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外少年少女》— 科學(xué)幻想應(yīng)有的積極與欲望

《地球外少年少女》完結(jié)撒花!

本作雖然本該是一部動畫電影,但因為投放到了網(wǎng)飛的平臺,所以在昨日一口氣將全六集釋出;而我也算是在第一時間,就把這部作品給看了。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簡單評價本作的話,我認為本作是一個足夠精彩、引人深思,且也算得上是近期難得完整度較高的科幻類動畫了。雖說這其中依舊存在著一些瑕疵與問題,使得作品無法觸及到更高的上限,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我認為看了不虧的優(yōu)秀作品。
因此,在我的這篇專欄里,我依舊會透過對作品敘事的討論,來解釋我所說的“精彩”與“瑕疵”,究竟都是些什么;在最后,也會來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觀看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點思考。
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這篇觀后感專欄,也希望大家能夠三連、分享、關(guān)注來支持up主哦!

著重于敘事流暢的科幻故事
作為一部科幻作品,我們就先從它科幻的設(shè)定開始進行討論吧。
我認為本作較為討巧的一個敘事手段,就是它在幾乎沒有鋪墊的情況下,直接使用了不少科幻的設(shè)定。這樣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因為規(guī)避了具體的理論鋪陳,在保障作品敘事節(jié)奏的同時,也避免了純理論在堆砌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的干澀與無聊,甚至是邏輯上的漏洞,讓作品得以一個相對流暢與順滑的方式,去推進它的故事。
而之所以作品能夠這么做,是建立在它所使用的大部分設(shè)定,要嘛就是一些非常常見的科幻設(shè)定,要嘛就是它在現(xiàn)實里真的有相對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這就使得即便不去細說這些設(shè)定,只要稍微了解科幻的觀眾,也能夠迅速地掌握并接受它們,進而支撐起作品在“科幻”上的可信度。
只是,作品這種幾乎在沒有鋪墊與解釋的情況下,直接拋出設(shè)定、使用設(shè)定的做法,說實話多少也會有種“為了劇情而隨意創(chuàng)造設(shè)定”的方便感。且對我個人來說,科幻作品的魅力之一,恰好就是它在“科學(xué)”上所擁有的扎實理論基礎(chǔ);如果抹去了對此的介紹與鋪墊,那么之后的“幻想”,那透過夸大理論所得到的近未來世界,以及其中所擁有的的迷人之處,多多少少也會被削弱。
當然,對于一部只有六集的作品來說,作品現(xiàn)有的做法,我認為整體上還是利大于弊的。盡管顯得有些“方便”,盡管抹殺了部分“科幻”的魅力,但在此之上能夠確保故事的好看與精彩,能夠讓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毫無門檻的享受這樣的一個故事,我覺得也是足夠明智的一著了。

我這里之所以要先著重地討論本作處理科幻設(shè)定的方式,目的是為了讓大家能夠迅速地意識到本作在敘事上的側(cè)重。
在一部“科幻”作品里,連“科幻”設(shè)定背后的詳實鋪墊都能夠略去,這其實就已經(jīng)能夠反應(yīng)出作品最看重的,就是它在敘事上的流暢度了。
是的,如果要我說作品最大的亮點,那絕對就是它那優(yōu)秀的劇情安排與沖突設(shè)計了。
作品全篇6集,幾乎每一集都有一個重要的沖突點,很好地構(gòu)建起故事的張力,讓觀眾的情緒得以一直被調(diào)動起來。同時,作品也不會在同一個沖突點上做過多的糾纏,而是會迅速地將其解決(或是得到暫緩的空間),然后再拋出一個層級與維度更高的沖突出來,去進一步地拉緊故事張力,去刺激觀眾的情緒與緊張感。
從最一開始簡單的生存與“密室逃脫”,到中期的等待被救援,到中后期恐怖分子的出現(xiàn),再到最后上升到與人工智能討論哲思這樣的高度;每一環(huán)都處理得足夠精彩、爽快,作為觀眾的我們,自然就會很容易地就代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了。

當然,如果作品全是這樣緊繃的沖突要素,觀眾最終也只會因為刺激過度,而變得麻木。因此,作品的故事基調(diào),并沒有刻意地往嚴肅的方向去營造,反倒是用一種歡快的方式,去渲染它的氛圍。
雖然或許會有觀眾認為這樣的處理方式,削弱了作品本該更加強烈的緊張感與危機感;但是,正如我已經(jīng)提到的,過度的刺激最終也只會帶來麻木,所以透過故事基調(diào)去作為一個緩沖與調(diào)和,我認為算是很好地控制住了作品情緒流的曲線;畢竟只有情緒上的起伏,我們才能真正的意識到其中的變化,并由此感受到作品的重心為何。
也是因為這樣,本作即便有著相當緊湊的劇情編排,我們在看的過程中,卻不會感到特別的沉重或壓抑,不會產(chǎn)生觀看上的負擔;這就是我認為本作之所以能讓我們感到精彩、讓我們會覺得好看的關(guān)鍵原因了。

只是,本作這樣的流暢與精彩,卻是犧牲了角色的塑造與描寫才達到的。
是的,如果要我挑一個本作比較值得詬病的問題,那絕對就是本作的人物,確實塑造得有些單薄了。
例如美衣奈、博士和其他幾個成年人,他們幾乎就是作品用來調(diào)和氣氛的工具人,在整個故事中幾乎沒有獨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物弧光。
又像是大洋,前期他和登矢之間的沖突還設(shè)計得比較有看頭,但到了中后期,當沖突點逐步升級之后,他的功能性好像就只剩下解鎖人工智能限制了;而他從堅持到讓步,這間中的變化也幾乎沒有很好地展現(xiàn)出來。
乃至于我們的兩個主角:心葉作為后期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前期卻顯得有點花瓶;而登矢,我也認為他的變化與成長,可以寫得更加細致一些。
當然,如果作品投放更多的筆墨到角色身上,那么故事主線就無法推進得如此流暢,我們也就無法獲得現(xiàn)有的爽快與精彩的體驗了。
所以,這就是作品在敘事上的一種取舍;它比起人物,更看重情節(jié)設(shè)計,更看重主題表達,僅此而已。

科學(xué)幻想應(yīng)有的積極與欲望
那么,本作的主題與表達,又會是什么呢?
事實上,本作帶出來的議題非常多;幾乎每一個矛盾與沖突的背后,都可以挖出數(shù)個可以討論的價值與主題出來。
而對我個人來說,我認為本作核心的表達,可能還是放在了“是否相信人工智能?”的這個問題背后。

對于這個問題,作品給出了三種可能的態(tài)度。
第一種是全盤的否定。以劇中的UN2的做法為例,他們因為一次AI超進化所帶來的問題與影響,決定封鎖與限制AI的智能,進而避免悲劇的再次發(fā)生。
第二種是雖然相信,但是卻并非全盤地相信。以劇中恐怖分子“無名氏”為例,他們雖然極端地執(zhí)行著由AI所運算出來的未來,但是他們在提供AI數(shù)據(jù)的時候,進行了篩選與保留。換言之,他們有可能比起相信AI,更相信自己的判斷;AI不過是佐證他們判斷的一個工具而已。
第三種則是全盤地相信。例如劇中最后主角群決定讓AI去自由地探索人類所擁有的一切信息,并將未來的選擇權(quán),交由AI來定奪。
而既然采取第三種態(tài)度的是作品中的主角,這很顯然也是作品自身較為推崇的一種態(tài)度。

但,這個問題背后到底埋藏了怎樣的表達?選擇相信的態(tài)度,又是想要傳遞怎樣的價值呢?
“是否愿意相信人工智能”,這個問題的背后,其實問的是“是否愿意相信科技”,甚至可以進一步地上升到“我們是否能夠允許一個全方位碾壓我們的個體存在”。也就是說,作品只是借由人工智能這個我們常見的設(shè)定,去質(zhì)問我們對于科技、對于工具的態(tài)度,去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思考我們與工具之間的關(guān)系、思考工具的定位與價值、并由此延伸至對我們自己的存在的思考。
持否定態(tài)度的,是屬于相對保守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工具就應(yīng)該只是工具,就應(yīng)該是一個被我們所利用與掌控的道具,所以一旦工具逾矩了,我們就應(yīng)該加以限制,就應(yīng)該將它扼殺在搖籃之中。
而本作所提倡的價值觀,恰好就站在這個立場的對立面。作品認為,若是工具能夠突破一定的桎梏與枷鎖,如果工具能夠帶我們?nèi)祟愖叱黾榷ǖ膿u籃之外,那么我們就應(yīng)該讓它存在,否則我們將故步自封。

換言之,這是一場有著一定風(fēng)險的豪賭;前者的顧慮并非毫無道理,畢竟一個超越人類的存在,一旦它選擇站在人類的對立面,那人類將毫無還手之力;但若是它選擇站在人類的一方,那的確能夠為我們帶來諸多福音,能夠引領(lǐng)我們前往我們無法達至的遠方。
作品選擇相信后者,雖然多少有那么一些樂觀、理想,但是這種對于未知的本能欲望與好奇,這種對于未來積極的態(tài)度與念想,不正是一個最能體現(xiàn)“科幻”二字的表達嗎?
“科幻”,就是我們基于現(xiàn)有“科學(xué)”的“幻想”;
而如果我們連去幻想這樣的未來都畏手畏腳,甚至如果我們連幻想的能力都失去了,這或許才是這個時代里最大的悲哀。

總的來說,本作算得上是一部精彩、好看的作品。
它雖然也有像是人物描寫不夠細膩、科幻設(shè)定鋪墊不足的問題,但它整體上的觀看體驗是流暢的、是爽快的、是精彩的。與此同時,作品最后也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哲思問題,讓我們產(chǎn)生一定的思考。
而對于一部科幻作品來說,能夠在講好、講完整一個故事的同時,帶出這樣的思考、表達出這樣的主題,我認為就算是成功的了。
簡單評分:8.7/10
ps:如同我文章所說,作品其實還有很多議題與探討,包括程序正義的底線、對于宗教與科學(xué)的討論、理性感性思維的差異、決定論的存在與打破、乃至于我所著重論述的這個議題背后,其實也存在的人性本善、本惡的思考。但是,包括我文章所著重討論的主題在內(nèi),作品即便能讓人產(chǎn)生思考,實際上卻很難予以非常深切的省思與頓悟,讓人為之震撼。這其中的理由還是和作品對人物的描寫過少有關(guān);畢竟對于這些議題的討論與挖掘,本質(zhì)上就是角色在面對這些問題時,他內(nèi)心的抉擇與思考會是什么。當作品略去這部分內(nèi)容時,它多少也就扼殺了對于這些議題深入挖掘的機會了。
ps2:作品前期受困在太空站的這個架構(gòu),讓我莫名的想到了《Ever17》中大伙被困在深海之中的設(shè)計。雖然因為兩部作品后續(xù)的故事和表達幾乎沒有共同點,所以這里也不是想要來作比較,只是這樣的聯(lián)想讓我意識到這樣一種受困于狹小空間的設(shè)定,確實是一個精妙的設(shè)計;不僅能夠合理地安排足夠多的危機,也因為這樣的密閉空間,將人與人之間的對撞、摩擦給放大了出來。這或許也是本作中前期觀看體驗非常好的其中一個理由了。
ps3: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這篇觀后感專欄,也希望大家能夠三連、分享、關(guān)注來支持up主啊。對于專欄或動畫有任何想要討論的,也歡迎到留言區(qū)告訴我哦!?