗試新鮮事物,你認為只要學不到精通,就不算色彩。
也就是說,只把「達到某個程度、過了某條及格線」視作為「色彩」。如果是稍微接觸到某個領域、稍微學習了一些皮毛的程度,則不被視作色彩。
選用這種解釋方式當然是可以的,只是這種方式會降低自己生活中的色彩度——除非你是一位很有天賦的人,學什么都能迅速的越過那條及格線。
生活跟考試不一樣,考試會有一些最低標準,會要求你要過及格線,以確保你的基本能力是達標的。
生活沒有這種要求,只要你開心,無論是“過了及格線”還是“沒過及格線”都無所謂。
更何況這條及格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你自己定下的,它并不是真的「及格線」,它只是一種由你構想并選擇的方向。
回到原題。
我之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去思考,一部分原因是我認為思考是值得我花費生命去做的事。
關于物質,我是這樣認為的:人的生命有限,所以人的一生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些很有限的事,生命的長度和做事的周期限制了人在一生中能做的事的總量。
說白了,一輩子能做的事,就那些。
只會更少,不會更多。
在有總數(shù)限制的情況下,必須把一部分生命用在「自己認可的事」上。
「思考」就是我所認可的事,它值得我在這上面使用我的生命。
「物質」也是我認可的事,我認為物質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必要性,所以我也會為了物質而使用一部分生命。
但「追求物質」不是我認可的事,因為它是一個目標。
大體上可以這么來理解:掙錢吃飯,這是為了得到物質,因為是用錢換食物。
攢夠1000w,這不是得到物質,這只是得到了一些貨幣。
你要是打算用這一些貨幣做一些事,它仍算是你得到了物質,因為錢最終被轉化成現(xiàn)實物質或精神資源了。
如果你不打算做什么事,只是單純想攢這么多錢,你就只是追求了某個目標,沒有得到「物」本身。
物質包含許多種可能性,花錢買剪紙,花錢做手書…物質蘊含豐富的色彩,說不定哪些色彩就能充實我們的生活。
但追求物質是單一的,因為它是一個目標,對目標而言只有成功實現(xiàn)和未成功實現(xiàn)兩種結果。
且不說這種目標容不容易實現(xiàn)(因為很容易制定過高的目標,比如攢半輩子的錢),就算實現(xiàn)了目標,通常也只意味著生活多了一抹色彩。
付出了大量的時間,換來的僅是一抹色彩——值嗎?
更何況當自己沒能實現(xiàn)目標后,自己很容易把「沒能追求到物質的人生」解釋成灰暗的人生,親手把自己的世界變成灰暗的世界。
在我看來不值,所以我不會把時間用在糾結物質和追求物質上。
正因為生命總體上是有限的,所以那些能為生命增添各種可能性的行為、事、物質、精神…都能為生命帶來各式各樣的色彩。
對我來說,思考可以幫我探索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所以它是使生命更燦爛的一個方式。
我思考,是因為我認為值得思考。

我是若終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98天!
覺得寫的不錯,就點個贊吧——據(jù)說專欄雙擊屏幕是一鍵三連~
看更多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